分享

【研究】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掌染草2012 2020-10-30

摘要: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研究背景

东魏、北齐两朝共计43年,以邺城(今河北临漳南部、河南安阳北部)为国都,地域包括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等地,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和鲜卑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同时受到丝绸之路往来交通的影响,有北方柔然、西方拜占庭风格元素也出现在这一时期的随葬品中[1]。目前,众多学者从壁画风格、颜料用色、陶俑形制等方面,对河北东魏北齐皇室墓室壁画的艺术形式做了较多探讨[2-4],但关于其中出现的人物服饰研究较少。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针对墓室壁画和随葬陶俑中的女性服饰进行分析,绘制平面款式图,总结服装类型,分析形成机制。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分类

东魏茹茹公主墓(图1)、东魏尧峻墓、北齐高洋墓、北齐高润墓、北齐元良墓等5座墓葬中,服装款式较为清晰的女子形象共计49位,其服饰形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对襟长衫

窄袖对襟结构(表1)来源于胡服,如高润墓出土的女骑俑A1-1式对襟长袍[5]。东魏北齐时期胡服为社会普遍装束,绝大多数汉人都喜着胡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长靿靴,有碟?带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便于涉草。所垂碟?盖欲佩剑弓,帉帨,算囊,刀砺之类。

图1 茹茹公主墓北壁侍奉

Fig.1 Maidservants pattern on north wall of princess Ru Ru tomb

表1 对襟长衫款式分类

Tab.1 Classification of styles and drawings of long gowns

1.2 短襦长裙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出现的短襦长裙款式集中出现在茹茹公主墓西壁伎乐人服饰(图2)和高洋墓女官陶俑服饰中,如表2所示。特征为高腰襦裙配短襦上衣,同时是搭配各式首服。此类襦裙款式曾出现在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小玉人服制,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襦裙实物。后被汉代深衣替代,直至魏晋南北朝又重新流行。不同的是战国襦裙仅为少数民族白狄所穿,以窄袖紧身斜襟短襦配方格几何纹样长裙为主,腰间用带系扎[6]。而东魏北齐时期的襦裙结合了深衣的交领广袖结构,并将腰线提高至齐胸或腋下,是较早的胡服汉化款式。朱熹很早就指出“今世之服,大抵胡服”,但如今看来,“今世”所指范围至少可以从宋代提前至东魏北齐时期。而“胡服”襦裙,也自此开始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出现,并在后来的各民族交往过程中,作为汉族的标志,继续向东扩展,影响了高丽的服饰文化。

图2 茹茹公主墓西壁伎乐人

Fig.2 Musicians and dancers on west wall temple of princess Ru Ru tomb

表2 短襦长裙款式分类

Tab.2 Classification of short jackets with long skirt

1.3 交领右衽

1.3.1 交领右衽上衣,齐腰长裙

交领右衽上衣配齐腰襦裙款式分广袖和窄袖两类,又细分为系扎式、围裳式、压腰式三种(表3),属于直裾深衣和襦裙的款式结合。

表3 交领右衽上衣齐腰长裙款式分类

Tab.3 Classification of right lapel jackets with waist-high skirt

1.3.2 交领右衽上衣,长裤

交领右衽上衣,广袖,领、衽处有同色缘饰,袖长过指尖;内着圆领单衣;下着单色长裤。图3为北齐元良墓女侍俑,墓中同类型女侍俑共7件。

图3 元良墓女侍俑

Fig.3 Terracotta warriors in Yuan Liang tomb

1.4 交领左衽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止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胯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正元大会,一切通用”[9],证明了“左衽”服饰在当时穿着非常普遍。东汉郑玄注云“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发左衽之人”,体现出汉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左衽”习俗的轻视态度。在鲜卑民族汉化的过程中,鲜卑贵族妇女逐渐放弃“左衽”形制,转而学习汉民族“右衽”特征,而中下层侍女大多依然沿用“左衽”传统。从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提鞋侍女俑(图4)、元祜墓执盆侍女俑(图5)、元良墓执物俑的服装结构形式大体可以看出这一风格特征。

图4 茹茹公主墓持物侍女俑

Fig.4 Terracotta maid holding pottery figure of princess Ru Ru tomb

图5 元祜墓执盆侍女俑

Fig.5 Terracotta maid holding pottery figure of Yuan Hu tomb

东魏北齐时期男女服装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区分,左衽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侍女着装当中,基本分为4类搭配,如表4所示。从随从侍女到执物侍女,根据不同的身份需求,“左衽”可同时和广袖、窄袖、束腰、宽腰等结构组合成各式上衣,亦可搭配褶裙、直身裙等。

表4 交领左衽款式分类

Tab.4 Classification of left lapel styles

1.5 首 服

这一时期墓葬中壁画和陶俑中的女性形象分束发和配戴首服两种形式。束发以双环发髻和顶端发髻两种形式为主,其中顶端发髻又配首服,常见首服分为五类(表5)。依据发饰的不同,Ⅰ和Ⅱ式首服配小而紧实的单一发髻,通常地位较低。Ⅲ和Ⅳ为伎乐人,发髻形式复杂,并掺有假发,同时佩戴全包或半包形式首服,发髻后有飘逸的帛带。漆纱笼冠属于北齐时期官服,是官员首服,佩戴者在侍女中属身份较高,一直沿袭至唐代。

表5 首服款式分类

Tab.5 Classification of head clothing styles

墓主人身份与服饰特征比较

2.1 服饰比较

尽管和后来的满蒙服饰相比,茹茹公主所穿款式A1-2当属汉族服饰,但在魏晋时期,应当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表6)。和汉代“深衣”上下联属的服制相比,襦裙作为上衣下裳的开端,带有白狄“胡服”特征,因此应当属于汉化胡服。茹茹公主为柔然人,嫁入东魏,着汉化胡服,是所有人物形象中身份地位最高的女性。东魏由北魏分裂而来,属鲜卑拓跋族。异族公主在侍奉图中着汉化胡服,说明在当时权贵阶层中的鲜卑人和柔然人着汉化胡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点在同时期的徐显秀墓北的壁画《欢饮图》[11],以及崔芬墓壁画《墓主出行图》[12]中所绘墓主人妻子服饰也可得到佐证。但和发现的其他款式相比,此阶层所着服饰汉化程度相对较低。侍奉侍女通常比普通侍女地位高,并伴随主人身旁[13],在壁画所绘场景中,侍女着广袖服饰12人次,其中出现左衽服饰2次,占16.7%。执物侍女属侍女中地位较低的职位,在本次考证中共出现7次,其中对襟服饰出现2次,窄袖左衽出现1次,窄袖右衽出现3次,广袖右衽出现1次,几乎每一件都或多或少带有胡服元素。在这一阶层,完备的汉民族形制几乎消失。

由此可见,在东魏北齐时期,有相对严格的服饰制度[14],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能完全实行。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侍女奴婢,在这一时期均着“汉化胡服”,并且依据日常劳动强度的需要,地位越低所着胡服特征越明显。此外在服色方面,各等级之间也相互交叉,《舆服志》在这一时期的服装形制方面没有特别详实的记载,但《宋书礼志》中有“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恰,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的表述,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曾以颜色区分地位,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壁画中,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体现,绯色上至公主,下至侍女都有穿着。

表6 墓主人身份与服饰特征分类

Tab.6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entify of tomb owners and the dress characteristics

2.2 首服比较

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的是,东魏北齐时期女子除了发饰还配有首服,如表5所示。除Ⅲ款式外,其他款首服在同时期男子服饰中均有出现。其中I形制推测为《太平御览》中曾出现过的乌桓族“木帻”[15],是一种用木头做成半月形或茶碗状的首服,男女通用,又因乌桓与鲜卑族同俗,且文献表述与发现壁画款式相近,进而推测为“木帻”。而Ⅱ式山形首服曾出现于徐显秀墓人物俑男子山形风帽人俑。不同之处在于女子首服款式相对较少,且样式不如男子首服丰富,并且除女官外,不要求佩戴。在发饰方面,这一时期女子发髻在汉族和鲜卑族间几乎没有分别,鲜卑族人一改传统编发,流行“大髻”,可同时佩戴如款式Ⅲ样式的帻。

结 语

服装形制方面,河北地区女子服饰流行“汉化胡服”,形式大体分为两种:其一基于鲜卑服饰中的“襦裙”款式,在“上衣下裳”结构中加入广袖、交领右衽等汉民族服饰特点;其二基于周代形成的“直裾深衣”,融入鲜卑民族服饰中窄袖、交领左衽、圆形领口等特征。整体造型方面改变汉族深衣“三重衣”的搭配习惯,缩短上衣长度,增加裤装使用频率。服色制度方面,河北地区女子着装没有严格遵循等级制度的规定,整体以茜色、赫赤、鹅黄、月白为主。发饰方面,种类丰富、发髻头冠并行。综上所述,东魏北齐时期,在统治阶层由汉族更迭为鲜卑族,又变化为鲜卑化汉族的过程中,河北地区受其政治影响,加之长期地处“胡汉边界”,女子服饰逐渐形成了文中所呈现的胡汉融合服饰特征。

PDF下载

(参考文献略)

作   者 |邢 琳, 杨爱芹

(1.河北美术学院 服装学院,石家庄 ;2.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

来   源 | 《丝绸》2020年第03期

关键词 | 东魏北齐;壁画;陶俑;女子服饰;河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