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例析高考|浮游植物

 hjh2004 2020-10-30

(2017年全国文综试卷Ⅲ综合题7~9题)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内陆水体浮游植物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年内的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水温较低的春季和秋末春初适于甲藻和硅藻大量生长;夏季以及春末秋初水温高的季节有利于绿藻和蓝藻繁殖。
 浮游植物是测量水质的指示生物,一片水域水质如何,与浮游植物的浮游植物丰富程度和群落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浮游植物的减少或过度繁殖,将预示那片水域正趋向恶化。例如湖泊(水库)浮游植物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蓝藻疯长和生长季节的延长就是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水华
 水质污染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在未受污染的水体中,藻类种类的组成因季节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一个特定的水体中,在一般情况是有规律的,而在被污染的水体中则是随污染物和污染程度的不同种群组成的变化却是无规律的。特别是那些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喜低温,有机质含量低,水体透明度大的金藻,在污染水体中变化最明显。

红色的赤潮
 
此外,浮游植物也决定了水体呈现的颜色。据藻类的生物化学分析,各大门类几乎各具特殊的色素,最普遍的有四大类,即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各门藻类因所含色素不同,藻体呈现的颜色迥异,如绿藻门为鲜绿色,金藻门呈金黄色,蓝藻门多为蓝绿色等,这也是富营养化的水体呈现五彩缤纷的原因所在。
水华与赤潮 
区别如下:
 一、发生环境。
 (1)水华:淡水。
(2)赤潮:咸水。
 二、诱发因素。
 (1)水华:水体的富营养化、水温、洋流、水体的pH值、光照强度等。
(2)赤潮:浮游生物、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海水温度、海水养殖。
三、预防措施。
(1)水华。
 ①打捞。
 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水面或港湾中大量堆积的水华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打捞出来,进行处置上。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打捞船,集打捞、脱水、储运于一体。如何对打捞的蓝藻进行资源化也是一大难题。
 ②絮凝除藻。
可通过黏土絮凝来控制有害藻华。近年通过对黏土表面进行改性的方法,制备出了高效的改性黏土,使对有害藻华的控制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粘土将蓝藻沉淀下去后,也有引发二次污染的风险,在饮用水源地附件的使用需格外谨慎。
③生物控藻。
可以通过放养滤食性(filter-feeding)鱼类——鲢、鳙来控制蓝藻水华,也称之为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non-traditional biomanipulation)。
每个水体都需寻找一个合适的能有效控制藻类水华的鲢、鳙生物量的临界阀值,鲢、鳙对藻类的摄食利用率与藻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理状况、其他可利用食物(如浮游动物)的相对丰度、水温等有密切关系,而藻类的增殖速率与光照、水温及水体的营养水平等有密切关系。
(2)赤潮。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
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扩展资料:
 赤潮的危害:
一、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可致鱼类死亡;
四、有些藻类可分泌毒素,毒素通过食物链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造成以下危害:
 ①破坏生态平衡。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②破坏渔业。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③影响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暂时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常见的赤潮毒素有: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丧失性贝毒、西加鱼毒等,其中麻痹性贝毒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毒素。
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弃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