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存40年的八路军借条,成功兑现彰显军人品格,加深军民之间友谊!

 人众众人 2020-10-30

在日军侵入中华的时期,面对敌众我寡的状况,经常是采用游击战的战斗方式从敌后进攻来打破敌人的进攻。所以经常过的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生活。东奔西走游离在各个村落之间。那么军需不足就是经常的事情了,但是在需要百姓帮助时,百姓会施以援手。所以被上级规定了,如果有需要借的东西,那么百姓的东西不能白拿,要给百姓留下借条,方便以后归还。


如果要进行远离根据地的运动战,后勤运输也往往跟不上,毕竟八路军最喜欢的战术是进行一天一夜120-160里的急行军,突然出现在日军的某个据点,展开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而那时的粗布布鞋的质量也并不好,走几百里山路鞋子肯定很快就会磨烂。路军向陈鸿清借了棉花120斤,布鞋50双和布匹60斤,写下了借条。为了不被日军发现,陈鸿清就将借条藏到了墙缝里面。王惠平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陈鸿清到寿终也一直没有提起此事。


时隔40年,陈鸿清儿子陈开基对祖屋进行翻新重建时,从昏暗的墙缝中发现一张破旧不堪的纸条,经过仔细辨认就是当年八路军给父亲写下的欠条。忧虑的是借据已经是40年前写下的,借还双方当事人早已物是人非,根本不知向谁索要借款。虽然心中忧虑,但陈开基还是尝试将此事向当地政府反映,经县委多次考查研究确认借条属实,并转交统战部落实。封存40年的八路军借条,成功兑现彰显军人品格,加深军民之间友谊


依据40年前物价及1985年物价对借条进行综合评估,最终认定为实际价值为8500元后,一次性兑现给陈开基。其实这些都是其次,从历史价值来看,足可以彰显八路军作为人民子弟兵的信誉及高尚品格,这也远比8500元带来的实际价值更有意义!正是军民之间存在这样深厚的友谊,中国军人在抗战时才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来源。军民一家亲,这种精神需要永远接力下去。从欠条上就可看出,当年八路军作战是如此的艰苦,也体现出军纪严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