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舅探乡——太仓日报

 老年人CWK 2020-10-30

  □程玉玲

  在桂花飘香的日子里,喜迎国庆、中秋双节,我们也迎来了表舅二老回家。

  表舅徐天放离开家乡60余载,今年已经是80有余的高龄了。当我们接到他时,只见他鹤发童颜,挺拔俊逸,耳聪目明,面容慈祥,一看就是位和蔼的老人。一句“大家好!”还是吴侬软语,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舅一向身体硬朗,今年却感觉到腿脚没有去年灵活了,想趁现在还走得动,故而萌发出回太仓老家探亲访友、故地重游的想法。

  他要去一一祭拜已故的亲人,缅怀他们的音容笑貌和殷切的教诲;想回到太仓沙溪利泰经济村8号的出生地看一看,能住上一晚是最好;想去百年利泰厂内走一走,看看儿时随母亲上班的车间,玩耍的煤渣山;想去沙溪大华戏院的原址看一看,游一游沙溪老街,趁过中秋节,想着能否见到儿时看过的走马灯、踩高跷、舞龙舞狮;想去太仓孔庙的遗址看一看,听听朗朗的读书声,追忆当年嬉戏的场景;想见一见儿时的朋友、同学……他想去看的太多太多,他的乡思太长太长。为了满足他这满满的心愿,我们带着他一处一处地走,一处一处地看,一处一处地游,一处一处地找。每到一处,表舅都会忘情地叙说,当年这里是这样的,那里又是这个样子的。还说:“儿时的点点滴滴,就如放电影般一幕一幕都在眼前。家乡变化太大太大,几天的故地重游,虽然没能都如愿,但已是很满意了。”

  1958年,表舅就读于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毕业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偏远地区发展工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当年,与几位热血青年到达广西梧州,分配到梧州人民委员会第二工业局负责技术安全,当时的他才19岁。

  当年,广西规划要建造一个500台丝绸织机的丝绸厂,这个项目中央非常重视。可当时,广西的丝绸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筹建丝绸厂,他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生活习惯等等。他从1958年底开始奔波于广西各个地市和县区,经过调研,了解到广西的气候条件适宜,不但可以养春蚕、秋蚕,而且可以养四季蚕。还能种木薯,用木薯叶喂蚕,木薯蚕丝可以用来做绢纺。凭着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精神,表舅对生产资源问题调查得清清楚楚。资源能得到保障,那其他就不是问题了。于是,他向上级部门极尽详细汇报了调研结果,很快得到批复,于1959年,梧州丝绸厂正式筹建。

  由于资金和三年困难时期,筹建工作经历了两次上马两次下马,但表舅从未想过放弃。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他被上级任命为梧州丝绸厂厂长。1963年,他又开始“招兵买马”,把工人送到广东、四川的缫丝厂进行培训,自己则带着梧州机械厂的技术工程人员到广东的纺织机械厂学习,回来后由梧州机械厂制造全铁织机40台,铁木织机45台。

  他和厂里的工人们凭着一股干事业的韧劲,终于在1964年建成广西第一家拥有120台纺织机及其配套的印染丝绸联合企业——梧州丝绸厂。投产当年的人造丝产量就达到了几十万公尺,当年第一批提花机生产的由他命名为“康宁绸”的丝绸也正式面市。

  为了美化地方服饰,他三次带领技术人员远赴各地调查,研制出一种叫“春花俏”的装饰绸,产品花型清晰、色泽鲜艳、烂花效果好,深受大众的喜爱。

  改革开放后,丝绸厂更是迎来了大发展。1984年终于达到了丝绸织造机500台的目标,至此,他的丝绸事业已达到最高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他荣获梧州市外省支援偏远地区的科技专家代表,还入选《中国世纪专家》(第四卷)。

  表舅说:“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一声,我一辈子只是认真地做了一件事,做成功了这件事。而且我与班里同学不同的是,我从选址、开土方、建厂房、搞机械设备到制造投产,最后还研制开发出新品种。广西第二台提花机是由我亲自挂线生产的,这个企业就像我的孩子。人啊,一辈子做一件事很难,但我做到了。我可以说一声,我无悔,我骄傲!”是啊,当年他一个毛头小伙抛家舍业怀揣满腔热血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今天他满头白发带着成就荣归故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太仓人的骄傲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