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养生之道

 老刘tdrhg 2020-10-30
孔子的养生之道

本文节选自《古代文化论丛》,商务印书馆2020年8月出版。

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活了73岁,这在人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四十岁的春秋时期,应算是高寿了。而且,直到晚年,孔子的身体也还硬朗,思维也很清晰,71岁时还在作《春秋》。他虽然自叹“甚矣吾衰也”,也只是久“不复梦见周公”而已,未见有什么大病。那么,孔子是如何养生的呢?概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健康的饮食

常言道,病从口入。孔子的养生,首先是从对饮食的把关入手。具体地说,有“九不食”。据《论语·乡党》记,孔子的“九不食”是: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 不食。臭恶, 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败,孔子不吃。食物的颜色难看或味道难闻,孔子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即所谓“不时”之物(也有人释“不时”为不到吃饭之时),孔子更不吃。即使是正常的食物,如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即“割不正”),或烹调不当的食品(即“失饪”),或没有调味的酱醋佐餐,或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孔子也不吃。而且,每次吃完饭,姜不能撤除,他还要再吃一点,但吃得不多。可以看出,孔子对食物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也是符合现代的卫生标准的。尤其是对反季节食物的抵制,更是具有超前的意识。至于食姜的习惯,与时下流行的“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也颇相吻合。

除“九不食”外,孔子在饮食上还有三项原则,也皆见于《论语·乡党》:

一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精”,是指对食物加工得精;所谓“细”,是指对鱼和肉切得细。这样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去曾有人据此得出孔子生有胃病的结论,那不过是调侃之词罢了,我们从文献上并未见有孔夫子患胃病的记载。即使是周游列国期间,“厄于阵蔡”,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的情况下,孔子也依然讲颂、弦歌不止。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平时对身体的养护。

二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气”即谷物做的饭料。这是说,席上的肉再多,吃它也不应该超过主食。这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其身体的消化功能也适应了这一特点。倘多食肉类,要么超出其消化能力,如《黄帝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要么造成肥胖,并诱发各种疾病,如《吕氏春秋》所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自觉地遵循以食谷物为主的饮食原则了。

三是“唯无量酒,不及乱”。“乱”者,神志昏乱也。适当地喝一点酒对身体是有益的,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程度。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还说过“不为酒困”的话,也是同样的意思。后世的诸葛亮在他的《又诫子书》中,曾对孔子的这一饮酒原则作过阐释。

他说: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所谓“合礼致情”,是指酒的社交功能而言;所谓“适体归性”,是指酒的养生功能而言。而无论就何种功能而言,饮酒的最高境界都是“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倘一“及乱”,则酒的和谐境界全无。这就是孔子饮酒而“不及乱”的要义。

人的生病大都与饮食、冷暖、情志有关,把住了饮食之关,便是筑成了防御疾病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打下了增强体魄的良好基础。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孔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他的日常起居上。孔子在社交场合虽然“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但在家闲居时却是很随意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寝不尸,居不客”。“寝不尸”即睡觉时不能像挺尸那样仰面朝天,而应侧卧,腿略弯曲,这与今天医家所提倡的睡姿是一致的。“居不客”则是说闲居不能像在外做客或在家接待客人时那样拘谨,而应该把自己放松。放松成什么样子呢?“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即很整齐,又很和乐而舒展的样子。身体的放松有利于缓解肌肉的疲劳,并可加速血液的流动,对人的健康很有好处。孔子还说他“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因为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便下咽,会增加胃肠的负担。睡觉前交谈也容易令人兴奋,造成失眠。

其次是穿衣。孔子的着装很有讲究,会随着季节、场合的不同而变更,各种衣饰的搭配也很注意。

孔子时代,黑色是礼服的颜色,所以近于黑色的“绀”(约为天青色)和“緅”(约为铁灰色)都不能用来做衣服的缘饰。红和紫是贵重的颜色,也不能用来做平常居家的衣服。暑天,为了透凉,孔子要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冬季,为了保暖,则着衣和裘,且两者的颜色还要相配。由于古人是反穿皮袄,所以黑色的衣要配紫羔的裘,白色的衣要配麑裘,黄色的衣要配狐裘。这样既暖和,又美观。孔子居家所穿的裘也要做得稍长一些,且右边的袖子略短,这是为了劳作的方便。至于睡觉的被即所谓“寝衣”,为了舒适与保暖,其长度更达到了他本人身高的一又二分之一。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身高为九尺六寸,约当今之2.2米(春秋时一尺约为23厘米),这样,孔子的被便要长到3.3米了。还有,孔子的坐垫是用狐貉的厚毛做成的,其斋戒沐浴时穿的浴衣则是用布做的。总之,在着衣方面,孔子既求符合礼仪,又要自己觉得舒适,冷暖相宜。

再次是生活的恬淡。孔子虽然精神世界非常丰富,但物质生活却是十分清淡的。他“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使是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他也感到十分快乐。他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作为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也不要求安适,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到学问的增进上。此虽说的是“君子”,但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来总结自己的“为人”,便是明证。大约在春秋时期,以药养生的习俗即已形成,而孔子对此则不以为然。据《论语·乡党》记,一次季康子给孔子“馈药”,大约是所谓补药之类,而孔子出于礼貌,虽“拜而受之”,却说:“丘未达,不敢尝。”这与今天那些乱服保健品者,其智愚实不可同日而语。

三、高尚的道德

据《中庸》记载,孔子说“大德…… 必得其寿”,《大学》也说“富润屋,德润身”。可见“德”与人的健康长寿是息息相关的。而与孔子的长寿有着直接关系的道德元素,则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曰“仁者寿”。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仁”的内涵虽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爱人”。孔子从爱出发,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不但要做到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能强加于人,而且自己要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发达也要让别人发达。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又是多么高尚的爱心呀!

二曰“不忧不惧”。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又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实际上这都是他的夫子自道。从医学上来说,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而忧愁被认为是伤肺的,恐惧被认为是伤肾的,都于身体不利。

三曰人生“三戒”。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三戒”既是修德的座右铭,同时也是养生的至理名言。

新书推荐

孔子的养生之道

《古代文化论丛》

张崇琛 著

ISBN:978-7-100-18507-3

内容简介

《古代文化论丛》全书分五个栏目,收入文章三十三篇,共约30万字。

第一个栏目是“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化”,有文章五篇。该栏目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来源与特点的总体认知,以及对古代文化与国学研究方法的简要论述。

第二个栏目“远古文化追寻”,有六篇文章。它们通过对伏羲、女娲、黄帝、仓颉、蚩尤及舜的文化探源,来揭示和探讨我国上古社会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精神面貌。

第三个栏目是“《周易》文化探微”,由五篇文章组成,一方面对《周易》所蕴含的思维形式做了较系统的探讨,另一方面对后人对《周易》的具体运用进了个案研究。

第四个栏目是“古代文化要义解读”,由八篇文章组成,主要是对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及古代文化的一些重要思想范畴如中庸之道、慎独精神、和谐观念的解读。

第五个栏目是“地域文化摭谈”,包含九篇文章,是有关地域文化及方言、方俗方面的研究,比如琅邪文化、“宋人”现象、诸城方言等,以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作者简介

张崇琛,1943 年生于山东诸城,196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师从著名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兰州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荣誉会长、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化及楚辞学、聊斋学、诸葛亮研究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