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鎏金铜佛像故事

 博搜艺术 2020-10-31

  佛像鉴定最重要的是判断它的题材与风格,题材对于判定佛像的价值和题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哪些佛,他们的造型样式都是固定的,汉传佛像在150种至200种左右,藏传佛像常见的有二三百种。

  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而佛教造像,在我国北魏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

  订阅

  隋唐时期铜铸鎏金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十多年来,真正在收藏市场上能够见到的明代有款识宫廷造佛像在全世界仅有不到200件,而国内拍过的也就更少了,差不多仅有二三十件。尤其是明代的永乐、宣德的宫廷造佛像,以及清代宫廷的佛像则更为珍贵。人们的收藏兴趣也由藏传佛教造像渐渐转到了宫廷造办制作的精美宫廷造像。

  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就大放异彩,特别是以两汉最为普遍。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续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自古在古代鎏金器物中,每个朝代的皇帝 都偏爱于佛像,以至于鎏金器物中,以佛铜像最为尊贵。而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行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 层。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最早一批高僧,他们得到了胡族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作为佛教的器物,制作精美、纹饰绚丽的鎏金铜佛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历朝历代的鎏金铜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艺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