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地名纠错(二)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0-10-31

宁海地名纠错(二)

应可军




首先,地名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地名。地名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有些学科一直在力争把地名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如果地理学再不对地名引起重视,将失去这一重要领域。地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它是文化的传承。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都需要提供完整、准确、方便、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然而宁海有几处地名由于宣传不够造成市民的误解,有时写错地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认为所以地名使用一定要规范。下面我将宁海数处人们常常误用误读的提出纠错。更不喜欢以讹传讹以此考证、推论。




@大宦堂不是大湾堂


在宁海城北有一山叫乌石山,原山脚有一路廊。人称大湾堂。经考证,此处真名是大宦堂,向南近一点叫小宦堂,绝不是乌石山山湾。原封建社会有旧制。如有朝廷派官员前来宁海考察、督查。当地官员一定要到邑外迎接。按规定的官爵高低,决定其迎接的距离远近,原来大宦堂是专设迎接官职比较高的长亭,小宦堂则次之,久而久之以为此路亭建在乌石山脚,叫大湾堂,现在有必要纠正过来。

@上隍畈原是上项畈


根据《溪南草湖项氏宗谱》记载;项姓一直居住在杏树脚南面田畈,人们就称上项畈。因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项方宿因方国珍乱自城西营前迁居草湖。那田畈项姓减少。有人口音变异成了上隍畈。所以误用至今。

@银菊路是迎阕路的音变


宁海正式置县在西晋太康元年(280),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县。据史籍记载,县治初设白峤,后裁并。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始迁今城关镇,当时叫广度里。筑有城墙,周围六百步。步为古代长度单位,一步合1.6米。开东南西北四门,挖有护城河,称广度河,又名玉带河。考今玉带河遗迹及古籍,可见唐代县城范围很小,东至水角凌路,西至市门头巷,南至中大街,北至秧田头巷,占地约110亩。唐末宋初社会动乱,害灾不断,城墙毁圮,未重建,仅存玉带河。此路位于小北门,因靠近迎阕门,命名为迎阕路,后因书写困难,方位等原因,改成银菊路。

@避尸弄应该是避司弄


在中大街县前有一弄堂,叫避尸弄,原名武装巷。北起中大街,南至文明巷,该弄当县前大街之冲,古代官员出行,一般就是举的“回避、肃静”的牌子,还要举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此外,还要“鸣锣开道”,提醒前面的百姓人等避让。行人逢有官员出入县衙,即回避入此弄,故名避司弄。1968年改武装巷。1982年复名。避司弄可谓人人皆知。不过,虽然名头大,其实它不过是一条长不到二百米,宽三、四米,窄窄的一条狭墙弄而已。有些老人说,在很早的时候,缑城自南往北都是山,到了现在的县政府驻地,往北才变得平坦。当年的避司弄就是山里的一条水涧。明永乐年间,永乐帝因为宁海名儒方孝孺不肯为他登基写昭书,就灭了方孝孺的十族。当年缑城哀声连天、血流成河,许多方孝孺的族人就被灭杀在这条水涧里。尸体堆积如山,将水涧填得满满当当。很多年以后,这里变成了一条弄堂,但因为当年那场事件,人们给弄堂取名避司弄,谐音避尸弄。“避”是土话,是溢出的意思。当然,这样的说法无从考证,或许只是老人口中的一个传说而已。这是宁海人的感情所致。

@东观山本来是东郭山


郭;汉语一级字 [1]  ,形声字 [2]  ,读作:guō。属于左右结构汉字,作为名词有外城;泛指城市;外部,外周;春秋国名;此山位于城区东部,故名,后被讹音东观山。或作东冠山。

@白水塘应该是泊所塘


据《宁海地名志》记载;明正统九年(1444),该处设河泊所大使厅,其旁有水塘,即泊水塘,巷以塘命名。今泊水塘尚存。”由此看来,它存在五百多年,经过多少岁月蹉跎,但它初定的使命,缓涝、救火的功能不变。早在元代,即有河泊课之征、河泊官之设。但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设定鱼税征收机构――河泊所,现在人们叫成白水塘了。

@新妇潭是主簿潭


据《崇祯宁海县志》载为:“寺岭,西五里。”也称“崇教寺岭”。现在也称“元宝岭”,东西走向,连接西门到暗岩路廊。岭南边,根据《崇祯宁海县志》载有:“主簿潭,西二里,崇教寺岭下。昔传一吕姓主簿出游,马跃溺死,不知所在,后能显异,出云雨,今淹。”俗称瘦妇潭,按字面似新妇潭,不妥。应是主簿潭,因在徐霞客古道上,故提及。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