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松电子:突破国际技术限制,为中国传感器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ChinaAET 2020-10-31

编者按: 2020年9月23-25日,SensorChina2020展览会在上海召开。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众多国内本土传感器厂商成为本次展会的主角。为了深入了解这些本土企业在传感器领域的发展态势,笔者专访了广州奥松电子有限公司CTO郑晓银先生。

 

广州奥松电子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座落于广州东部秀丽的黄埔区云埔工业区,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传感器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湿度电容,湿敏电阻,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蒸气传感器,家电传感器等。另外,相继投入风速风向仪、雨量计、氧传感器、气体分析仪等气象传感的开发和投产。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交通、通讯、化工、气象、医疗、农业、家电、智能制造等领域。

记者:请重点介绍贵司本次展会上展出的明星产品的优势。

郑晓银:本次展会展出的都是近几年热销的产品,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例如集成温湿度传感器AHT21,它配有一个全新设计的ASIC专用芯片、一个经过改进的MEMS半导体电容式湿度传感元件和一个标准的片上温度传感元件,其性能已经大大提升甚至超出了前一代传感器的可靠性水平,新一代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塑封结构,小尺寸(3X3X0.8mm)、功耗低、响应迅速、抗干扰能力更强,经过改进使其在恶劣环境下的性能更稳定。

另外一款水蒸汽传感器AHS01I系列,则是采用最新的MEMS传感技术,打破国外传统的技术垄断,实现弯道超车,产品性能更优。该产品适用于高温环境下测量空气中的湿度,利用该技术可实现微波炉的自动烹饪菜单、烘衣机、烤箱等应用场景的自动化控制。

记者:疫情肆虐之下,中国市场率先恢复,而新基建的定调也点燃了市场的热情。在您看来,2020年中国传感器市场对此反应如何?这种新的行业形势对从业者带来哪些挑战或机遇?

郑晓银:疫情改变了中国传感器市场格局,给很多企业带来更多的挑战及机遇。部分国内企业传感器因为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国外厂家无法正常供货,甚至直接停止供应,直接造成传感器断供。

与此同时,疫情给较多国内企业迎来了春天,国内绝大部分终端客户主动切换国产替换方案,实现了多领域的快速增长。

工信部及相关部门多次提出的国产替代进口以及产业链自主可控,奥松电子响应号召,加强智能传感器的研发,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多款抗疫相关的流量传感器、差压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大量生产并使用在呼吸机、麻醉机等医疗设备上,为抗击疫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20年,奥松电子6英寸MEMS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成功量产出温湿度、流量、气体、差压、风速等传感器芯片,并为部分珠三角客户提供MEMS半导体芯片代工服务。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奥松电子成为华南地区领先的MEMS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生产基地,推动国内、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MEMS半导体传感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您认为2020年还有哪些影响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设计开发热点/热门技术值得关注?贵司有何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竞争优势何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家电传感器、医疗传感器、汽车传感器、工业传感器四个大类是传感器行业的研发重点,也是奥松电子2020年的传感器研发的重点。奥松电子的MEMS传感器技术目前是国内领先水平,利用成熟的MEMS传感器技术能快速的研发出家电、医疗、汽车、工业相关的传感器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且达到超高的精度及稳定性。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没有一款产品能直接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奥松电子凭借强大的研发团队,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达到产品的外观个性化、参数定制化、产品高精度与高稳定性,助力客户生产出优质的终端产品。

记者:能否大致介绍一下贵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规划及市场布局。

奥松是国内一流的温湿度、气体、流量等传感器的研发和制造商。我们经过了三次技术创新,从真空镀膜技术到磁控溅射,再到半导体工艺,并打造国内先进的半导体传感器生产线。目前,奥松研发技术中心配有各类实验室,各类生产线配置先进的投影式光刻机、离子注入机、深硅刻蚀机、光学镀膜机、LPCVD、PECVD、扫描电子显微镜、高精密湿度标准仪等设备。产品工艺水平和品质可与世界领先产品相媲美。奥松产品性能可靠,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产品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检测认证,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特别是湿度传感器产品,结束了我国湿度测量核心元件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奥松电子经过近20年的发展,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未来,将继续布局温湿度、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气体检测、风速雨量、压力、水蒸气、X射线等传感器。

依托奥松内部创业孵化平台,奥松电子将成立多个传感器产业链子公司,基于奥松技术平台的整个产业集群可以快速延伸到多个细分领域。产业集群资源共享,配合紧密,提高产业效率,快速实现横向扩张,不断创新,突破国际技术限制,为中国传感器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