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国青龙湾历史文化沿存初探(一)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青龙湾历史文化沿存初探

许绍乐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52期)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阳江上游,东邻杭州,南靠黄山,北望芜湖,连接皖浙两省7县市,于群山环抱之中,历来有“邦宁国泰,物阜民安”之说。每当中原发生战乱之时,这里就成了避乱的世外桃源,特别是南宋迁都临安,使宁国获得了京城的辐射,优越的发展条件凸显,经济文化更趋繁荣。其建县1800余年,悠久历史所郁积的人文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特别值得一提是,宁国的秀美山川孕育了如许的人才俊杰,同时也为诸多文人墨客所青睐,反过来历代这些人才俊杰、文人墨客则又给宁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青龙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所谓“青龙湾”,指的就是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该旅游度假区由一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和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两部分构成,她位于宁国市西部,包含原来的东岸、青龙、方塘、胡乐、甲路、竹峰和桥头铺等几个乡镇的全部或部分,面积数百平方公里,是一个集湖泊与山地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 青龙湾旅游区)。区内核心景观是依托国家级大型水库港口湾水库建设而成的一个人工湖(也称青龙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个独立岛屿,其中水面面积32.8平方公里,库区周围林木覆盖率达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岛曲峡、令人陶醉、让人神往。

其间,人文景观数不胜数,尽管经历了许多人为破坏和岁月打磨,但至今这里依然还保存着不少的古桥、古庙、古民居、古戏台、古祠堂、古村落,还有那古老的人物、优美的传说,它们就象一颗颗撒落在这片山水之间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还其各自独具特色的夺目光彩。

本文试通过对青龙湾旅游区,历史文化沿存挂一漏万的搜集整合,以达到为推动青龙湾旅游发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处古村落

青龙湾旅游区大约有近百个古村落,静谧地安卧在群山环抱之中,虽经千年沧桑巨变,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方圹乡上坦村了。

千灶万丁上坦村

在美丽的青龙湖上游,群山环抱之中,巍峨的蜡烛山脚下,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据《环溪章氏宗谱》记载,上坦村始建于北宋,鼎盛于元、明至清代中叶,衰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北宋时期,上坦村因位于西津河上游支流东溪与西溪之间,称“环川”,又称“环溪”。明清时期因两溪之间地势平坦,且位于西津河上游,故又名为“上坦”。 传说鼎盛时期的上坦村,整个村庄方圆约1平方公里,有当时两个宁国县城那么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条;店铺栉比,仅豆腐店就有72家;厅台高阁、宗祠寺庙,错落有致。走进了上坦村,就像走进了《清明上河图》。可谓千灶万丁,故素有“小小宁国县,大大上坦村”之说。

上坦村群山环抱,景色宜人、山川秀丽。左接紫岩之发源,右得白云之灿瑞,儒峰叠叠耸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后。又有徽水与旌水双溪环村而过,山水掩映,如绚如绘;再加上还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转站,常年商贾云集,墨客游人不绝。据民国《宁国县志》记载,古上坦村境内有八景,它们是:儒峰叠翠、岩窦清泉、双溪垂虹、西山春晓、碧潭秋月、紫岩暮烟、沙堤烟柳、海峰雪松。

历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怀,写下了诸多赞美诗篇。比如:元代礼部尚书汪泽民为此处景色咏诗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烟云此地更周绕。

桥横万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犹欲高。

远水月沉鱼破梦,悬岩泉堕土生膏。

看图唤起潇湘兴,拟买秋船绿半篙。

元宁国知县戴迈也赞曰:

门迎林壑成真画,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环川春水满,迎来楚浪涨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华天宝,胜景名迹遍及全境,而且人杰地灵。据史料记载,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别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并且章氏在村东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庄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庄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势。这些书香门第积善之家,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

以章氏一族为例:据《宁国县志》记载,环川章氏一族从宋至清,先后就有20余人成为进士、举人、贡生、椽选,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门两进士”曾传为佳话。章夏,宋大观三年进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汉名城潭州(今长沙)通判;章复,宋宣和六年进士,最辉煌的要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出任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宁国籍廪生洪范赞称上坦村是一座“山环水绕陶仙境,竹径松坡儒子乡”的村庄。

现在的上坦村风景依然,自然环境未受污染。雄伟壮观的古石桥,碑林挺立的大禹殿,错落有致的徽式民房,断断续续的石板路,依稀可见宋、元、明、清鼎盛时期的风采,是踏春、秋游揽胜的好地方。昔日古村上坦的辉煌虽已消失,但依旧保留着的古风古韵和史籍记载下的诸多赞美其风光瑰丽的诗篇、美丽的传说,仍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二个革命旧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星星之火”一般是从几个县或省边缘地带的崇山峻岭中点燃,革命的基点和根据地也是从这些地方建立和扩展开来的。在宁国这块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出地上,有着很多个这样的基点和根据地。下面仅是在青龙湾旅游区内其中的两个,实乃挂一漏万。

中共泾旌宁宣县委遗址

中共泾旌宁宣县委遗址位于方圹乡板桥村——黄家大屋。板桥村处地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就有中共党组织在此开展活动。

1943年,吕辉游击队就是以板桥为中心开始泾旌宁宣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并在这里建立了中共党的基层组织。至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初期,吕辉率领的部队已经将板桥建成较为稳定的游击根据地。黄家大屋一直是吕辉在板桥的主要居住场所。

解放战争时期,皖南地委主要负责人、苏浙皖边区司令部领导人等也都曾在黄家大屋落脚。1947年9月,中共泾旌宁宣县委成立后,吕辉任副书记,黄家大屋就成为县委机关的驻地。

中共皖浙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皖浙中心县委旧址位于胡乐镇竹川村安竹坞村民组。安竹坞是位于绩宁昌三县交界区域的一个高山自然村,有近30户人家,村民住宅为徽派建筑,村中道路青石铺地,整体建设错落有致,整个村庄范围近10万平方米。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绩宁昌工委书记王成信领导的游击队长期在这一带活动。1947年4月,根据中共皖南地委扩大会议决定,中共皖浙中心县委在安竹坞成立,唐辉任书记。并同时成立路东和路西两个下属工委,王成信任中共路东工委书记,兼中共绩宁昌工委书记。

三座佛教寺庙

宁国佛教的传播渊远流长,有佛教就有寺庙。宁国的寺庙建筑最早应追溯到三国时期,孙权曾“立寺于江东,建观于方山”,几乎与宁国东吴置县的历史同步。据《宁国县志》记载:从唐贞观年间以后,宁国佛教活动逐渐兴旺,至清道光年间,当时全县寺庵数达300余处,是为鼎盛时期;以后寺庵多遭兵燹,至解放初期尚有寺庵184座,到一九五五年末,全县的寺庵就仅存72 座了。其中青龙湾旅游区大约有寺庵近十座。由此可见,宁国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处有香烟缭绕,钟磬之声随处可闻。

铁瓦寺  

铁瓦寺又称白云禅寺,位于县城以西70公里,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高峰山顶端南麓。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明 太祖朱元璋敕赐“白云禅寺”。清雍正年间重修,易盖铁瓦以图永久,俗称“铁瓦寺”。民国卅三年(1944)毁于兵灾。

从山脚到寺庙10里,沿途古树森列,日影斑驳;小溪曲折,跳珠溅玉;群鸟啁啾,山花烂漫;轻风徐来,松涛低鸣。抵寺门,一株古松苍皮虬枝,粗约四、五人合抱,老而不衰仍生机勃勃,浮空漾翠。相传此树为开山祖师亲手所植,已历1200多年的风雨。

此处盛产茶叶,质优品香,尤以“鸦茶”最为著名,唐、宋至清均系贡品。1994年南京、宣州等地信士和当地民众再次重修,每年佛教重大节日香客游人不断,一路夜灯,至庙不熄。1999年市政府批准其为开放寺庙,有比丘1人。

1998年宜兴南岳寺主持,携玉佛及资金修建“铁瓦寺”下院之大雄宝殿。2009年3月,“铁瓦寺”下院系列工程开工续建,至2013年底“铁瓦寺”下院已经完成山门、天王殿、药师殿、弥勒殿、阿弥陀佛殿等五个大殿以及分布四周的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群体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一个布局庄严的佛教寺院已经初具规模。悠悠岁月沧桑,千年古寺的兴衰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佛教文化在宁国的传承和发展的历程。

惠云禅寺  

惠云禅寺又名东山寺。始建于唐 太和年间,原在县东60里芦溪村。南宋高僧宗杲13岁在此庙出家,后寺毁。相传大师在离寺时曾许有一愿:待寺前柏树扫地、寺后铁树开花、寺侧枫树搭桥、栎树撑伞之日,便是重建之时。

为完成高僧的心愿,2001年2月应广大信士要求,结合青龙湾水库开发,市政府依法批准,将惠云禅寺移建于青龙湾水库秀云岛。重建的惠云禅寺,占地面积127.5亩,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

寺庙布局为:依山体沿中轴线向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五方文珠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建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祖师殿、宗杲大师纪念馆、法堂、禅堂等建筑,另有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自成格局。传说惠云古寺大殿的古联云:“座下有莲花,花谢花开,看得破花花世界;人间如大梦,梦生梦死,到头来梦梦虚空。”现有比丘7人。寺庙晨钟暮鼓,佛光禅风,张扬着浓郁的佛教文化,也是佛子信士朝礼修学之静地,令人神往。

香盖寺

香盖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遗址位于甲路镇原花林畈自然村,大约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所建,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民国《宁国县志》记载:香盖寺,县西八十里,唐时建,宋淳熙初赐额。据说,香盖寺建筑规模宏大,占地15亩,内有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玉皇阁、藏经阁、钟鼓楼以及60余间寮房、院落。鼎盛时期有僧侣100多人。

传说香盖寺有两件镇寺之宝。一是从杭州雷音寺飞来的,有一人多高的大钟,被安放在钟鼓楼内;二是大雄宝殿之前的一尊石雕大香炉,炉身四周刻有九条栩栩如生,攀绕欲飞的青龙。

唐代 “大历十才子”之一,著名诗人韩翃,曾慕名到此游玩,并在香盖寺的墙壁上留诗一首云:

爱远登高尘眼开,为怜萧寺上经台。

山川谁识龙蛇蛰,天地自迎风雨来。

柳放寒条秋已老,雁摇孤翼暮空回。

何人会得其中事,又被残花落日催。

大约是清朝光绪中期著名浅绛瓷画师周鼎(字筱松)对香盖寺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在《香盖寺答洞明上人》一诗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碧水桥边日照西,翠峰庵外晚烟迷。

山僧送我忘归外,正似当年过虎溪。

(作者系宁国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童达清

制作: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主办:

宣城文史研究

微信号:xclswh999
联系人:ltsr27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