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以降宁国府市镇的空间分布及变迁(一)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明清以降宁国府

市镇的空间分布及变迁

李 甜

1
学术史回顾
 

何为市镇?学术界对该词的理解千差万别。美国学者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把设有基层市场的居民点称之为“基层集镇”。 经济史家吴承明在与方行的通信中,探讨过市镇究竟以商业为准,还是根据人口规模或中心地理论出发。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遍布着商业繁盛的市镇,学界的相关探讨已很深入。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借用了费孝通家乡吴江县的“乡脚”一词,认为16世纪中叶以后的江南地区,以市镇为核心形成了地域社会。 

与此相反,皖南地区的市镇发展程度不如江南,相关研究也很少见。管见所及,主要有以下几篇研究。韩国学者朴元熇注意到有关明清山地市镇的研究较少,于是以歙县岩镇为例,分析明代中期徽州市镇的发展与地方宗族势力的关系。梅立乔对明清徽州城镇的发展、管理和特点等方面加以论述。林济认为徽州社会经济未能突破以土地为中心的瓶颈,没有出现以工商业为基础的市镇发展,村落仍是社会中心。梁诸英大致勾勒出皖南山区与平原市镇的区域差异。具体涉及到宁国府市镇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谢国兴利用施坚雅的理论研究宁国县的市镇,张研在他的基础上分析了泾县市镇的分布。耿朔对宣城水东镇的个案研究,拓展了明清皖南商业市镇研究的视野。 

传统时期皖南地区以聚族而居为主的居住形态,使得其社会重心在乡村而不在城市,这是皖南与江南的重要区别。不过,皖南市镇作为物资交流和商品中转的地方,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学界对皖南市镇的研究还比较单薄,以下将对明清以降宁国府市镇的时空变迁作一番总体性的梳理。

2
宁国府各县市镇的数量考证

自宋迄清的750年间(1162-1912),宁国府领有宣城(附廓县)、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这一行政区划长期保持稳定。(见图1)由于存世文献记载不全,清代以前宁国府各县的市镇变迁难以复原。泾县、宁国两县市镇的记载始于明代,但其他县份相对较晚,譬如宣城一县的市镇情况如下:“市镇一门,乾隆府、县志皆不载,今据宋、明诸书及《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备登之,以征古制。其或古有而今无,或古无而今有者,悉载之用资采访。” 当然,康熙《大清一统志》已对宁国府各县的市镇作了描述,但其记载非常之简略。

图 1 清代宁国府的政区

图片来源:本图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安徽部分改制而成。

嘉庆《宁国府志》首次完整收录各县市镇的志书,但掺有不少“水分”,其中有不少市镇难以证实或者已经消失,并非对嘉庆时期市镇分布的真实记载。以泾县枚洄镇为例,据嘉庆县志引乾隆县志:“六朝旧镇。唐武德七年,权文诞破辅公祏于猷州,拔枚洄等四镇,今未详何处。” 嘉庆府志略有改动便全文录入,亦未作考证。 枚洄镇是否真实存在于唐代,或者其功能是或否为物资交流的场所,或者其功能是或否为物资交流的场所,值得推敲。又如部分市镇早已消亡,安吴市“今为村落”,张家市“今废于水”。 由此可知,嘉庆府志所记载的市镇要多于实际数目。民国《南陵县志》列出旧志的12个市镇后,又新增20个市镇,除刘店铺镇外,其余19个镇皆是首次载入志书,这可能表明清末民初南陵市镇之标准的宽泛。粉店镇乃是因为咸丰、同治前有油炸粉坊,所制粉丝美于他处,“因以名镇”,但太平天国战后可能已衰落。濒临青弋江畔的西马头镇,向来商业颇盛,“宣统间被洪水冲废,今街道已变为河流” ,已不复存在。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嘉庆《宁国府志》、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光绪《安徽舆图表说》和民国《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等四种资料,梳理清代中期以降宁国府各县市镇的分布,详见附表1。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县市镇的数量变化:

表 1   宁国府各县市镇数量之变动(1815-1937)

资料来源:①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二《舆地志·乡都》;②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四十《关津二·宁国府》;③光绪《安徽舆图表说》卷三《宁国府》;④民国《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其中南陵、太平两县划属其他督察区,故而统计数据空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表1的名称合计已经剔除重复出现的市镇,所以历代出现的市镇总数并非①至④的简单相加。各县市镇按照数量差异可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包括宣城县和泾县,数量最多,且规模相对较大;第二档包括南陵县、宁国县和旌德县,实力不相上下;第三档是太平县,该县僻处一隅,市镇经济不太繁荣。从①至④的更替中,各县市镇数量发生了剧烈的变迁,折射出各县实力之升降的现象。宣城一县高居榜首,除了作为附廓县的地缘优势,亦由于该县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能力。由于统计口径差异,宣城在③中的数据可能偏低,该县北乡新河庄镇一直被列入市镇,但在③中列入“津梁”而非“关市”,原因在于当地“为芜湖工关分口稽查竹木之所”,实际上仍可视为市镇。 

泾县榔桥镇

泾县的市镇仅次于宣城,作为皖南水陆转运的重要中转地,按照方志编纂者的估计,“泾县市镇较他县为多” 。各市镇一般都有赶集日期,表明其规模可能不大。官庄市人烟繁盛,商旅阜通,“房廊屋庐相去三四里,”其赶集日期常在子、午、卯、酉之日。元代管进士创造的藤溪市,“七日一会,其会必在甲寅之日,商族辐辏,贸易货财,极为民便”。县尉王鉴创立了麻园市,“初以寅、申、巳、亥日为会,农商贸易者赴焉”。王公市的墟市庐舍,“大抵吕氏居其大半,每日为市,农商贸易者赴焉,而蚕市特盛云”。

旌德庙首镇

近代交通格局变迁对各县市镇有一定的影响。民国年间,芜湖至屯溪公路修通以后,徽州地区与皖江流域的物资运输路线发生了变化,宁国、旌德东乡的部分市镇受到冲击。河沥溪镇位于宁国县内水系聚合之处,“昔年商务繁盛,绩溪所需之百货多由此转运”,但芜屯公路通车之后,“该处商务远非昔比”。泾县榔桥河(即藤溪市)受到的影响更大,“自芜屯路通车后,商旅骤减,稍见衰落”。旌德东乡在明清时期未出现重要市镇,至民国年间以芳川为中心形成县东的商业聚集地,“与宁国县胡乐司成鼎足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芜屯公路通车相关,因为旌德东乡得以通过芳川向东接通芜屯公路,从而更改传统交通的困局。有一些距离芜屯公路较远的市镇得以维持,泾县章家渡作为石埭、太平水陆交通的要道,“商务甚盛”;泾县马头镇为宣城、南陵、泾县三邑交界处,“机楫络绎,商品辏辐”;旌德三溪镇“为旌邑商业中心”,庙首镇“商业亦甚繁盛”,也未受芜屯公路通车的影响。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助理研究员)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