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风雨伴古寺——记天寿寺边古银杏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千年风雨伴古寺

——记天寿寺边古银杏

陈兴福

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鸭脚脖(子)、金果等,属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兼用材、观赏、食用、药用价值于一体的多功能树种。它是我国特产的孑遗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得天独厚的浙、皖、鄂、赣交界的深山谷地,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祼子阔叶树种,在树木分类学中始终居首席而统领万木千章。其木质结构细致而轻软,纹理直而美观,耐腐性强,是制作高档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质用材。叶片含有较高的双黄酮物质,其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功效。

据《安徽古树名木》、《宣城古树名木》等资料整理,宋代宣城已是银杏之乡,而一直到宋代以前中州京都一带对银杏识者不多。传说因有宋代名家、宣城梅尧臣常寄“鸭脚子”(银杏)给当时的京师龙图直学士欧阳修,才逐渐使这小小的白色种核在京城传开。宋仁宗赵祯的驸马都尉李和文觉得京师竟无此等好树,甚为好奇,便从江南宣城移来数株栽于汴梁其府第,到挂果后用金盒、红缎包装好入宫敬献皇帝,使得龙颜大悦,因其种核色如银而被赐呼为“银杏”。又因其肉果形似小杏而核色白而被称为“白果”。又因起源古老、长寿弥荣、伟岸端庄,而称“公孙树”,即“公种而孙方食也”,更有与中华文化源于一脉的隽永含意,“是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

一般在寺庙、学校边侧多栽有此旺相长寿树。在广德同类型分布有古老大银杏树以砖桥街道为首,略小些的还有天寿寺北、同溪中学北侧、同溪石狮东边、山北洪村公路西侧、东亭高峰天台山天台寺遗址等处古树。广德银杏面积数千亩,主要分布于新杭北部、砖桥北部、山北北部、下寺北部、赵村北部、同溪、卢村、桃山、四合等地,零星“四旁”栽植也多,银杏树现被评定为广德县树。随烤随食的“炮白果”千百年一直是江南市井的一道独特风味小吃,曾经到过宣城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宣城火煨白果滋味赞叹不已,称之“小苦微甘韵最高,不妨银杏伴金桃”,火煨白果“炮白果”由此声名大振。

然而查阅广德州志及安徽、宣城古树名木书籍,除有“砖桥银杏”条目外,却一直没有发现有关天寿寺北古银杏的资料。《广德州志》载:

银杏树,在州学后玄妙观,明建文末,靖难兵起,修撰淑英闻变自经于树而死。嘉靖五年,判官邹守益移观于东郊,建怀忠祠于树下。祠旋圮,万历二十五年,明守段猷显改建存忠亭,树在亭后,大数抱。四十年州守李得中令民勿剪伐,学正李日滋捐捧三石,并买地取租银三钱,以备银杏时小祭。后亭圮,树亦无存。

从上述记载看这些银杏树都不是天寿寺北古银杏,并且早已遭毁不存,但从中似可映证古银杏象征和体现着古人的忠孝节义。如今,唯独这天寿寺北的古银杏历经近千年苍桑,依然屹立于古寺古塔前,却不见于史载古籍文献中,确实令人费解和感到遗憾。

经询问林业部门,也无这棵古银杏的详尽记载资料,一时也无从考证。目前只有广德县政府于2009年12月立的“古树名木保护牌”341822012501,上面记载树龄约为700年,沿树周围砌有护根培土的圆形低矮平台。

经实地调查,这棵古银杏树位于天寿寺塔北向约50米处,树高约14.5米,分枝点、枝下高为5.2米,胸部围长2.6米,基部围长5.4米,巨形伞状冠幅约15米×20米。树体高大婆娑,枝叶繁茂,分枝呈三层逐级斜展腾飞之势,底层似二层九叉,往上第二层各分有二叉或一叉,往上第三层总共有五叉,每大枝又各分二、三小枝,交错有致,俨然似华盖,天然形成多代同堂、九子环绕、同根同生的奇特景观。老干上呈现多条粗壮但凹凸不整的纵棱,“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树冠团肥横展,侧枝下垂,高枝长展,清秀俊雅,如绿色雕塑。“悠悠附云影,浩浩吹天风”,但看春夏风叶萧萧,像一曲古老的音乐洋溢八荒,为古老天寿寺庙、大圣宝塔上的落日余晖平添无限的悲壮之美;一到秋冬,“银杏”白果果实累累,空间层次与人文韵律浑然相融,犹如一片江南水墨图,体现天人之间的和谐安祥。一时观赏者络绎不绝,朝拜者虔诚传扬。

“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古树根基四周隆突部分凹凸畸绞,形成庞大、沧桑、古老而曲折蜿蜒的根盘或木瘤,其老残不屈之态实在令人敬畏。基部丛生有手腕粗十多根高约三四米的幼树,簇拥着古老苍劲的母树,下面枝叶上围搭悬挂着虔诚信徒们供奉的许多红布条,这里自然成为人们祝圣演礼、祈祷祝福、消灾驱祸、求财求子的神圣场所。

“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民间一直以此树为神树,这里香火一直很旺,乡民不辞辛苦来祈祷,盛传到此定会有求必应。城里乡间老人们对其一直奉若神明,礼拜有加。民间根据其“九枝十八丫”的奇特古态,甚至牵强附会出“九大金刚十八罗汉护塔佑寺”的传说。也有传说,岳飞、朱元璋、范仲淹等曾拴马于树下,而在古树老根上留有马蹄印凹,当然并无史实可查为证。另相传古人寻根问祖,常立树为标,后人则为纪念祖先常在这古银杏树下祭拜祈祷。

还有传说当年朱元璋母亲曾携幼小的重八一路逃荒来到这古银杏树下,栖身于树旁茅屋中,艰难度日的母亲曾在石上、树下晒过小重八的尿布,曾以树上的树叶、白果取食充饥并度过饥荒,后来朱元璋驻跸祠山寺时,曾专门到这棵古银杏树下祭拜过。至今在广德大地多处流传有朱元璋在广德逃荒落难、打江山、有金口玉言、梦得祠山大帝吉兆的传说。

这棵古银杏数百年来风雨无阻地护佑着一方生灵百姓,一直陪伴着千年古寺古塔走过春夏秋冬,见证着历史兴衰更替,似乎能证实其冥冥中的灵验与神奇。如今探寻天寿寺北古银杏与千年古寺古塔的渊源,也许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历史变迁的蛛丝马迹。

“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对于银杏树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能走过近千年风雨,抗击数次火灾雷电战乱摧残的原因,现代科技的解释是,银杏树形成层生命活力旺盛,愈伤能力很强,通体树干皮层中潜伏隐芽,在遇到强烈刺激危及生长时,便会立即萌动以图新生,即使有大火烧焦树干造成大面积损伤,经三五年休养生息便能慢慢恢复生机,那些残损而尚有部分树皮相连成活的树皮也会慢慢合拢生长,因而整个树体仍能历尽磨难九死一生,慢慢延生续命,立世长存,以至成为世人仰慕、敬畏的具有顽强意志、强大生命力、坚韧毅力的象征和忠孝节义、君子楷模的精神偶像。

位于广德县城东的天寿寺(原名开化寺、通天寺)、大圣宝塔,是桃州古城悠久历史的象征,历经风雨侵蚀和战火劫难,曾三毁三修,飞檐、塔楼俱毁,但塔身依然屹立无恙。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底,县政府发掘地宫,1984—1986年修复成单筒六面七级砖木结构的宝塔。从出土的北宋崇宁四年石碑记载可知,大圣宝塔(天寿寺塔)建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距今1137多年),天寿寺则创建于唐天祐年间(905年左右),主持是法苑禅师。明嘉靖年间曾设“僧正司”。由古银杏树龄约700多年,可知古银杏栽植于天寿寺、大圣宝塔遭劫修复之后、400多年之后的明初时期,应与寺庙、宝塔修复有关,可惜现在已无从考证究竟栽植于何时何人之手,或是与寺庙同时栽植但中间曾经受到毁灭性毁伤,又重新从基部萌发长成如今古树?这些疑团还有待后人进一步确认树龄和考证渊源才能解开。

民间传说宝塔先后三次分别经怪异大火、岳飞飞矢、观音会爆竹引火而将木制结构烧毁,多次遭受狂风暴雨、水灾、雷霆、地震和火灾。然而却无任何将古银杏烧毁击毁损毁的记载留存至今,观这古银杏虽为雌树,主干却无正梢,只有民间曾有多次遭受雷击电火导致断梢毁枝甚至烧伤枯死的传说。据老年人回忆,抗战前的天寿寺,寺庙建筑仅剩三间,临街是山门和围墙,进门依次是前殿、中殿、后殿,为祝圣演礼之所,边侧有禅堂、星桥和放生池。可惜这座古名刹在抗战时被敌机炸成瓦砾堆,古寺荡然无存,只有一座高耸45米的七级九盘砖塔和高约15米的古老银杏树劫后余生,成为历史沧桑兴衰和自然灾变的见证。

民谚有“桃三李四梨五年,无儿不栽白果园”,在广德民间传说中,称这棵古老的银杏树是长寿树、公孙树、忠义树,相传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原本姓公孙,因银杏树起源古老,因此称其为公孙树,更有与中华文化渊源于一脉的深刻含意和内涵。

有历代名人诗词为证:

明李天植:古木垂清阴,肃肃忠魂栖。柱国有遗憾,回天日已西。凋伤连理梦,零落孙枝啼。

李日滋:桐川银杏树,枝干何扶疏。大义既以扬,凡木成名株……散作节义种,生生渐扶舆。

徐文渊:树古重阴密,枝乔碎影疏。为怜忠魂附,流馥映中书……错节成仁据,盘根取义图。甘同松柏操,不学槿桃敷。坚心明注水,生气凛堪舆。特立无时倚,千秋半月孤。

清周广业:西风苋叶满林埛,此地还余呵护灵。逊国自焚谁信史,更无杜宇哭冬青。

王其福:怀忠祠宇冷秋烟,树朽偏凭汗简传。

(作者系宣城市、广德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ID:xclswh999

制作:童达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