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国市青龙乡章士全墓碑铭文考辨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章士全墓碑铭文考辨

高生元

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其地扼西津之上游,川流至此如蛇绕龙回,下流水声终年不息。清晨日出,则满山竹顶生光;暮云反照,而长河水底成斑。川流春涨,势若钱塘之潮;巫峡之流,大有虎啸龙吟之慨。溪寒冬涸如浔绕孤山,鸠冲采石似百鸟飞鸣。静听风吹竹叶流过溪滩,如伯牙之琴声,令人闻之不舍。”东晋葛洪爱之,遂定居于此。其地风光优美、生态优良。祖居居民大家族有葛氏、章氏、洪氏、孙氏、叶氏等,故此地人文底蕴深厚。

龙阁村章氏子民为泾川始祖章士全之后裔。世代相传章士全、章士魁兄弟俩晚年携部分子孙由泾县漆林徙居宁国罗陵湾(即龙阁村),住地因姓氏为名,故称章村,曾又称章村府。章士全、章士魁卒后墓葬在龙阁村双河自然村。

章士全墓碑外框高约1.90米,宽约1.21米,为当地花岗岩石材,内碑石为青石材质。章士全墓碑上镌刻的铭文考辨如下(文中楷体加重部分)。

章士全墓碑

碑石上方横排(从右向左)镌刻两字:涇  川

正中间竖排镌刻(以下均为竖排):敇封銀青光祿大夫兼殿前国子监祭酒始祖章朝貴士全大人偕夫人杨氏之墓。

清末民国初年,章贻贤(1883—1918)纂修的《章氏会谱》,是较为全面、较为权威的章氏族谱。对于章士全的世系《章氏会谱》卷八有详细记载:《仁嵩公三支士廉公派世系表》:及——修——仔钧——仁嵩——士廉——世涣——得象——约之——元方——琥——奇孙——本昭——子福——世荣(行智七)——士全(号迪九,字朝贵,宋季避乱泾川,以守寨功封银青光禄大夫兼国子监祭酒,泾川漆林祖)——大和(行细十二)——。与《宁国泾县漆林世系图》“及——修——仔钧——仁嵩——士廉——世涣——得象——约之——元方(迁昌化)——琥(迁石埭)——奇孙——本昭——子福——世荣——士全(泾县祖)”完全一致。据《泾邑漆林世系图》载:“智七公长子士全,字朝贵,一字国卿,敕封银青光禄大夫兼殿前国子监祭酒上柱国,敕书云:定宛陵保徽婺,既收泽潞清江淮,尔之子孙世袭宛陵郡儒学教授。”宛陵指宣城,徽婺是指徽州、婺源;泽潞,唐又称昭义,是指今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一带,江淮指长江、淮河一带。                   

章士全生活年代与宁国环川(今为上坦,位居龙阁西约30公里)章氏九世章夏(1072—1132)、章复(1081—1162)相比(据章贻贤《章氏会谱》记载同为章氏四世仁嵩公后裔),章士全是十五世,生活在南宋中晚期比较合理。


墓碑中线右边铭文

第一排

男  细十二

注:嘉庆《泾县志·人物·懿行》P842载,“章细行,年十二,尝以事过田中都,见渡舟朽坏,捐资独造,后遂名章家渡。至今子孙世修之。”此处章细行,当是章细,行十二。古时,男丁以排行定名,即一个家族同宗兄弟以出生先后顺序(前冠一字)为名,如细一、细二…细十二……万一、万二……千一、千二……尚一、尚二等等。

第二排

裔  孫

希贏  儀賓尚……春三白……

世仁  嘉靖……任……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章世仁,二十一都(今酉华石安)人。嘉靖丁未(1547)科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司参议。池阳舒氏于明万历甲戌年(1574)重修《京兆舒氏宗谱》,章世仁为其撰写谱序,时任官职是赐进士第朝议大夫岭南布政司督理粮储左参议。

允賢  ……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章允贤(1503—1549)字海愚,乳名勤龙,本县二十一都(今酉华石安)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会试压魁。历任江西贵溪,河北成安知县,以廉正爱民著称。后升礼、吏二科左右给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屡次上疏检举贪官污吏,曾上书弹劾武定侯郭勋及都御史胡守忠擅权违法罪行,均被采纳,使郭、胡受到严惩。曾因监修九庙有功,三次获“御赠”,并赐宴朝天宫。后因直言触犯嘉靖帝,被罢职。著有《谏议集》行世。

嵩  弘治乙丑進士任戶部主事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点校本,下同)P566载,“章嵩,茂林都人,弘治乙卯(1495)乡举。”P567载:“章嵩,弘治乙丑(1505)进士,顾鼎臣榜,《宦业》有传”。嘉庆《泾县志·人物·宦业》P739载:“章嵩,字士瞻,弘治乙丑进士,户部主事。榷浔阳关,执法革弊,掊克不行。

一、二排之间的左上侧空白部分:長壽公  室人□氏,合葬梅村。

注:此镌刻文字系后来补刻于碑上,长寿公应是龙阁人,可能迁徙于梅村(在今汪溪街道梅山),卒后同室人□氏一起葬在梅村。镌刻的目的是告诉后人,梅村有后裔,有章氏墓葬。

第三排

文謨  ……岁贡,任河涧府教授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72载,“张文谟,字子显,茂林都人,嘉靖壬戌(1562)乡贡,仕海州学正。

文杰  嘉靖十二年拔貢,任商   知縣

文有  嘉靖四年岁贡,任延長縣知縣

文□  ……鄉貢……

注:疑为章文星。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77载,“章文星,茂林都人,万历庚子(1600)乡贡。

文粹  嘉靖辛亥年……任福……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71载,“章文粹,茂林都人,嘉靖壬子(1552)乡贡。”嘉庆《泾县志·人物·宦业》P741载,“嘉靖中,为福宁州训导,值倭警,分司守城,开门纳避贼之众。州守病,代为视事,综划有方。卒于官,榇归,士民千里奔送。”

文瑞  嘉靖元年……

文格  正德十年……任肇慶……

文員  永樂元年……任鹽運司經歷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61载,“章圆,茂林都人,永乐辛卯(1411)乡贡,仕盐运司经历。”疑泾县志中“文”字遗漏,元年与九年(辛卯)年可能笔误。应是同一人。

第四排

才晟  萬曆四十八年歲貢

世烈  萬曆二十一年歲貢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章世烈,二十一都人,万历二十六年贡,任合肥县教谕。

廷薦  萬曆六年歲貢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74载,“章廷廌,茂林都人,万历戊寅(1578)乡贡,旧府县志作廷重,并讹。

時亨  隆慶六年歲貢任淮安府教授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章时亨,二十一都人,隆庆六年(1572)贡,任淮安府训导。

世忠  隆慶四年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章世忠,二十一都人,隆庆四年贡,任浙江龙泉县训导升宁阳县教谕。

時涓  ……

第五排

大生  康熙……

可羨  康熙……

桂生  康熙戊…岁贡,任安东县訓導

憲祖  順治己亥歲貢

天篤  順治戊戌歲貢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86载,“章天笃,茂林都人,康熙癸卯(1663)府贡。

天際  順治辛卯拔貢任運城縣知縣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84载,“章元际,茂林都人,顺治癸巳(1653)乡贡,任单县知县。

孔嘉  順治戊子拔貢……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83载,“章孔嘉,茂林都人,顺治戊子(1648)选贡,仕顺昌知县。

□□  崇禎……

希□  萬曆七年歲貢

第六排

□□  ……

注:疑为章天初。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88载,茂林都人,康熙戊辰(1688)府贡。

鐘嶽  康熙己巳歲貢

一畿  康熙甲午歲貢

肇斌  康熙己醜歲貢

煥  康熙己醜歲貢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90载,“章涣,茂林都人,康熙庚寅(1710)府贡。”章焕与章涣应是同一人。

宜堅  康熙丙戌歲貢,任貴池縣訓導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89载,“章宜坚,茂林都人,康熙戊子(1708)乡贡,仕贵池训导。

鶴□  康熙戊寅歲貢

若龍  康熙丁卯歲貢……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88载,“章若龙,茂林都人,康熙丙寅(1686)乡贡。

斐然  康熙乙丑歲貢,任□淳縣訓導

章贻贤编《章氏会谱》书影
墓碑中线左边铭文

第一排

彬  正德丁卯舉人,……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章彬,二十一都人,正德丁卯(1507)科举人,任鄱阳县知县。又清光绪《贵池县志·选举志》载,章彬,嘉靖二十二年府贡。两者可能同是一人。

棟  正德……舉人任沅……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栋,二十一都人(今酉华石安),正德庚午(1510年)科举人,任于潜县知县,升沅州知州。

世隆  嘉靖……任……

世昭  嘉靖……

世鸞  弘治甲子舉人任河南按察司副使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章时鸾:二十一都人(今酉华石安),嘉靖甲午(1534年)科举人,任邹县知县升衢州府同知改 兖州府管理河道升保定府知府、河南按察使副使。祀名宦。

第二排

文敘  嘉靖丙午舉人

廷訓  隆慶庚午舉人任漳州通判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73载,“章廷训,茂林都人,隆庆庚午(1570)乡举,任汤溪县知县,升漳州通判。

華國  順治辛卯舉人任甯化縣知縣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84载,“章华国,茂林都人,顺治辛卯(1651)举人,任宁化知县。

太傅公第四子仁嵩公三子士廉公派(十一至十五世)

录自清末民初《章氏会谱》,章贻贤编修

□朝  康熙丙子舉人

注:清光绪《贵池县志·选举志》载,章礼朝,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举人。□朝即章礼朝。

□偉  例監任山西蒲州同知

孫虔  歲貢任霍山縣訓導

第三排

守□  萬曆乙酉武進士

守卓  萬曆乙卯武進士

能武  崇禎壬午武解元

注:清光绪《青阳县志》载,章能武,二十一都人,崇正十五年(1642)武举,解元。

可元  康熙癸卯武舉人

逸少  雍正己酉拔貢

注:清光绪《贵池县志·选举志》载,章逸少,雍正六年拔贡,六合教谕。雍正“己酉”(七年)与贵池志载“六年”相差一年,时间有误。应是同一人。

銓  歲貢

第四排

明德  康熙□□武舉

明元  康熙辛酉武舉

明春  康熙甲子武舉

明茂  軍功任福建□安營守備

□佑  ……

憲文  康熙庚申州判

第五排

奇元  雍正庚申州同

兆元  雍正甲寅國學

聯元  雍正戊申州同

時科  ……

一國  ……

時再  …… 

文林  ……                              (宁国章氏敦睦堂《复申严禁》碑)

左边落款两行

皇清乾隆元年姑洗月  吉日,漆林裔孫立。

注:乾隆元年(据宁国市文物普查报告),即一七三六年五月。乾隆元年及后期泾县有科举功名三人,均未录入此碑。漆林渡即今章家渡,因绕岸有漆树为林故名。唐李白有《早过漆林渡寄万巨》五言诗,曰:“西经大蓝山,南来漆林渡。水色倒空青,林烟横积素。漏流昔吞翕,沓浪竞奔注。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峣岩注公栅,突兀陈焦墓。岭峭纷上干,川明屡回顾。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何日睹清光,相欢咏佳句。”章家渡,今又名章渡。此碑为泾县漆林裔孙所立。

賜進士出身原任安邱縣知縣裔孫台熏沐敬書勒石

注:嘉庆《泾县志·选举表》P592载:“章台,茂林都人,雍正甲辰补癸卯正科乡举。甲辰进士,陈惠华榜,《文苑》有传。”嘉庆《泾县志·文苑》P790载:“章台,字紫三,号隅斋,芝子。雍正甲辰乡荐,即以是年捷南宫。授山东青州府安丘县知县,惠泽旁流。致仕归,邑中聘为义学院长,时推为一代宗工。

章台父亲章芝,嘉庆《泾县志·文苑》P789载:“章芝,字非灵,茂林都人。笃志好学,尤精《易》理。著有《易学管窥》、《爻象演义》诸书,识解超群。雍正初,邑令聘为西南社学长,诱诲后学,多所进益。

青龙乡龙阁村章村章士全裔孙张新民保存清光绪十九年(1893)所立的《復申严禁》碑刻一方,碑高95厘米,宽55厘米,石质为本地青石。镌刻铭文如下。

復申严禁

立禁約章敦睦堂裔孫等,為復申嚴禁,以保二基事。緣我始祖□□□(碑刻三字损坏,应为“士全公”三字)安葬長幡寶蓋形,士魁公安葬虎形。自宋季以來,迄今數百年、曆傳二十餘代,所遺各處山業、陰陽二基,向來具樣蔭木培補龍脉,以保陰陽二基。故樹木業森,山行重複,疊禁森嚴,從無侵損。一自天行剝後,世事滄桑。制軍會公差洪委員各處採辦木板,誤入公虎形所樹鋸板。當被看山人通報,即向委員申明,隨停所鋸,並給木價。並代為申禁,以警後人。

不意去冬被人盜拼開廠、打石,誠恐陰陽二基龍脉傷損,是以請憑董保復申嚴禁。自禁以後,倘有不法之徒,仍蹈故轍,定即送官究治,絕不殉情。欲後有憑立此禁約為據,永遠長照。

憑中:

郭秉陽  黃萬年  葛山席  李鼎臣  洪喜壽  陳在朝

王惟清  呂繼生  洪起生  孫金瑞  孫江寶  方德懷

以上具押。

大清光緒十九年三月吉日,勒石存照。

据龙阁村年长者吕美中、陈络三、吕美明介绍,现在龙阁章氏为祖居此地的居民,居住地名为章村。古有“章村府,洪村县”之传说,即传说章家当的是府官,洪家当的是县官,章村后裔至今保存旗杆石两方。碑上凭中(证明人)人员葛氏、洪氏、孙氏、黄氏也是祖居此地的居民,余下皆为太平天国运动过后外地迁徙来此定居的居民。立碑章氏、凭中各姓氏的子孙后代现已传五至七代。从铭文中可知,章士全、章士魁兄弟俩生活时期为南宋中后期(宋季);龙阁章氏为士全、士魁公后裔无疑。

(疑为)章士魁墓墓室全景

当地年长者告知,据世代口耳相传,宁国龙阁、泾县漆林章氏是一家,始祖士全公、士魁公晚年携子孙徙居宁国龙阁村,宁国龙阁章氏是长房,故称“宁国泾县漆林章氏”。宁国泾县漆林章氏堂号为“敦睦堂”。宁国章氏后裔有的迁往宁国港口、河沥溪、万家及宣城水东、杨林等地居住。

宁国市文物所于2007年3月,对宁国青龙双河宋墓(章士全墓的西侧)进行了清理发掘。《安徽宁国市青龙双河宋墓清理报告》(安徽《文物研究》第18辑)介绍,该墓的地形特点为“虎形”和年代为“宋代中晚期墓葬”。与《復申严禁》比对,此墓应是章士魁的墓葬。

章士全、章士魁兄弟俩为何由泾县迁居宁国龙阁?有两种传说:一是兄弟俩为躲避元人的报复,而隐居于此;二是兄弟俩喜爱龙阁风景而迁此地。文化大革命前,泾县漆林章氏子孙每年清明节都要到宁国龙阁来祭祖。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士全公墓为宁国、泾县章氏始祖章士全墓无疑,墓碑是由漆林裔孙从泾县镌刻好(墓碑石材非宁国青龙一带产)后运到宁国龙阁村安放的,故缺朝向方位。

2017年2月,章士全墓被宁国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

公众平台

研究宣城历史,弘扬宣城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