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场特殊的WWE赛事下,电竞节目呈现综艺化的新思考

 陀螺电竞 2020-10-31
文/汞灯


 
WWE的选择已经超越了大胆的范畴。这种“大胆”,能为电竞所用。

对全世界大部分摔角迷而言,WWE的WrestleMania是一年中重大的摔角娱乐盛宴。从年初的Royal Rumble开始,几乎所有的剧情都是为了铺垫这场四月的大战服务。作为摔角界的超级碗,其收视率与上座人数都是WWE一年中的巅峰,据统计,2016年WrestleMania 32的现场观众来到101763人。
 
而在今年的疫情影响下,3月18日,WWE官方宣布比赛将以视频录制形式取代直播,赛程也史无前例地分为两天。对摔角项目而言,线下观众是烘托刺激氛围的必要元素,相对足、篮等体育,WWE选手的现场互动会相对更多,甚至线下粉丝有时也会成为“剧情”中的一部分。
 
线下观众归零,对WWE而言是极大的打击,但在转为线上录制后,这场赛事出乎意料地别开生面。上周六、日两天的重头戏,让笔者从中看到电子竞技,作为线上体育的新可能。
 
1
电影化的体育新路线
 
失去了观众这一重要要素,WWE是怎么发挥的?首先是削减办赛成本,按原计划,WrestleMania 36将在NFL坦帕湾海盗队的主场举办,原计划容纳约8万人观赛。在美国各大体育活动喊停后,比赛转移到一个小型录制现场进行。
 

这个狭小的现场承办了本届WrestleMania的多数比赛,演播室仅有摔角手、裁判、解说员等低限度的工作人员在场。解说员Simon Miller在接受采访时承认,摔角行业在疫情时期的挑战,在于无观众情况下如何继续制作精品节目,何况这是WWE一年中重要的赛事。
 
在赛事的压轴,WWE给出的答案非常大胆,如果观众席必须砍掉,那就连舞台一起砍掉。
 
进入20世纪,无论哪一届,送葬者(The Undertaker)的比赛永远是WrestleMania的保留节目。纵使本人年事已高,已经不能为观众奉献高强度的比赛,但其颇具仪式感的登场方式,以及WrestleMania赛事多年的神话战绩,依然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可以说,这个角色代表的是摔角娱乐中的“娱乐”方向。剧情塑造中,送葬者被设置为神出鬼没、压迫感极强、甚至带有部分宗教性质的角色。顺理成章,WWE把他的比赛带到了擂台以外——“墓园”。
 

判断胜负的方式也不再是双肩压地,而是谁会在失去战力后被对手埋葬。比赛过程也颇具“剧情性”。先是对手AJ叫小弟围殴送葬者,被送葬者木棍击倒。AJ再用石块打翻送葬者,准备将其埋葬之时,送葬者“闪现”至AJ身后,满血复活重新开战。
 

最终,“特殊能力”加持的送葬者在房顶召唤火焰,以一敌三将所有人打倒,亲手埋葬AJ取得比赛胜利。
 
 
而在第二天的比赛,John Cena与The Fiend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同样特殊的比赛,从cena的视角开始,The Fiend作为故事讲述者,通过不断转换空间、穿插旧比赛剪辑回顾了WWE从1980年代开始的四个“十年”历程。
 
这两场突破时、空间特殊的比赛,在海外赢得了摔角迷的大部分好评。特殊时期,WWE向观众展示了为何自身命名为“摔角娱乐”。在冲破了赛场的限制后,WWE把摔迷们带到了擂台以外的更广阔环境。转移线上后,WWE带来了体育娱乐的新可能性。
 
2
话筒与拳头一样重要

非传统摔角这一套玩的开,很大程度源于这两场赛事的主导选手是送葬者和The Fiend,这两个角色在剧情中具有宗教性定位。通过他们的演绎,核心观众不至于抨击新式赛事尴尬、没有代入感。
 
实际上,带给观众专业赛事并不是WWE的核心,真正的商品在于各异的摔角明星交织的剧情。根据WWE的说法,他们拥有基本旗下所有选手的相关权益,通过编写剧情不断塑造一个个角色,寻求变现的机会。
 
在擂台上,话筒与拳头一样重要。一个摔角明星如何向观众推销自己,口才表演往往比实际行动更让人印象深刻。过去十年,大多数新人从故事的反派做起,用恨意来争取观众心中的地位,远比塑造一个正面角色简单。
 
非比赛日,WWE选手除了训练摔角技能,选手的演讲、社交媒体运用、上镜表现等非必要因素都会得到更好的训练。这一套模式正是WWE立足摔角界的差异化效用。通过媒体训练培养出类影视明星的选手,也让部分选手真正实现跨圈。
 

巨石强森、John Cena等头部摔角明星均有自己主演的电影,前者已经彻底转型成为好莱坞影星。从选手输出影星跨圈,WWE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套完整的摔角造星体系。这一次的电影化赛事,是造星体系的开花结果。
 
电影化的造星体系,符合WWE“世界摔角娱乐”的主线,而电子竞技本身作为娱乐品类,同样能走剧情路线,开辟职业竞技的新内容。现在的电子竞技,拳头有了,而话筒多数把握在游戏主播手上,电竞造跨圈明星,也应当让重视话筒竞技两手抓。
 
3
电竞节目能不能成为电竞领域的WWE

在专业领域加入电影元素,对如今的电竞赛事并不困难。
 
以王者荣耀为例,19年职业赛事内容总观看量超过440亿,在具备了全民属性后,KPL的下一部是区分冬冠/世冠定位。其中提到把冬冠塑造为全球华人的娱乐盛典,相对世冠的竞技性,更进一步强调电子竞技的娱乐属性。
 

此前,KPL各季决赛已经积极融入各界明星举办跨圈表演。在WWE,这相当于特朗普与Vince之间来一场剃头大赛,能对赛事推广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模式注定无法持续。
 
如今有专门的电竞节目,承担着电竞的娱乐化目标。节目多以综艺形式呈现,且与严肃竞技有着一定直接关系,例如节目《终极高手》承担着一定的选秀任务,实现路人选手通向赛场的蜕变。
 
但电竞综艺的一个标致性问题,正在于观众对它的定位把握不准。我看一个电竞综艺,和看电竞赛事同样是线上节目,为什么我不去接触更为本质的电子竞技?
 
在这点上,电竞综艺又对吸引非核心观众有优势:对这些观众而言,赛事的较大门槛在于“看不懂”,不了解胜利条件、打野、推兵线的必要性。诚然,职业电竞的固有门槛不可退让,但在赛场外,电竞综艺节目的剧情设计可以让电子竞技做到更多。
 
近日上线的“电竞春晚”,RNG大战IG的比赛就是双方粉丝多年沉淀下的一次电影式表演,在比赛开始前戏就已经加满,冲上微博热搜第五。更远一点,Notail与Fly的恩怨,PSG.LGD与OG的恩怨,经历漫长时间铺垫,选手的每一句话都足够有话题性。
 

职业赛场能做到的恩怨交织,在担当娱乐职能的电竞综艺上,铺开应当更为得心应手。终究,电竞综艺的选手难与职业电竞相比,那么,电竞综艺,能不能发展成电子竞技的WWE?
 
在竞技性上更弱,但可以强调电竞选手的剧情性,从龙套到主战赛,每一级别的选手,都应该有自己的剧本,相对职业电竞,充分发挥故事的魔幻属性才是电竞综艺该有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把赛事设计电影化,体力不足以应付高强度比赛的老龄选手也能在屏幕里焕发第二春。实力不足的年轻选手,在剧情“安排”下也不会输得太尴尬,夸张、过度的表情演绎,驱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打下了综艺的预防针,又让观众不至于尴尬。
 
 
现今的电竞界,仍缺乏一种WWE式的大胆。上周五前,谁能想到一年中重要的摔角赛会成为一场电影,并在最后广受观众的好评?电竞做节目,同样需要一个自己的赛场,和自己的故事,以更好实现电竞选手的价值挖潜。
 
如今电子竞技赛事严肃性有余,而“娱乐竞技”还是太少。从WWE的角度,诠释了“体育娱乐”不仅是一个口号那样简单,背后伴随着整个联盟的剧情扶持。“娱乐竞技”不仅是造星,更在于一个全新的赛事指标——其中有剧情、有娱乐、有竞技、更有感动。能不能突破条框,把电竞节目做成一次电竞赛事的魔幻演绎?也许当这样的节目真正出现,将是电子竞技分支走向体育娱乐路线的信标。
 
结语:
 
两场特殊的WWE赛事,冲破了对摔角的固有思考,把观众从擂台带到了电影领域。一种意义上,这是封禁令下WWE的绝境求生,这一跳,跳出了体育娱乐的新可能。
 
而电子竞技,既是体育更是娱乐。WWE新模式下的价值,实际值得电竞节目参考学习。若把选手、战队赋予故事,那或将成为比地域化更为凝重的名片,其下方,更是蕴含电竞作为新体育的无限可能。突破条框,或将别开生面。
我要找陀螺电竞:
商务合作/采访/约稿:
KF(微信号:u-10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