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忘却的记忆——致敬抗战老兵

 风行阁影像 2020-10-31

2018-09-03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褪去军装离开战场

又成了各行各业的翘楚与栋梁

在浙江省监狱系统

就有着这样一群老兵

抗战年代

他们历经沙场、战功赫赫

和平年代

他们不忘初心、恪尽职守

这是属于他们的军功台

独立自由奖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抗日战争50周年纪念章


★ 张克俭 

那是深可见骨的弹孔,

那是长期奔走落下残疾的双腿,

那是右手受过严重战伤的老兵为我们献上的左手军礼

那是身中数弹,却仍冲锋在前,英勇杀敌的八路军“战斗模范”

那是日夜奔走,拼死护送重要军情,荣获“二等军功”的敌占区侦察兵

那也是默默奉献,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的“先进”干部

这些来自战争和岁月的留下的勋功章都属于他

他,叫张克俭

一位抗战老兵,一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

采访札记

张老在监狱工作期间主要负责罪犯改造。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难度极大的监管工作,他经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很多时候,由于腿疼难熬,打止痛针成为他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在张老无数荣誉的背后,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却是那战争所留下得永远无法抹去的残酷。“只要是战争,就会有牺牲,所以我讨厌战争,打心眼里渴望和平”老人沉痛的感慨在我们心中久久无法忘怀,仿佛在不断提醒着现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 段有富 

18岁,象征着美好、青春与生机;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战老兵的18岁却演绎了难以忘怀的青春。

“那天,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迅速拔掉日军在庄村的一个据点。晚上,我们借着月色摸了进去,和鬼子展开了战斗。可能因为我在战斗中扑杀的比较凶,引起了鬼子的注意,当我正在和面前的鬼子拼命搏斗时,后面的鬼子,哇哇乱叫着拿刺刀扑向我。我也来不及多想,赶忙侧开身子,架开迎面而来的刺刀,突然发现鬼子的刺刀顿了一下,好像被什么卡住了,我连忙抽出背后的钢刀将他劈杀。当时只是觉得左小腿有点麻,顾不得其他,转身继续和眼前的鬼子干。” 段有富指着自己腿上的伤口,比划着回忆,“那一仗,我干掉了两个鬼子,自己左腿被刺穿,重伤住院。那一天,1945年2月8日,我刚好18岁。” 

采访札记

段老曾任浙江省蒋堂农场三大队大队长、政治教导员。作为党支部书记,他率先垂范,能坚持深入一线开展各项工作,经常利用的自己的革命经历教导新民警,为监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干部,深受大家敬重。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却征战沙场数年,饱经战争的考验。说起身上每一处伤疤,老人云淡风轻地为我们讲述那九死一生的场景,带着我们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铁军的那份坚毅、那份执着、那一份历经沧桑之后的乐观与豁达。

★ 王广森 ★

1944年的一天,山东一处战地医院接收了一个浑身是血的年轻的战士,身负重伤,昏迷不醒。他就是王广森,一名警卫员。在山东周村与日军的遭遇战中,凭借自己扎实的刺杀技巧,奋不顾身保护首长,险些遇难。

时隔多年,伤口早已经愈合,可说起那次从阎王殿走了一遭的经历,王广森仍激动不已。“以我的个头和身手想要突围是比较简单的,但我是一名警卫员,首长的安全值得我拿命去换!”他嗓子不好,断断续续地不时咳嗽,但却掷地有声。

采访札记

王老曾任浙江省蒋堂农场保卫科调研员。他任政治指导员期间,即使是休息天,或者刮风下雨,都坚持下监房,开展个别谈话,解决实际问题,从事改造工作近30年从未有犯人在他管理下脱逃或发生重大事故。我们去拜访王广森老人时,王老和陈奶奶已经早早地在门口等着我们。二老的家里整洁如新,与满满一桌子整齐摆放的军功章相得益彰,如等候检阅般静静等待。岁月和战争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却从未夺走他们生活的乐趣,两位老人相互扶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更珍惜生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 杨再金 ★

这位老人叫杨再金,1928年出生,浙江诸暨人。194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浙江省蒋堂农场六大队政治教导员。1988年离休。

他曾任新四军一师八团通讯班长。1945年在一场与日军的遭遇战中,凭借非凡勇气的他,成功掩护副营长突出重围,荣获三等功。

采访札记

杨老虽然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腰板笔挺,军人的风范十足。他曾任浙江省蒋堂农场六大队政治教导员。在工作期间,他始终扎根一线,在罪犯管理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时刻牢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几十年的监狱工作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采访中,老人还为我们取出他珍藏多年的临时党员证。泛黄的纸上,写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战斗”和“战时党员守则”,字里行间透出的正是当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不屈的抗战精神,是我们最该宣扬传播的光辉,也是我们最应继承发扬的光荣。

★ 刘金昌 ★

刘金昌,1920年出生。抗战时原为中共党员,为组织传递重要情报,完成特殊任务。曾在战火中安全护送过抗日名将杜新民的家人。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祖国早日统一。

采访札记

刘老在浙江省蒋堂农场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他一直秉持认真细致的原则,任职期间从未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

刘老已经99岁高龄,精神很好。听力有些衰退,讲话略显吃力,需要家人在一旁帮忙翻译。为了不影响刘老休息,我们只能抓紧时间结束了采访,但临走时老人那一记有力的军礼,让我们每个人震撼、感动。

★ 王能华 ★

王能华,1926年出生,江苏海门人。1942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浙江省蒋堂农场三大队一中队政治指导员。1983年离休。

亲眼目睹日军恶行的王能华,16岁毅然参军,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责任。夏家渡阻击战、江苏车桥阻击战、角斜出击战、小洋岸遭遇战……每一次都历经生死,艰苦非凡,王能华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采访札记

王老曾任蒋堂农场三大队一中队政治指导员,来到监狱工作后,他那在战争中锻造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了罪犯的教育改造上,个别教育也成了他的看家本领。我们前往采访时王老因身体原因正在医院住院治疗,但他坚持让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他的敬礼。这个在病床上的独特敬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抗战老兵今犹在,莫让历史化尘埃。

一枚枚奖章,一道道伤疤,都述说着这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

老兵满身的伤痕告诉我们,他们曾为祖国而战!

监狱工作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他们依然在为人民而战!

回望过去

我们誓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自强不息;

展望未来

我们必将传承精神,砥砺奋进,铿锵前行。

向抗战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法度 | 温度 | 深度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