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气大爷趣事多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过去农村人总爱给孩子取个赖名,为的是好养活。以家畜动物猪、狗、羊等为名的大有人在。老家亲戚里叫大孬、小孬的就好几个。在人们淳朴的观念里,名字只是个记号,不代表人品。这样比较来说,宝宝大爷的名字还算是高大上了许多。
不知是不是真名,或许从小做事宝里宝气。说来奇怪,别的大爷都是按顺序“二大爷”、“三大爷”等,唯独他大家提名带影的叫他“宝宝大爷”,一直叫到老。他寡言少语,我印象中没记得他说过几句话,一旦说话,还结结巴巴。看到他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样子,想起他名字就忍俊不禁。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的故事也非常有趣,是家乡人多年来茶余饭后说笑的谈资。
戴孝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几岁起,他就给村里的地主家里当长工。那时的地主非常会过日子,一切都精打细算,有时甚是苛刻。
夏天天热,地主家里人多,洗洗涮涮用水特别多。宝宝负责东家全家的用水,每天从村口的水井担水不停,热的汗流浃背。每年夏天,地主家都会让人织一批素色的棉布,裁成一块一块发给伙计们当汗巾也叫“汗搭子”。这家东家也是比较吝啬,裁的汗巾又窄又短。搭在脖子上挂不住,挂在肩膀上往下滑。伙计们一边干活一边整理汗巾非常不方便,大家背后议论纷纷,但谁也不敢说什么。 
只有宝宝大爷表现得全不在乎,照旧乐呵呵地干自己的活计。第二天早晨,他把汗巾斜角对折,两角朝上做了个孝帽子顶在头上,出出进进一趟一趟担水。人们见了都忍不住掩嘴而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直到东家出来见到他,气恼的呵斥:“宝宝,你这是弄啥鬼名堂?”他停下脚步,不忙不慌,磕磕巴巴地回答:“你…你不是让这样戴吗?”东家气急:“谁让你这样戴了?”“不…不这样戴,咋戴?别…别处没…没埝儿搁(音:gao)。”东家气地挥挥手像赶苍蝇似的:“走走,赶紧拿下来,干活去。”不一会儿,东家令人重新裁了又宽又长的汗搭子发给伙计们,大家干起活来顺心多了。 
送西瓜
从我记事起,听得最多也是最经典的故事,就是宝宝大爷送西瓜。话说,宝宝十六七岁的时候,因说话有点结巴,平时少言寡语,显得忠厚老实。这一年,地主家刚嫁了闺女。快到七月十五了,东家选了自家地里长得最大最好的两个西瓜,让宝宝送到十里开外的闺女婆家去。但东家不舍得牲口、家什,就让宝宝背着徒步送去。七月流火,酷日当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宝宝又累又渴。实在走不动了,来到一颗树底下,他想:“闺女婆家不知道是几个西瓜,吃一个,送一个去也没什么。”于是,他举起拳头把西瓜捣开,大吃一顿。 
事情往往这样,尝到甜头后就收不住尾了。他背起一个大西瓜,越走越热,越走越渴。想起刚才吃的那个沙瓤大西瓜,又甜又解渴,最后馋的迈不动步了。心想“反正都吃了一个了,回去怎么都没法交差。”一不做二不休,三下五除二又把这个大西瓜解决了。这回是吃痛快了,可该办的事怎么完成啊? 
天无绝人之路,他放眼望去,田野里正好有块西瓜地。正午天热,估计看瓜人也歇晌了。他悄悄地钻进西瓜地里摘了俩个头不大的,放进褡裢里,飞也似地逃出了西瓜地,往地主闺女婆家跑去。
西瓜送到后,他就完成任务回家了。回来后,还顺便邀了下功,讨得一顿绿豆解暑汤。没想到,第二天,地主闺女哭哭啼啼地找上门来了。嫌她爹娘送了两个小西瓜,让她在婆家丢了人,还不如不送呢。东家老两口说“不对啊,摘得是地里长得最大最好的。”闺女说:“我亲眼看见的还能有假?”老两口合计,把宝宝叫来问问吧。 
宝宝来了后,从身体右侧,背着闺女对着老两口,用手比划了个十多斤西瓜大小的圆圈说:“不…不是这么大吗?”老两口点头“是啊”。他转过身,在身体左侧,背着老两口对闺女用手比划了个五六斤西瓜大小的圆圈说:“不…不是这么大吗?”闺女也点头说“是啊”。他结结巴巴地说:“这…这不就行…行了?没我事儿…我走了。”等东家和闺女发觉上当后他已跑的没影了,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也没法生真气,只是以后不再轻易支使他了。
和稀泥
抗战开始,日本鬼子要在我村西头建炮楼,抓了村里的青壮年做劳工。宝宝也没能幸免,他还是担任挑水的活计。建炮楼得先和灰泥,宝宝一趟趟担水,来到泥灰堆旁,哗啦一担水倒进去,泥灰成了泥汤。人们手忙脚乱的往里加干灰,刚和好,他又一担水倒进去,马上又成了泥汤。就这样,像懒婆娘和面,干了加水,稀了掺面,面团越来越大,可总也蒸不成干粮。大家都不情愿帮鬼子修炮楼,可只敢怒不敢言。见宝宝这样来来回回,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折腾。 
后来鬼子发现了,拿枪托捣他,让他老实干活。挨了几枪托,从地上爬起来,扑打扑打身上的土,和没事人一样,他该干啥还干啥。看他宝里宝气的,鬼子汉奸也拿他没办法,还得指着他们干活呢。在他们拖泥带水的磨蹭下,虽然阻挡不了鬼子修炮楼,但也拖延了工期。最后汉奸发现了他们的计谋,加紧了对他们的监工。在附近几个据点,王集村的炮楼建完比别的晚了好多天。后来问起这个事儿,宝宝大爷神气地说:“不…不能让他很…很顺当。” 
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他的故事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为了生存,不得已发挥一点小聪明。但他天生的乐观性格,快乐着自己,愉悦了他人。就像挑水这么乏味的事情,他都能从井口担着满满一桶水一路变着花样扭回家,而且洒不出一滴水。让后面跟着的大姑娘小媳妇乐得直不起腰,水花四溅,到家剩不下半桶水,但还是每次都愿意跟在他后面。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王弘,山东省博兴县人,公务员。滨州市作协会员。业余爱好摄影、旅行。自小喜欢文学,随笔记录身边的点滴,多篇文章获奖并在省、市书报刊登。

王弘女士作品欣赏
姥姥家的热炕头
父亲那辆大金鹿
麻大湖飞来苇喳
午又闻苇叶香
我不穿旗袍好多年
青春的驿站
四月梨花诗情意
幼师班那群风一样的女子

“句点论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