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恩师柳景桂先生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日复一日的生活,觉察不到什么变化,甚至觉察不到心态已渐渐变老,仿佛忘记了岁月无情的消磨,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普遍心态。前些天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谈及组织一个中学师生聚会,大家一致表示支持,于是回家坐下来,仔细地回想起过去的那一张张面容来。逝去的岁月,是以记忆的形式存在于今的。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唯独恩师的容颜犹在眼前。恩师的微笑里蕴含的慈祥、润泽、鼓励和信任,陪伴了这些年,还将陪伴我一辈子。
恩师柳景桂先生是我母校的语文老师,当时语文教学组的组长,自我初中一年级起,他已经是母校最著名的老师了。向往有一日成为他的学生,这几乎是每一个学生当时的奢望。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他的学生,虽然是真的,当时还是不敢相信。第一堂课上,时正壮年的柳老师就以洪亮的声音、极为工整的板书、博学深厚的素养、亲切的眼神征服了课堂上的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渴望成为他的学生的我。在成为他的学生以后直到今天,我始终相信,他眼睛是温暖心灵最璀璨的阳光,是照亮心灵最明亮的星辰,是穿透心灵最犀利的剑。
还记得第一次先生在课堂上叫着我的名字请我回答问题:“玉山,请你说出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起初我以为我的耳朵听错了,上学多少年了,这还是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称呼他的学生,往往的,老师们都是直呼我的名字,就是叫做“王玉山”的,可在先生的口中,我听到的是去掉了我姓氏的名字,只是这样的一声称谓,就叫我感到格外的亲切。先生不是要求我怎样,而是请我怎样,这亦是我平生遇到的第一次。不由地,我的眼睛投向讲台上的先生,他的目光已在直视我,却难寻一丝威严,满是亲切,犹如冬日里那熨贴胸膛的暖阳。如今,我已经遗忘了老师提问的那个问题,但我始终记得先生那慈祥的目光。这目光叫一个懵懂的少年,知道什么是殷切和希望,叫一个初长成的少年,知道什么是平等和尊重。
先生要求每个学生记日记,这看似简单的作业,实际上是先生用心良苦的设计——这对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无疑有巨大的帮助,又叫我们养成记录生活感触生活的敏锐内心。最初的时候,先生每周都要求学生们将日记本在作文课上摆在桌子上,然后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绝不落下一个,先生检查的时候,只是翻看每日是否记录,绝不关注学生记录了什么。后来,先生还是从一些学生的日记中,发现了青春期的情思之类的东西,先生就不再检查了。但我们日记本照例是要板板正正摆在桌上的,先生只是抚摸一下日记本,然后轻轻额首,以微笑眼神给予我们鼓励。我能懂,那眼神满是信任。
背诵的课程总是很多,先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在抽查背诵效果的时候,有些同学一站起来就紧张得要命,本来在嘴边上的话,就是瞬间丢弃得无影无踪。先生看到学生紧张地将课本合上,拘谨地站立在那里,对我们说:“同学们,我相信你们的记忆力,即使你们背诵得不是那么熟练,但你们已经将这些知识刻印在了脑子里,因此从现在起,无论我请那位同学背诵,请你们都不要将课本合上,在你们卡顿的时候,请你们低下头看一眼你的课本,你会冲破障碍,很顺利地背诵下来。同时,你们的这一眼,会告诉你在哪个地方出现记忆的障碍,你再也不会遗忘。”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背诵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差事,被老师抽查,再也不用感到尴尬和拘谨。
先生对我们的夸奖,总是不遗余力,仿佛从我们身上,根本看不到任何的瑕疵和阴影,只有完美和光明。在先生的教导下,我的文学爱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塑造。1987年,由先生亲自指导和帮我修改的《童年的快乐时光》获得北方七省中学生作文竟赛三等奖,起初我写的这篇作文只是记录了童年时捕鱼的片段,在先生的指导下,将该文叙写为寻鱼、观鱼、捕鱼、做鱼、吃鱼的连续情节,具有强烈感情支撑,成为生动饱满的文章。如今想来,是先生化腐朽为神奇,将我普普通通充满稚气的作文,修改为充满灵气的文章的。
毕业以后,与先生见面的机会不多,转眼就是多年。一次,我正在路边等车,远处一长者骑自行车往我这边走来,未到跟前,就赶忙从自行车上下来,满脸笑容地对我说:“玉山,你在这里做什么?” 因为车速挺快,他下车以后,还是因惯性步履踉跄,几乎站不稳。我抬头一望,原来是先生,瞬间我哽咽在喉,眼前一片模糊,泪水淆然落下。是的,是先生,是恩师柳先生。我,他的学生,一个年轻人,没有看到长者,没有早早认出先生,没有给先生施礼问侯,倒是先生施我如此礼遇,怎不愧疚,怎不感动,怎不感到心里热乎乎?我慌忙紧紧地抓住先生的手,抓住先生那多少次抚摸我的日记本的那双手,抓住先生多少次为我亲自修改文章的手,抓住一双如土地般宽大、如大树般历经沧桑的手,竟无语凝噎。
2004年的第二十个教师节,这已经是我离开母校15年的日子,我也因工作离开了县城,到了滨州。对我们那一代学生来说,求学不易,能有幸遇到先生并聆听先生教导,更不知道是多少辈子修来的福气。先生与我点点滴滴,无不涌上心头,于是提笔写下《老师如柳》投递到报社,或许是我的心意诚恳,更是先生的高风亮品打动了编辑,居然在《滨州日报》上刊登。此事过后,也就撂下,渐渐淡忘,可过了好久,正在工作的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熟悉的声音:“玉山,你是玉山吗,我是柳景桂,你在《滨州日报》上写的文章,我刚刚看到,谢谢你啊!”原来是先生偶然在路上与人交谈时提及此事,就到学校阅览室翻遍了报纸,才找到这篇文章,并且通过查号台查找到我的电话,就慌忙打电话给我,表达谢意。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辈写一点东西,不能书及先生风范之万一,然先生诚惶诚恐,真虚怀若谷也。
2006年是先生六十甲子之寿,特为先生吟得一联,联曰:
“方寸讲坛育得杨柳最是景色好,蹊下桃李常忆恩师依然桂花香”。
呈给先生之后,又总觉得这联还是缺少些什么,可是几年下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难以呈现先生高风。近十年里,不断修改此联,数易其稿,直到最近才定联,以表对先生的敬仰之情,联曰:
“方寸讲坛育得杨柳逶迤千里最是景色好,蹊下桃李常忆恩师德育一身依然桂花香”。
先生女儿、快婿都与我同学,有次偶遇,他们告诉我,说我是先生最得意的学生,必成大器。我想,这是先生的祝福,也是先生的心愿。我不过是他千万名学生中最不起眼的一名,先生居然如此抬爱,如此鞭策和鼓励,真的是我一生的福气。可惜,我没有成材,也不能报答先生师恩之万一,真的很惭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转眼间,先生已年逾花甲。凡先生耕耘讲坛四十余载,春华秋实、学生无数,而先生从不倨傲,痴心学校德育教育,退休后仍被学校返聘为校长顾问团团长,先生在任上诲人不倦,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多少学生的心田。凡是与先生有过接触的学生,无需先生开导,仅以先生本身高品,就足以震撼和开启学生心灵。

这大概就是品德的力量吧,这大概就是先生平生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王玉山,生于博兴,长于博兴,现供职于滨州市审计局,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十佳志愿者,献血英雄。爱好读书、写作、摄影、运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发表于《渤海》《中国审计报》《齐鲁晚报》《滨州日报》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