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古道今话利城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利城是一座古老的城镇,位于黄河南岸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店子镇东北部,地处博兴、广饶两县交界位置,西北距博兴县城20公里,东南距广饶县城9公里,东北距乐安故城遗址15公里。

利城遗址碑

利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考古发现,村东南的利县城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村南的商周文化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村西南的龙山文化堆积带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滨州市发现的最早人类文明遗址。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在此设立“养马城”,西汉置利县。南北朝东魏时期建造“大寺庙”,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随着明朝初期外来人口不断迁入,清朝再度辉煌。1644年至1968年,先后成为“利城镇”“利城乡”“博兴五区”“利城公社”驻地。由此可见,利城村自古至今,延续不断,是博兴县境内的重要城镇。 

春秋战国齐之养马城

古时,利城地理位置独特,居泰沂山脉冲积平原北部边缘,黄河冲积平原南部,为临淄以北、济水以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空中俯瞰,以利县城遗址为中心方圆5公里范围内,自然地貌明显高出周边,最高点“顶杆子”海拔达到12米,是店子镇制高点。因东有“营子洼”,西有临淄洼泄水道,南有“马庄天河池”,北依济水河的特殊环境,加之土地肥沃,粮丰草盛,在此建城,易守难攻,实为一方风水宝地。利城南距临淄30公里,北距济水4公里,地理环境优越,齐国在此设立“养马城”成为必然选择。此城地处南山北水之间的平原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济水是古代“四渎”之一,与江、河、淮同等地位。济水这种清澈而独流入海的气质,孕育出岸边利城养马城辉煌的历史与文化。《地理书》曰:“齐郡……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又东北过利县西。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从周边看古城遗址,地势较高呈台状。东、北边缘明显高于周边,南、西方向略高于平地,北经利城村南至利王村东北部,城周边遗迹轮廓明显。按此推断,古城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200米,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 

利县城遗址地貌

据东营市考古发现,“西殷古城遗址(利县城古遗址)原为战国时期齐国的养马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殷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在利县县城遗址东南部建村,故名“城里殷”。1980年和1987年曾进行过两次普查,发现城垣大部夷为平地,东南角仅剩残垣一段,高2.5米,宽3米,长30多米,为夯土建造,夯层明显,每层约15厘米,黄褐色土,在城墙废墟中发掘出铜镞、瓦当、盔陶器物残片等。从城墙的结构和采集到的文物标本来推测,利县古城属春秋战国时期所建造”。另据民国七年版《乐安县志》记载,“在西殷村南有一条东西向的古河道和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天河池,俗称饮马池”。 “天河池”即现在的店子镇马庄村东的“天鹅湖”,相传天河池北是齐国养马的地方,即利城养马城。城东部“营子”地势低洼,又名“营子洼”,洼内常年积水,周边牧草丰盛,洼边专门设立放马营,有部队守护,即为现在的营子村,至今还遗留当年饮马用的部分砖制水井。北面依河而建的“北大营”即现在的北营村附近,也是养马守卫的战略要塞。遥想当年的养马城是何等的繁华强盛,兵强马壮。依稀看到古城风貌,仓廪实,马儿壮,仓库林立,齐国养马城是何等风光。据传说,古城南门外,一条大马道(国道)向南再折向东南直通齐都,马道上经常战马飞奔,训练有素,真是一幅壮观的画卷。当时“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车马的多少标志着国力的强弱。齐国系千乘之国,有威加四海的雄风。马匹数量大,必须选择水草丰茂的天然牧场。利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理想的囤粮、囤马的后勤基地,为齐国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充分条件,养马业在诸侯国中捷足先登,这就为齐国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自桓公时起,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最多的国家。桓公时,一次赠予卫国良马就达300匹,估计主要来自利城养马城。 

汉朝设置利县城

西汉置利县,属齐郡,辖区为今博兴东部和广饶西部,晋初废。《汉书·地理志》《后汉书·地理志》均载有“利县”,分别由齐郡、青州乐安国所辖。元代于钦所著《齐乘》载:“乐安西北二十五里汉利县”。据《续山东考古录》载:“利县故城在东南四十里,今利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利县,汉置,晋改曰利益,南朝宋省。故城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四十里,今曰利城镇,遗址尚存。”《齐乘》云:“乐安西北二十五里,汉利县。”清道光二十二年《博兴县志》所述,汉新莽时期博兴境内有博昌、乐安、利治的记载来判断,利县城从西汉新莽置县到晋初废,大约有300年历史。1981年,在此采集到本瓦、壶、罐、盆等陶器,文化堆积层0.5米左右,均属汉代文化遗存。 

杯:龙山文化(利城遗址出土 

豆:龙山文化(利城遗址出土 

石锛、石凿、石铲:龙山文化(利城遗址出土

现在的利县城遗址上面,历经风雨,依然残存有大量西汉时期的砖瓦、盔形陶器残片等。2008年2月,村民种树挖出精致的进出古城铜质腰牌一枚。2012年,整理穿越古城而过的广博沟时,出土大量唐宋古钱币,修路时又挖出部分城砖。2016年8月,国家大型南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内蒙古锡盟至江苏泰州线开工建设穿城而过,挖地基时出土宋朝大量古钱币及宋瓷瓮开片,精致美观,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同时也说明唐宋时代利城依然兴盛不衰。

唐宋古钱币(利县城遗址出土) 

利城村遗址,文明而久远

利城遗址位于利城村西南50米处,包括现在的利城村西南部和利戴村东北部,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24万平方米。1981年,县文物普查时,发现古村地表布满商周和汉代器皿残片,30厘米以下是龙山文化层,并收集到石斧、石凿、石铲等石器和鬶、鼎、鬲、豆、罐、盆等陶器及残片。《博兴文史》载称:“利城故城址地面遍布商、周、汉各代的器皿残片。地面30厘米以下,有厚达1米的龙山文化层。还出土过大量石器、陶器和铜器。”这再次证明,利城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已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当(利城遗址出土)

近几十年来,村民在利城遗址上耕种,不断捡拾到青铜器和黑陶片。利城村西“马蹄窑”遗址属龙山文化系列,自80年代以来不断发掘出大量文物。其中,黑陶制品精美无比,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制作精美。它薄如蛋壳,坚硬美观,经久耐用,是利城灿烂文化的璀璨明珠。

近代以来,古镇利城成为博兴县“四大重镇”之一。利城二七大集闻名遐迩,是近现代贸易中心,辐射周边广大地区。利城大街两边曾经青砖碧瓦,店铺林立,旌旗飞扬。客栈、酒楼、茶肆、钱庄、药店、布店琳琅满目,顾客川流不息,熙熙攘攘,是方圆几十里最重要的贸易集散交易中心。传说要想进利城街赶大集进行交易,需头天进城住店,再赶一整天集,晚上再住店,第三天才能回家的繁忙景象。贸易之繁忙,辐射面之广,繁华程度实属罕见,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清朝乾隆年间李氏家族的李秉乾创字号“益丰”“元丰”,其中的布匹生意,就是从利城贩运到几百里之外的鲁南莒县进行交易,足以说明利城是当时鲁北地区的重要贸易中心。李氏后人人才辈出,《博兴县志》载,“李士田,性孝友,工诗文,光绪葵巳与弟义田同举于乡。翌年联捷成进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便是进士之后,今利城人。

现利城社区

如今,利城人民勤劳淳朴,安居乐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与时俱进,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弘扬和继承着利城灿烂的文化与传统,继往开来,展现出朝气蓬勃、奋发自强的新风貌。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利城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孙志康,山东博兴利城村人,高级教师。先后在《山东教育报》《山东经济》《现代教育》《德育报》等报刊发表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