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口河的芦苇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车沿着平整的柏油路缓缓进村,我努力去寻找熟悉的面孔,碰见的却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好赖有几处似曾相识的老宅指引着我,顺利到家。虽说是老家,就是有处土坯房。现正值盛夏,院中杂草丛生,屋里特别潮湿,开门透透气吧!我觉得无聊,又无处可去,索性去河边逛逛。


作者老家

村西边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羊肠小路,直通河坝,两边全是枣树,酽绿的叶子下面结满了青涩的冬枣。路南侧是宝柱叔盖的鸡舍,不是太高,但整齐有序。村里人正用勤劳的双手,一步步走上致富之路。一箭之地,就是秦口河,我快步走上大坝,耳边全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芦苇荡里的音乐会早就开始了。站在高高的河坝上,内心澎湃,追忆少年时在这留下的足迹,坝面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杂草横生,已鲜有人至,放牛的孩子早已娶妻生子,再也没有人惦记坝子上的芦草了。


宝柱叔家的养鸡场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高大禾草,生于沟渠、沼泽等地。芦苇全身都是宝,根、茎、叶、芦花均可入药。嫩叶包粽子,芦花填枕头。芦秆做苇席,是搭房顶的首选,现在主要用于造纸、做纤维板。我们这里,高大的叫伞(芦苇),矮小的叫芦草。

当沉睡了一个寒冬的大地开始苏醒,伴随着一声春雷及淅沥沥的小雨,锥型的芦苇冒尖了,嫩绿柔软,有的好像是害羞,用泥土半掩。一夜之间,两岸皆绿,不借助任何漂染,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就算是丹青高手也望尘莫及啊!此时嘟噜子(黄眼蟹)最为肥美,回老家时偶尔也买点尝尝,但怎么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了。那时还有一种美食,是我们的最爱,不过现在我从未尝过,那就是毛根(芦草的根),甜得很。3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我家正垫场子,是从孙王庄雇的小车队,当他们把土倒在地上时,小伙伴们就一窝蜂地围上去,开始捡毛根。捡好后立马去机井洗洗吃,那才是真正的美味。如今的孩子们是不会再去捡毛根吃了,再说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不会让孩子吃这个了。机井离我家非常近,就是黎明现在住的地方,井口好像还在。机井非常神奇,黑白地流,冬暖夏凉,清澈甘甜。西堼二村的人也来我村挑水吃。

初夏,鲁北平原呈现出勃勃生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像一位娉婷玉立的少女,伫立在氤氲的河面两侧,享受着那份旖旎风光。郁郁葱葱的芦苇占领了秦口河两岸,那是秦口河最美的光芒,里面住着穿戴迥异的鸟儿,这些可爱的精灵,远行的游子,历经千山万水,又回到鲁北平原的芦苇荡-----它的故乡-----生它养它的地方,做巢繁衍,生生不息。此时芦苇葳蕤,根连着根,茎挨着茎,成林成片,亲密无间。芦苇有它的野性,不同于室内盆景,娇气得很,它无需施肥,浇水,只需一粒种子,便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那时,我、黎明、建峰天天在河里游泳,河边有一种会蹦的鱼(两栖鱼),我们称之为“兔糕子鱼”。我们用芦苇秆抽兔糕子鱼,有时去窝里抠,每次都收获颇丰。村里炊烟袅袅,我们肚子也饿了,回家时把兔糕子鱼倒在地上,家里的鸭子就可以饕餮大餐了。


秦口河的芦苇

不知何时,芦苇吐出花穗,非常柔软,毛绒绒的。村里的小脚奶奶们都去采上一些,回家做成扫帚,特别实用。芦苇花柔顺中隐含傲骨,不失温柔。那时河里的鱼特别多,我在芦苇边上拎上鱼网,一般晚上下好网,第二天早上需早去,鲫鱼、梭鱼、鲤鱼、鲶鱼等挂满鱼网。受月亮的潮汐现象影响,一般阴历十五前后逮的鱼特别多,这几天水涨潮特别大。


邵明柱流鱼归来

当深秋的西北风吹黄了鲁北大地的千里莽原,雁群南飞送来了冬天将至的消息,水已凉得刺骨,清晨濡重的白霜传递着随时结冰的口信。80年代初,我依稀记得,那时已经分田到户了,轰轰烈烈的食堂走向末路,完成了它的伟大使命,大部分时光退出了历史舞台。唯有在这个季节,我们大队的食堂又热闹起来,三更时分,食堂埋锅造饭。须臾,社员们纷纷而至,掖下夹着早已磨得锃亮的镰刀,因为今天秦口河的芦苇开镰了。这些粗犷的农家汉子,早就铆足了劲儿,等待这天的到来。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秦口河的芦苇给我们大队增加了很大的效益。听说以前为了争芦苇地,我们西堼村和无棣的牛王庄村还动过枪呢!就连收集芦苇的落叶,也需付出艰辛。我清晰地记得父亲拉大耙时的情景,通红的脸上满是汗水,流在胡子茬上结了层白白的霜。

再次登上这河坝,已没有少年时的不羁、无畏,就像秦口河里的石子,棱角全无,圆滑世故。曾经的豪言壮语、誓言旦旦也如秦口河的水东流了。

于是,大声吟诵起我的小诗《相忘江湖》——

坚信着那个梦,

以为青春无敌。

雨夜骑车百里,

奔赴无果的约会,

迎接的是太阳光辉。

秦口河水依然流淌,

不知疲倦,

抛弃了岸边芦苇的留恋,

滚滚年轮,

少年添皱纹。

厚厚的书信成灰,

诠释了物质至尊。

一段情缘

消失在时间流年,

与其微信、百度,

不如相忘于江湖。

芦苇生于贫瘠,守于荒凉。顽强的生命力赢得赞叹,而最高尚的是它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类。

作者:邵玉军,号中原征途,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山东滨州沾化冯家镇人,现供职于滨州市顺东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文学爱好者,自由写作人。作品散见于《齐鲁文学》《现代作家》《文学沙龙》《新韵》《文字栖息馆》《天柱》《墨香中华》《山东友泰科技报》《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当代华语名家文选》《中国当代诗词大典》等报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