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北一民:乍启典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一生苦学成大器,德艺双馨树风范

——纪念乍启典先生

作者:荆树楷

2012年7月19日,是著名国画大师乍启典先生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回想起与先生交往的诸多往事,不禁感慨万千。

乍启典先生是从高青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的国画大师。老人一生勤学苦研,手追心摹,笔耕不辍,形成了苍劲雄放,拙朴敦厚、老辣清新、妙趣横生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绘画、书法与诗作相融合,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具有崇高地位。近代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开现代写意花鸟的万千气象。延及当代花鸟大写意的代表人物,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少一个人——“鲁北一民”乍启典。

全国政协、文化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都收藏了老人的作品。《蝴蝶兰》被江泽民主席作为国礼赠送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寿兰》被外交部长李肇星作为国礼赠送韩国时任总统卢武铉,《松鼠》被外交部印制在2003年元旦贺卡上发给世界各国政要。

“笔墨舞才艺,芭蕉动京华。”2000年秋,已经79岁的乍启典先生接受好友许麟庐和欧阳中石两位先生的建议,准备第二年春天80岁时,在北京举办一次个人画展。中国美协得知消息后,建议乍启典先生创作一幅纯水墨的大幅作品。乍老接受了建议。画什么题材好呢?他想到了院中自己亲手种植的芭蕉。经认真构思后,捉如椽大笔,运笔如风,只用了27分钟,一幅90平方尺的大作《水墨芭蕉》呈现在面前,几株芭蕉墨羽婆娑,低垂高耸,风姿各异,先生随即在作品上题到:

春种芭蕉小园中,

窗外绿荫郁葱葱。

我画手植身边物,

不知能像哪家风。

乍老个人画展于2001年4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如期开展,中央领导、艺术界的朋友参加了开幕式,京城的书画爱好者更是闻风云集,争相观摩。

期间,许麟庐先生认真观赏并连连说:“作品大气,神气,好,好!”在看完《水墨芭蕉》后,许老说乍老能把身边物画的这样神定气足,展现了高超的水墨功夫。

正在海南参加学术活动的中石先生,听说老友在京举办画展,提前两天结束学术活动赶回北京直奔展厅,连续看了三遍。中石先生对乍启典说:“你的画真乃神品,令我振奋。我看画展振奋过两次,一次是去看齐白石的画展,再就是乍老您的了。”

在京展出期间,乍老同时举办了“乍启典中国画艺术研讨会”。好多艺术家都说,北京好多年没看到这么好的画展了,这是真正的大写意!大家给予了乍启典先生极高的评价,并把《水墨芭蕉》誉为“当代第一芭蕉”。

与会的艺术家一直表示,自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之后,中国的花鸟画到底还能不能发展,乍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著名国画家、艺术评论家谢春彦将乍老与齐白石作比,称他们两位是画坛双绝。

桑梓情深,乍老深深地热爱家乡这方热土。老人生前曾多次表示,要把自己的作品捐献给家乡人民,并且留有遗嘱表明自己的态度。乍老作为从本土走出的大师,对家乡的纯朴感情与日俱增。早在1958年,淄博市委办公大楼的浮雕就出自36岁的先生之手,老人晚年定居济南,家乡领导时常看望,他都再三叮嘱愿为家乡建设出绵薄之力。家乡人民也深深爱着先生,在民间有许多书画爱好者收藏乍老的作品。

“高风亮节千秋范,隽才绝艺领风骚。”更令我敬佩的,是乍老的那种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的精神品格和艺术上追求真善美、生活上却超脱淡然的通达心境。他创作了无数朴实无华而又立意新颖、美不胜收的作品,展现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风采。他在绘画之余,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南方发生洪涝、地震等灾害时,积极参与赈灾活动,慷慨解囊。他还多次自助特困大学生求学深造,向素不相识的急重病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赞誉。

盛世需要乍老这样的大家。在乐享晚年的同时,他为社会奉献了更多反映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也为后人树立了做人和从艺的榜样。

虽然先生离我们而去,但先生的风范长存,艺术生命长在,他创作的那些堪称经典的艺术瑰宝将留存后世,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

作者:荆树楷,山东桓台人,资深书画收藏研究者,长期致力于研究收藏乍启典书画艺术且有独到见地,是乍启典学术研究的积极推动者。

执行主编:安颖光;版式设计:东方;文字校对:王宁、孙艳玲。本文原发于《淄博日报》,经作者同意,刊载时有更动。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