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秋的父亲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今年收秋的节奏,似乎比去年又快了许多。

周末的清晨,披一身明艳的朝霞,驱车回家,高高兴兴地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心情就像风儿一样舒畅。

车窗外,已经收割完的玉米地懒洋洋地裸露着厚重的肌肤。熟透的黄豆叶泛着秋韵,一丛丛举着淡雅黄花的姜不辣(洋姜的方言俗称)窈窕地立在那里。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生疏,是那么亲切又那么遥远。没有收割的玉米,散散落落地站立在田野里。脑海深处,父亲起早贪黑收秋的繁忙景象,渐渐地留存在深远的记忆里。

公路两旁的白杨树,还是那么笔直,那么茂盛。成群的麻雀鸣叫着,忽地落下又结伴飞起。头顶上高高的天还是那么蓝那么远。近在咫尺的村庄,在晨雾缭绕中,犹如一幅墨迹未干的水墨丹青图,羞答答地舒展在祥和的田野上。对于我,一个熟悉农村的孩子来说,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至于少什么,自己一时又说不出。

大门口,堆满了父亲收来的玉米。吃罢早饭,我们一家人坐在金色的阳光下扒玉米皮,时光在手指间一寸一寸流逝。

扒玉米皮这活儿,是收秋里最轻松的一件差事,大都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来干。父亲通常拉起地排车,带着小板镐,下地掰玉米,收玉米秸。特别是收玉米秸这农活儿,最累最消耗体力。我第一次用小板镐收玉米秸,弄了没半垄地,手掌就磨起了四五个大水泡。当我汗流浃背、精疲力竭地抬头看时,父亲已然收下去一大截了。那一堆一堆整齐摆放在身后的玉米秸是父亲最大的战利品,更是父亲身强体壮有力的证明。看着吃苦耐劳的父亲,那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像父亲一样干活利落的男子汉,能在肥沃的田地里痛痛快快地干农活儿。

庄稼地里,哪一项活儿都是很考验人的。掰下来的大玉米要一地排车一地排车地拉回家里。离家近些的还好点,紧紧手一下午三四个来回很轻松。要是离家远些的地,三个来回就要干到晚上八点多。为了一趟能多拉些玉米,父亲总是要把地排车装得特满特高。母亲和我在车后面用力推,父亲一人在前面弯下他那黝黑的脊梁用力拉车,满载丰收的地排车终于摇摇晃晃地爬上了田间路,看着父亲一人慢慢蠕动的背影,我真想快点长大。

母亲和我返回地里继续干活儿,父亲就这样一趟一趟地往家运玉米。晚上,父亲总是在灯下泡他那双宽宽的大脚,细细修剪脚掌上厚厚的老茧。我不知道,父亲哪里来的无穷力量,一步一步丈量着玉米地到家的路程。从一个个黎明到一次次日落西山,父亲始终在一步一步丈量着每一年的丰收,丈量着他一天天慢慢消失的美好时光。直到岁月将父亲走过的路一点点搬上他的额头,沉淀成弯弯曲曲的皱纹。

父亲兄弟姐妹多,在曾经物质贫乏的岁月里,为了能填饱肚皮,他便主动掌握了很多应对生活的技能。地里的耕播耢耙、锄镰锨镐,家里的烧火忙饭、喂牛养猪,无论是村里的红白大事、修屋盖房,还是家里的缝补纺线、买东倒西,父亲是样样精通。

我上高中那会儿,每周末回家,父亲总为我备好一周的瓜子(腌制咸菜)条。父亲是自学成材的厨师,刀工特好。那时,看父亲切瓜子条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只见他右手拿起菜刀,在水缸沿上来回蹭几下,左手轻轻按住洗净的腌萝卜,从头到尾一刀下去,干净利落地把腌萝卜分成匀称的两半。父亲顺手往左一带,右手起刀连切。这时菜刀与菜板急促而有节奏地对响,一片一片薄如纸片的腌萝卜片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菜板上。父亲稍微一停刀,左手从右到左顺势一抹,再连刀切丝。刀剁菜板响,哐哐地在房间里回荡。只见细麻线般的瓜子条霎时呈现眼前,每一条都晶莹剔透,顶着一点暗绿色的萝卜皮,漾着一股淡淡的咸菜香。这时,父亲右手放平菜刀一推,左手往里一合,便齐刷刷地抹在菜盆里。再拌上切好的葱丝姜末,添上卫生油。父亲粗大的左手端起小菜盆,右手拿着筷子不停地搅拌,拿过洗净的罐头瓶,一筷子一筷子塞进去,直到再也塞不下为止。这时,父亲才停下来,洗手,抬头,笑呵呵地说:“这下可够你吃几天了!”

凉拌瓜子条吃够了,父亲就给我蒸瓜子条吃。蒸馒头的时候,父亲把切好的瓜子条拌好,淋上酱油,再打上一个鸡蛋拌匀,放在篦子上蒸熟。起锅时,那蒸熟的瓜子条镶嵌在微微鼓起的鸡蛋里,让人口水直流。新蒸的馒头,新蒸的瓜子条,成为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道美食。那是艰难生活里,蒸腾着慈祥父爱的美食,那种大快朵颐的美食享受是任何美味都无法比拟的。

三年前在秋收时节回家,正看到父亲弯腰搬一袋玉米棒的背影。只见父亲慢慢弯腰下去,双手用力抓牢袋子,准备像往常那样一下搬起来,但这次父亲却僵在那里。眼看父亲准备再用力,我心疼地急忙跑过去,夺过父亲手中的玉米袋。“我来,我来,千万别闪了腰!”“行,行,我行……”父亲一边涨红着脸一边苦笑着说。父亲依然弯曲着身子,还要继续搬下一袋玉米。

其实,我知道父亲在一天一天地变老,却从没有料到父亲会老得这么快。他的腰身已不再那么挺拔有力,再也不能一下扛起二百来斤的麻袋。他的胳膊已不再那么粗壮灵活,再也不能挥洒自如地为儿女打拼美好生活了。岁月就是这样无情,慢慢销蚀父亲的青春年华,催老了父亲。

每当看到父亲日渐苍老的背影,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来,我不由地暗自流泪。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靠着自己的勤劳,用辛苦卑微的生活养育我长大,用男人高山一般坚定的信念激励我生活,用阳光一般无私纯粹的爱教诲我做人。人到中年,做了两个孩子的父亲之后,我对父亲有了别样的感受和体会,对父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每当深夜里辗转难眠、夜不成寐的时候,脑海深处就会升腾起父亲平日里忙碌的背影来……

作者:苏振华,山东滨州人,职业教师。曾在《山东教育》《滨州日报》《中学生读写》等报刊发表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