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上秦皇台(一)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引子

秦皇台风景旅游区,一改昔日的香火鼎盛、游人如织,变成如今的门可罗雀、鲜人造访。

守望秦皇台,开发、利用秦皇台,理应是秦皇台乡人民的神圣职责。

有位年逾七旬的老者,三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守望于斯,探究于斯,顶着种种压力,摒弃世俗偏见,明知个中辛苦,反而苦中作乐。

这位秦皇台的守望者,就是当年在秦皇台乡任乡党委书记的刘树堂先生。

“秦皇汉武亦雄才,海上求仙竟不来,千古风流等春梦,碧桃岩下自花开。”此乃明万历年间,滨州知州艾梅咏秦皇台赞诗。

秦皇台,是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境内西北隅的一个大土台,在当地,人们习惯称之为秦台。

相传,此台为秦始皇之望仙台。据《齐乘》载:秦台,滨州东13里,高八丈。相传,乃始皇东游萦蒲系马之处。亦名蒲台。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遣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去海上神山求长生不老药,久而不还。故下令各路大军每人一盔土,米浆和之,筑台以望。这即是秦始皇筑台望高丽传说的由来。

秦台秋望

小时候,对秦台的认识缘自外祖母常常说起的秦台庙会。

秦台庙会源远流长,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相传,东汉时期,渤海沿岸汝河一带常有瘟魔发生,百姓深受其害。

有一年,瘟魔夺去了恒景一家人的性命,唯独恒景死里逃生。为了除去瘟魔,为死去的亲人和乡亲报仇,恒景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九月初九,天还未亮,恒景把乡亲们领到了一座高坡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凶神恶煞般扑来,又欲做恶。恒景手执青龙剑一声断喝,只吓得瘟魔撒腿便逃,恒景紧追不放,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祸的风俗便流传开来。

消息在渤海湾沿岸传开,秦台附近的百姓便把九月初九作为登临秦台驱瘟避祸的日子。是日,秦台之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除去来秦台登高避祸的,间或有杂耍卖艺的、卖特色小吃的等,于是,人们便把这天作为秦台庙会立会的时间。

唐宋时期,秦台庙会人声鼎沸,香火极盛。

明清以来,庙会改为每年四月十八和九月初九两次举办,原因也缘自一个传说。

据《滨州志》载,秦台西去约30里之遥的刘木皂村是泰山奶奶的娘家,四月十八日是泰山奶奶生日。秦台上曾建有泰山奶奶庙,每逢四月十八泰山奶奶生日之际,方圆百里来为泰山奶奶上香、祈福纳祥的香客络绎不绝。

这样,秦台庙会由原来每年九月初九举办一次,改为每年四月十八和九月初九举办两次。

上小学时,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村东“二分干”(引黄干渠)河堤上,翘首北望,天晴时,隐约可见解放军雷达部队架设在秦台台顶上缓缓旋转的防空雷达。

多少年来,一直想去离家二十多里的秦台看一看,然终未成行。

1999年古历九月初三,我骑摩托车载着妻子和儿子去秦台脚下的西石村走亲访友。到达后,刚寒暄几句,儿子便央求我与他一起去登秦台。出于好奇,也意识到我儿时的梦想即可实现,就答应了儿子。

我们从秦台的东北角爬起,手脚并用,攀援而上。

秋季的秦台,葱笼一片,一簇簇的酸枣树上挂满了红玛瑙似的酸枣,摘一个含在嘴里,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那可人的枣汁,酸甜爽口,沁人心脾。

登上台顶,放眼四周,秋风送爽,心旷神怡。秦台脚下的西石村,在秋阳的映照下,房顶上的片片红瓦闪着金光。远处苍翠的田野上,棉桃吐出雪白的棉絮,玉米咧嘴泄一袭流光,豆荚胀起了鼓鼓的肚子……人们抢收抢种,好一派三秋大忙的景象。

顾不得看风景,我们被台西南角下的一施工场景吸引了过去。一位头戴凉帽矮墩墩的壮年男子,在指挥挖掘机挖掘传说中的“八角龙井”。听围观的村民说,工地上的指挥者,就是1989年至1991年曾在秦皇台乡(原单寺乡)任乡党委书记的刘树堂先生。此时,刘树堂先生已调任原县级滨州市农委主任。

听西石村老书记讲,当年,上级领导派刘树堂先生到秦皇台乡任职,不仅是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还肩负着开发秦皇台风景旅游区的重任。

上任伊始,刘树堂书记就拓宽了单寺大集的“田”字街,解决了多年来人们赶大集局促狭窄的问题。他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秦皇台乡北部广袤的大地上大动手笔,平整土地,挖沟筑路,搞起了一片一片的样板田,使原来旱涝绝收的薄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米粮川。他为了开发秦台风景旅游区,亲自指挥着推土机从荒野中硬生生地开辟出了一条通往秦台的大道(后来逐步铺设成了柏油路)。

为了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刘树堂书记三进京城,拜访家乡是秦皇台乡杀虎刘村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刘希庚先生,向刘部长讨教保护和开发秦皇台风景旅游区的策略。

“快看,小石头狮子!”围观者的惊呼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只见刘树堂先生指挥着挖掘机手,从掩埋的“八角龙井”中捞出了一对小石狮子,同时,还挖出了一些锈迹斑斑的“圆形方口”铜钱。

据知情人讲,刘树堂先生为了找寻这一传说中的“龙井”,煞费周折。他三番五次到西石村寻访,从几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口中探知,“八角龙井”大概的方位就在当年驻台雷达部队水泥预制的篮球场的东北角,秦台的西南脚下。

于是,刘树堂先生指挥推土机手先小心翼翼地把篮球场的水泥地面推除,再指挥挖掘机手按照西石村老者的指点,定点清理,果不其然,找到了传说中的“八角龙井”。

清咸丰十年(1860年)武定府知府李熙龄编撰的《滨州志》载:“八角井在秦台下,明成化癸卯僧海静及居民李青掘之,有蛇出焉,遇岁旱祷雨屡应。万历庚寅,州牧林维岳复浚之,小青蛇复见。井成,雨复应,或又以为兆。杜石樵先生曰:井废已久,我朝乾隆庚子重开甃砌。加石围周以垣墉栅门,井三层,深数丈,水冬夏不涸。旧源通海称谓之海眼。形家又谓本州文运,故科场之年,州人每疏溶焉。”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信息是,八角井位于秦台脚下,明成化年间挖掘,清乾隆年间修葺。井内三泉并涌,冬夏不枯,井内泉眼通连大海,刮东北风时水咸,刮西南风时水甜。井内常有青蛇出没,传说遇旱年祈雨屡应验。井台上围有石栏,连接石栏的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石狮。每逢科考之年,人们往往疏浚淘洗此井,以求取得功名。

临近晌午,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秦台,回首望去,刘树堂先生还在正午燥热的秋阳下,指挥着清理那淤积已久的“八角龙井”。

第二次赴秦皇台风景旅游区是2006年秋,当时,因学习汽车驾驶,曾在秦皇台风景旅游区之南的外环路上经过。眼见秦皇台风景旅游区内,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不禁驻车游览。

步入景区,一座秦汉风格的阙门映入眼帘。阙门高达12米,气势恢宏,门楣上镌刻的孙德汉同志(时任滨州市委书记)欣笔题写的“秦皇台风景旅游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为景区平添了几分儒雅之气。

阙门后主路两旁是六排齐刷刷的林墙,由雪松和蜀桧组成,宛如列队齐整的仪仗队,恭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走过林墙,主道正中突兀雄起的堪称世界第一的秦始皇铜像,猛然撞入游者的视野。

铜像自重六吨,高达18米,艺术再现了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帝王气概。

仰观秦始皇铜像,用李太白“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的诗句,来描述秦始皇铜像之神威,再也恰当不过。

铜像前排两侧,排列着九队按照秦兵马俑原规格雕塑的石俑和一对马俑。铜像后面两侧还有秦推行的度量衡、文字以及车轨的模型,模型刻画逼真,宛若向游人述说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

沿着主道缓步台前,一处因循旧迹新修葺的设在秦台正南坡的台阶,引领人们拾阶而上。一个右转再一个左拐,须臾即登临台顶。平坦的台顶上建有木制碑亭一座,亭下碑石上铭刻着秦台来历及滨城区携山东秦台旅游置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秦台古文脉大事记。

秦台碑亭(现亭子已拆)

沿着台顶西南坡掩映在绿树葱茏中仅容一人步行的台阶缓缓走下秦台,被台下几近再现“庙会”盛况的情景吸引驻足。

远近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登台望远后穿梭于庙堂之间。当地乡亲悠闲地在景区内摆摊兜售新掰的玉米、新挖的花生。几位老者在秦台脚下的林荫中悠闲地对弈,活泼好动的孩童在“秦台晓雾”景点东侧的活动场地上爬滑梯、荡秋千……

退休后的刘树堂先生住进了秦台民俗文化院,发掘、整理秦台古文脉,义务担当起秦皇台风景旅游区的导游员,向游台的人们介绍秦皇台的前世今生。

我不忍打扰正在为游客讲解秦台古今历史的刘树堂先生,迎着送爽的金风、带着满满的收获、听着惬意的车载音乐驱车而去。

第三次赴台是在2012年5月26日,大病后的第三年,身体逐渐康复。妻子决意到秦台的庙宇里去祈祷,我不好推却,带着年仅3岁的孙女驱车前往。

此时的秦皇台风景旅游区一改昔日的繁华景象,目之所及,门可罗雀,游客稀少。秦台北坡因故滑坡,台顶陷裂,碑亭岌岌可危。园区内杂草丛生,丢弃的垃圾随处可见。石制的兵马俑盗损严重,几处金属铸就的造型也出现了损毁现象。

八角龙井留个影

我们在景区东南角的庙宇里虔诚地上香祷告,又在“八角龙井”景点拍照留念。

这次游台,未曾与刘树堂先生谋面。带着些许的疑虑,我悻悻而归。

(未完待续)

作者:赵云平,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