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寿光乡绅田华成碑铭的家教启示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近日,从高青县术青博物馆处购得《田华成先生碑铭》原拓一张,仔细研读,对碑中人物有所了解。田华成,清末寿光人,是个读书但没有取得功名的乡野小绅。他乐善好施,友善乡邻,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田子言,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先后在曹县、寿光干过区长,参加过抗日战争。碑铭由曾任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的周廷弼撰写,河南省立开封中学校长张岳五书丹。

在欣赏规整俊秀的书法之余,于碑中人物的家庭教育有几点感悟,拙言述之,期与教育同仁共勉。

1

“望而知为礼教门第中人”——良好的家教造就孩子的翩翩气度

碑铭的撰写者周廷弼与碑主田华成并不熟悉,他先是见到田华成的儿子田子言风度翩翩,后又看到他的行状(叙述逝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逝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才知道田子言的中规中矩,都是田华成先生良好家教的结果,于是决定为其撰写碑铭。碑中所记:“辛巳春,田君子言过访。见其风度翩翩,有玉树临风之概,而言话谦和,举动淳谨,望而知为礼教门第中人。未几,同里张君岳五,自区署携田华成先生行状归来示余,乃知子言之蹈矩循规,皆一本先生之教也。”

谁家的孩子像谁,每一个成功的孩子,必然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们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上学,老师的教育是一样的,孩子的成绩却差异很大,但差别更大的是个人的气质和风度,究其根源,在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

2

“身虽野处兮,树德之门”——家教的关键在于父母身体力行

现在,很多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他们认真学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理念,这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杜氏述训》言曰:“何以教子?修身之道,即教子也。何以齐家?教子之方,即齐家也”。用什么方法教育子女呢?自己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就是教育子女做好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治家呢?教育子女就是最好的治家方法。

碑中主人田华成先生虽处乡野,但他孝敬父母,尊长悌兄,友善邻里,接济乡亲,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科举失意后,转而研究阴阳,学习中医,悬壶济世,救济乡里。耳染目睹、潜移默化,田氏子孙的成就,与田华成的修身齐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3

“何以徴之,视后昆”——家教成功的关键在于优良家风的传承

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不能看一时一世,要从长远考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优良家风的传承。

田华成先生聪明好学,但科举失意,志不得扬,即使如此,但他仍然保持操守,弃文学医,治病救人,教育子女。二儿子田子言,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文质彬彬,好学上进,考取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后被委任为区长,他不废事,不扰民,秉公除私,治理的一区晏然。后又参加抗日战争,成就了父亲平生之志。优良的家风在田氏后人中不断传承,正如碑铭所言:“宗族称孝,兄弟友于,持斋非佛,习医则儒,身虽野处兮,树德之门;河润九里兮,此其渊源;蓝田生玉兮,丹桂有根。何以徴之,视后昆”。

古语有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良好的家风,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

作者:孙长军,山东省博兴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历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