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冬将至,“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何意?理在哪?

 刘沟村图书馆 2020-10-31

导读:立冬节气不久就要到了,有句农谚说“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这是什么意思?其道理又在哪里呢?

时间过得好快!眨眼的时间霜降节气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在霜降节气一天天向我们挥手告别的同时,立冬节气也正在一步一步地紧赶着向我们走来。从现在算起,再有不到10天的11月7日早上的7时13分46秒,当太阳的黄经达到225°,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的时候,立冬将准时与它之前的霜降节气进行节气交替,正式开启属于自己的时间。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既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古代的“四时八节”之一,一般在每年的11月6日到11月8日之间与霜降交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意思也就是说,当农民栽培的秋季作物全部被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后,原本生活在乡间野外的各种小动物也都纷纷藏起来准备开始它们的又一次冬眠了。“立冬”较为完整的意思表示也就是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

所谓的“烂冬”,在气象学上是有特定也具体的标准的。从每年的立冬开始到冬至期间截至,如果一次性连续出现7天或者更多的阴雨天气,并且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2个小时,且多刮偏南风的情况一同出现,那也就是气象学上所设定的“烂冬”。假如在此期间连续阴雨长达14天或者更多,亦或是两次“烂冬”之间的间隔时间少于7天的话,那气象学上就称之为“重烂冬”。当“烂冬”天气出现时,往往会导致农民田里尚未收获的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发芽、变质。过于潮湿的土壤也往往会让某些地区的农民尚没有收获的红薯等农作物霉烂,遭受损失。既使是已经收获的粮食,在“烂冬”天气里也自然会严重影响晾晒,让农民生愁。因此说,“烂冬”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会让农民生怕和畏惧的。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已经是显著减少。但地域之大,具体到每个地方的降水实际还是有其各自的特点,并不一定会相同。节气进入立冬,不同地区因气温差异,降水的形式也会呈现出多样化,可能是雨,可能是雪,也可能是雨夹雪,还有可能是霰或者冰粒等。就算是江南地区,在立冬后如果是遭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也有可能会降雪。尽管此时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期基本已经结束,但相对全国降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哪里还是属于雨水偏多的地方。而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每年的11月份往往还会有50毫米以上的降雨量。总体上来说,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又有暖湿气流与冷空气遥相呼应的话,立冬后南方地区的过程降水量依然会比较大。

无论什么天气,都有可能对农业形成各自天然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无论何时何地也不能不关注天气变化,并在某种程度上看天行事。“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尽管没有什么普适性,也并不一定适用于全国各地,但具体到它的流行地区还是有其道理的。在连续多天降水不断的气象背景下,农家储存的干柴被烧尽,手底下现有可食的粮食一时被吃光,自然也是很有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