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夕拾》:一个斗士田园牧歌的柔情 】/ 苦艾

 泾渭文苑 2020-10-31


《朝花夕拾》:一个斗士田园牧歌的柔情

(整理自网络) 

苦艾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答客诮》

       鲁迅,是战士,又是诗人。后人通常誉之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作为一个文学大师,其文字呈现的灵魂是复杂而纠结的,根本无法用单一的名词来概括。就如他的《摩罗诗力说》,就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激情昂扬的浪漫情怀,而《朝花夕拾》中温馨悠扬自我抒情的笔调,则充分体现了中年鲁迅的脉脉温情与童心的至真至诚。

        对于《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子,多数人以为只是一些闲笔而已,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直到后来李霁野在《漫谈<朝花夕拾>》中给予这部集子一个名分,认为它是鲁迅早年生活的珍贵资料,是一件珍贵的艺术精品,后来的研究者才渐渐将它与鲁迅的精神理念相融合,从而还原一个完整的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鲁迅。而现在,这一部集子被指定为初中生必读名著,又进一步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2月21日到11月18日,这九个月中,鲁迅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其间他创作了哲理化散文诗集《野草》与杂文《华盖集》等,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无论是《野草》还是《华盖集》都有浓重的鲁迅风格,作品中充满着坚韧和执着,傲骨与不屈,但是《朝花夕拾》却是温情脉脉,如涓涓细流,悠悠诉说。为什么鲁迅会在繁忙的夹缝中梳理出这一段思想?这回忆性的文字对于鲁迅来说意味什么?从一些只言片语的间断记忆里,我们可以发现,鲁迅一直在寻找着通往精神之乡的路途。

        有人专门总结过鲁迅的“逃亡”次数与时间:他从13岁开始的逃亡,到晚年躲避战乱,一生不断地迁移与漂泊。童年的那次逃亡由于祖父的科场案,家人怕牵连孩子,他不得不离家避难。这是鲁迅第一次“出逃”,那个时候家道中落,对世态炎凉的感受,对人世的冷漠与欺诈的仇恨,这是他人生中最无法抹去的印记。这次的逃亡也结束了鲁迅快乐的童年,仿佛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从此以后,鲁迅一直在漂泊着生活。而每到一处,鲁迅在思想上就会有起伏,仿佛他要的不是一种定居安稳的生活,而是痴迷于漂泊中。就如在《野草》集中的过客,他不停地在寻找,他的精神在追寻,他自己已经无法停歇。早年的鲁迅并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归宿,但是到了一定的环境之中,到了一种威胁到生命,震撼到灵魂的时候,他猛然发现自己的内心其实总是存在着一个故乡的。鲁迅重新整理《朝花夕拾》的时候,将连载在《莽原》的《旧事重提》改名为《朝花夕拾》。他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有的时候需要的是一种沉淀,经过了作家思想的整合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着他独特的风格。正是由于写出的回忆是经过了整合,因此它不会完全是现实的,不能完全把《朝花夕拾》当做实在的传记,更多的它是一部有着自传性的散文集。当作家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回忆时,他们的记忆力显得那样的惊人,其实在某些时候,都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在作祟,鲁迅也说,这十篇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从这里看出,鲁迅并非有意的美化自己的历史,而是“只记得是这样”。过去的事情经过时间的沉淀,能记住的总是打动人心的,因此鲁迅这几篇从记忆里抄出来的文章是他难以忘却的,是对他的现在进行着一种隐约的回归召唤的声音。

        因此,鲁迅带着一种唯美的思想走进了记忆深处久远的田园牧歌。

      1926年,对于鲁迅来讲是极具特殊意义的。这一年他受到高压政治的迫害以及部分知识分子的排挤。在“三·一八”惨案后,北洋军阀政府曾拟通过一分通缉名单,鲁迅、许寿裳等50人就在名单内。为了躲避迫害,鲁迅与好友一起先后避难于山本医院、德国医院以及法国医院。据许寿裳回忆,他们在避难其间,躲在地下室或者杂物室,而鲁迅在那种条件下依然坚持创作,《朝花夕拾》的中间三篇就是那时所写。政治的威压已经对他生命有了威胁,还有来自知识分子内部因为不同的文艺思想而导致的排挤与谩骂,已经使鲁迅感到烦乱。在《朝花夕拾》动笔之前,《华盖集·题记》中有地方也提到此时的心境:“……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对鲁迅来讲,敌对者的进攻,恰恰激起了他那种“不宽容”的斗士情感。他在战斗的时候,要应对各方的论战,精神上或许出于一种游离的不在场状态,他没有时间好好思索自己生命,对于鲁迅这样一个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人来讲,长时间的游离状态,会让他烦躁与不安。而这部《朝花夕拾》的写作正是“从纷乱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我们知道鲁迅当时正处于思想飞跃的前夜,情绪比较复杂:一方面执着地战斗,一方面有时又有某种“游勇”式的寂寞感,感到与那些卑劣论敌们“纠缠”实在有些痛苦和无聊。他需要慢慢思索自己的事情,静静的面对自己的生命,对找出一条为自己解脱的路



End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苦艾,原名詹金才,福建安溪人,中国楹联学会、中国辞赋家协会、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家。诗歌习作多次获过海内外诗歌征文一(特)等奖,入选过《中国世纪采风文丛·当代作家文萃》《中国新世纪诗人诗选》《中国诗萃》《中国诗歌选萃》《中国新星诗人诗选》《同一片蓝天》《1949-1999泉州文学作品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华人爱情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集》《清隐显化》等大型诗文集,部分诗作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部分诗作曾在巴黎、纽约等海外地区交流展示。

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旭      韩晓

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