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来松绑,让消费者手头宽裕,有钱消费才是出路

 苕国土鱼 2020-10-31

看过了14部门的相关文件要点,应该为了促进消费大家都很努力。要搞内循环,强大的国内消费能力就是必要条件,发文这种形式在以前搞投资拉动的时候,起关键作用的手段,现在可能就是只能起到引导作用了。

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者,必须承认,大多数消费者是不研究这些文件的,他们主要观察消费市场、消费场所和商家活动之类的情况。同时,他们还要看自己手里的宽裕程度。特别是后者,是消费的基础。

那么现在消费者手里究竟有没得钱来消费呢?不用说,肯定是有钱的。经济大发展了几十年,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再到都要去产能了,民间怎么会没有钱呢?但是这些钱怎么就形不成有效的消费呢,或者说消费就明显偏低呢。我们平时看到各个城市灯红酒绿,感觉整个消费能力还是挺不错的嘛。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被平均数给误导了。整体有钱并不代表就是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有钱,且不说房贷200万的某人和马云两个人去求资产平均数,这种极端的例子。最起码消费者的要分为两个很明显的层次,一个是以前在房价比较便宜的时候买了房的,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刚买了还在还按揭,或者正在凑钱买房的。这两类人的消费能力那是天壤之别啊。

除了房子的负担影响大家的这个消费能力以外,接着就说一下教育。教育的影响当然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或者二线的中心城市,带一个小孩的成本,那可是天价。除了大学的学杂费以外,最重要的是小学高年级就开始的补课费,平均下来每年动辄六七万元,这可是不小的负担。

说起原因,竟然是因为,教育部门好心地为学生减负。一边是教育部门强行给学生减负,不让学校超纲教学和补课,另一边又是高考、中考又都要考这些被减的内容。怎么办呢?家长就只有和学生一道,奔跑于各个社会培训学校去高价补习。导致很多的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这算不算教育消费呢?当然这个课外补习应该还是要算的。只是对一般的工薪家庭来说,这个消费支出占比还是太大了,导致必须严重压缩其他的正常消费。这还不仅是影响消费,而且还影响到人口出生率以及后续的老龄化问题。

接着来说一下医疗。医疗费用中社保的报销比例的确还是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但是太多的重大疾病的药物还是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却无法报销。而且各家医院里面,都要根据情况来有意无意地给你安排一些报销不了的药费和杂费等,所以就算有医保的人,一场大病下来自己负担的医疗费也是不小的数目。

那么靠商业保险能不能解决?其实商业保险是能够解决的,而且在很多发达国家也就是这样解决的。但我们这里,问题却比较复杂,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国内商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才20%左右(收100元的保费,只赔出来20元左右)。是不是说保险公司现在所收的保费,可降价幅度有六七成。那么如果不太多的保费就能解决这些国家医保外的医疗费问题,而且通过保险公司专业监督,还能提升医院的管理和用药水平,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就是由于房子、教育和医疗,消耗掉了很多普通家庭的主要收入。并且还让另外一些还有消费能力的家庭或个人,担心后续可能要在这三个方面会有大的支出,而不敢放心消费。

实际上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整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相对比较薄弱。这个我们要实话实说,确实是人口基数太大,太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会导致比较大的经济负担。但是既然经济在发展,社会也在发展,可能也是一个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笑话美国人在疫情期间,连500美元都拿不出来的个人或者家庭要占大多数。其实这里面就含有了美国为何消费能力比较强的原因,大多数人基本上没有后顾之忧,就没有预备有那么多现金或者流动资产储备。突然到来的疫情,让他们措手不及。

我们并不主张成为美国那样,消费过度的社会,关于现在的年轻人有那种发展趋势,前几天还有相关专家公开进行了批评,从实际的情况看也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怎么来把消费提升到正常的水平,让其与我们的生产能力基本相适应,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要让没有钱的人有钱,才能形成实质性的消费;让有钱的人更有钱就只会形成储蓄或者投资。发达国家往往采用的是高福利政策,给穷人发放大量的补助,让他们也形成跟普通民众比略差一点的消费能力。但是这又导致很大的不公平,相当于一群勤劳致富的人在养活一群懒人。这个问题,我们国内可能要很多年才能理顺这里面的关系。

上面说的基本上都是消费者消费能力方面的问题,这里还必须说一个商家的问题。服务业,特别是食品、餐饮这些行业的食品安全和卫生等问题,这些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业内人,心里是清楚的,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是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在外面吃饭的原因,虽然上一天班很累了,还要回家去自己煮饭。随着社会压力的越来越大,大家上班辛苦了一天,晚上就在外面吃一些直接回家就可以休息或者休闲娱乐了,这样又可以促进消费,还可以提升生活品质,还减轻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一举几得。

消费问题远比投资复杂,绝不是部门发文就能一下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共同的努力,发现哪些问题,就解决这些问题。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放心正常消费。至于说消费过度了,先别操心 ,这个消费者自己会调节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