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海曲上人 2020-10-31

为延续老地名这一张张珍贵的文化“名片”,展示独有的城市资源,近日,句容市琅琊界、李塔、唐陵、后颜、马里、青山、城上、木瓜园、赤山、丁沙地10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石刻文化碑安装结束,这是我市民政局为第二批历史文化老地名进行的“树碑立传”工作,让老地名又一次唤醒了句容人的家园情怀。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琅琊界”名字和电视剧《琅琊榜》有联系吗?“木瓜园”是不是与木瓜有着不解之缘?“唐陵”名字中又隐含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每一个老地名,都让人回味无穷。下面,就跟随小句一起去探寻老地名背后的精彩故事。

琅琊界

(开发区)

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建立怀德县,安置山东琅琊国人。东晋琅琊王(元帝)筑城屯兵于此。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为琅琊太守,分江乘县为实土,治所在金城(今琅琊界西北一带)。南朝宋改南琅琊郡,陈改琅琊乡,沿用至清末。此村位于郡界,故称琅琊界。

李塔

(茅山风景区)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传说李塔原名“李塌”,太平天国战乱后,有一李姓男人,挑着箩担,带着一大家子,从河南罗山老家逃荒来到江南,走到此处,肩上挑的担子莫名其妙地塌了下来。古人很相信迷信,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地名便叫成了“李塌”。后人觉得塌字不雅,把“塌”改成看“塔”,故得村名李塔,沿用至今。

唐陵

(天王镇)

唐陵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唐陵,唐代一妃葬于此地,故名唐陵。

传说唐朝有位皇帝的妃子为此地人,这位妃子美丽又贤惠,百姓都称她为“贤妃”。一次,随圣驾来茅山巡游,不料身染重病无治而故。临终前,请求皇上把她安葬在家乡。因唐妃与其陵墓,村庄得名“唐陵”。

唐陵被视为风水宝地,有许多名人死后都安葬在此地。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后周礼部尚书戴宏、宋国子监祭酒戴九成墓都在唐陵。

民国18年(1929年),曾以此村名设唐陵乡。

后颜村

(白兔镇)

后颜村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来苏乡。村名源于颜真卿墓葬。《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德宗时(785年)为李希烈所杀,年七十六……赠司徒,谥文忠……诏子頵硕护丧,还至句容,葬于来苏乡虎耳山,子孙迄今成族,有颜鲁公祠墓,其村曰后颜村。”

颜真卿子孙定居于此,所建村以颜姓定名为颜家村。后分居两村,村西的叫西颜村,原来的颜家村成了后颜村。后颜,颜的后代的意思。

马里

(白兔镇)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因地形如马,故名。并按所处位置分为前马里、中马里、后马里三村。明《弘治句容县志》将前马里、后马里记载为前马、后马。

村名来历另有一传说。传说老员外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分家产,有一匹马无法分,官司打到县衙,县太爷就用抓阄的方法写了前中后三个字给三兄弟抓了一家一年轮流着用,为避免矛盾,还让弟兄三人分前中后相隔一里地住下。弟兄三人各自住下后生儿育女世代繁衍,逐渐形成三个村庄,被称为前马里、中马里、后马里。

青山

(边城)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青山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建村始于隋朝末年,由巫氏始祖巫彦徽开创。巫彦徽,字仲懿,祖籍福建宁化县双井巷,与隋炀帝交往颇深,官至太子舍人。隋亡后,巫彦徽忠贞不事二主,遂弃官南归。途经句容,见青山山南地势开阔,实属一块“卧虎藏龙”的风水宝地,就在此建村落户,建屋而居,休养生息。

青山村以村北草木四季常青的青山得名,因地处山南,为了与山北丹徒的青山加以区别,丹徒的青山叫北青山,句容的青山叫南青山,后简称青山。

城上

(华阳街道)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城上,明《弘治句容县志》记为“北城上”,时属移风乡。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北城。《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土城)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2008年4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城上村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木瓜园

(华阳街道)

木瓜园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孝义乡。

村落曾因李姓居住名李家村,后李姓消失,巫姓家族兴旺,便因村中种植木瓜,是种植木瓜的园地,改村名为木瓜园。

丁沙地

(宝华)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发源于宝华山山间的两条小河蜿蜒而下,泥沙冲积形成诸多河边“沙地”,此村丁姓建村居住,村子以丁姓命名丁沙地。

1989年3月,在丁沙地村东北“黄泥山”,发现一个距今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1990年,南京博物院将丁沙地遗址命名为“丁沙地文化”。

赤山

赤山系1400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因山体呈赤色,故名赤山,为句容10座主体山之一。赤山又称丹山、赭山、绛岩山、绛岭。海拔289米,面积42平方公里,松竹密布,泉溪潺潺,山巅云海飘流,山脚湖光山色。秦淮河、句容河由东向西绕山蜿蜓而去,“绛岭樵歌”是古句容“容山八景”之一,“赤山映雪”被列入古时南京闻名四方的“金陵八景”。

赤山原有“天、地、人、和”四大景点。“天”指山顶天云寺,是供奉祠山大帝的一座寺庙;“地”指赤山脚下古同泰寺(圆寂寺),民间曾有“骑马观山门”之说。“人”指美人地,在山的东面大茅篷下方,状若美人,相传是块宝地;“和”指半山腰的般若寺,寺后有石塔七座,为历代高僧的墓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