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能量900 Wh/L,循环超1000圈的固态电池

 SiACNTs 2020-10-31
研究背景

具有锂金属阳极的全固态电池是超越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有力挑战者。然而,锂枝晶生长和低库仑效率阻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要想取得突破,迈向应用,锂枝晶和库伦效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Nature Energy如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成果简介
三星先进技术研究所Yong-Gun Lee、Dongmin Im和三星在日本大阪的研究中心的Yuichi Aihara合作在Nature Energy上发表文章“High-energy long-cycling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silver–carbon composite anodes”,作者在负极用了Ag-C层(不是锂金属哦!)可以有效调节锂沉积行为,促进长循环,在全电池中,作者使用高镍层状氧化物(容量大于210 mAh/g, 面积比容量达到了6.8 mAh/cm2)和硫化物电解质。作者利用了热等静压技术来改善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最后设计的0.6Ah的袋状电池,能量密度高达900 Wh/L,库伦效率高达99.8%以及1000圈的循环寿命。
文章解读

图1.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构成

图1a给出了这种全固态锂金属的结构示意图,图1b的SEM表明了电池的各个部分接触非常紧密,图1c给出了硫银锗矿型的固态电解质Li6PS5Cl和其他的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表明了本文使用的电解质具有高的电导率。图1d是这种电解质的XRD图。所用的正极是LiNi0.90Co0.05Mn0.05O2,其表面上沉积了5nm厚的Li2O–ZrO2 (LZO)来稳定正极与电解质的界面(图1e)。负极的集流体是不锈钢SUS(图1f),图1g给出了传统锂离子电池,固态锂金属电池和本文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示意图进行对比,可见本文虽然叫锂金属电池,但负极上是没有过量的锂,锂源全部来源于正极。负极是使用Ag-C复合层来调节锂的沉积行为,并分隔锂与电解质,增加稳定性。

图2. 在集流体SUS上直接沉积锂的形貌

图2给出了在不使用Ag-C复合层时的锂沉积形貌,从图1a的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沉积的锂是以枝晶形式生长的,而且长时间循环会使得枝晶穿过电解质,到达正极,造成短路。图2b的SEM形貌验证了枝晶生长,图2c则表示了沉积后的锂与电解质接触不紧密,造成严重的阻抗,图2d给出了电池的容量保持情况,容量衰减得很快。

图3. 在集流体一个放上Ag-C复合层的锂沉积行为

之后,作者测试了在Ag-C复合层加上之后的锂沉积情况,从图3a的示意图可以看出,锂的沉积非常均匀。之后作者利用SEM和EDS来观测电池的截面,图3b是初始状态,图3c是0.1C下充电之后的情况,因为Ag增加了导电性,降低了成核能,所以锂能够均匀地沉积,从EDS上可以看出Ag和Li一块进行了扩散,作者推测是因为首先在Ag-C层形成了Li和Ag的合金,然后一起沉积到集流体上,形成固溶体。在放电之后(图3d),尽管锂重新回到了正极,但是Ag还是残留在集流体上。图3e和f给出了0.1C循环1圈和0.5C循环100圈之后的Ag的分布情况,作者发现,没有Li沉积在Ag-C层上,在第一圈的时候,在三处距离SUS不同的地方的Ag颗粒的情况没有区别,但是100圈之后,Ag的纳米粒子几乎都沉积在靠近SUS的地方,并且越靠近SUS的地方,Ag粒子的尺寸越大,这说明了随着循环的进行,Ag颗粒会不断地向集流体的方向移动,不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图4. 充电过程中Ag-C复合层的形貌变化

之后,作者对Ag-C复合层在充电过程中的形貌变化进行了研究(图4)。图4a是电池的充电曲线,Ag-C复合层中间部分的截面在图4b-g中展示,初始(图4b), 3.5V (图4c), 3.55V (图4d), 3.6V (图4e), 4.0V (图4f) 和4.25V (图4g)。到3.5V之前,形貌没有变化,但是到了3.5V的时候,Ag-C的孔隙明显减小,这可能是由于C和Ag的锂化造成了体积膨胀。在3.5-3.55V之间,Ag颗粒的尺寸变大,意味着Ag的锂化,3.55–3.6 V之间,Ag颗粒或者说Ag–Li 合金的颗粒急剧,因为Li沉积到了集流体上,并且大量的Ag转移到了SUS集流体上,之后直到4.25V,Ag-C复合层都没有明显变化。

图5. 循环之后的Ag和C颗粒的表征

之后,作者又利用TEM和能量损失谱成像(EELS mapping)来表征循环后的Ag和C颗粒的变化。初始状态下(图5a-c),Ag颗粒孤独均匀地分布,没有形成网络,第一次充电之后,Ag颗粒破裂变成更小的颗粒(图5d,e),在对应的EELS中(图5f),Li是否与Ag反应不能够辨别出,但是C还没有填满孔隙,Ag是孤独地存在于C基底上,C应该是作为离子导体。当放电之后,Ag颗粒依然是碎片状(图5g,h),成分也没有明显变化(图5i)。100圈之后,Ag颗粒变得更小更稀疏(图5j-l),这意味着Ag从Ag-C纳米复合层到阳极侧的运动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是连续的。

之后,作者用选区电子衍射分析了Ag-C纳米复合层中Ag和C在不同循环时间的结晶度(图5m)。在初始状态,Ag是结晶态,C是非晶,0.1C充电之后,形成了Li-Ag合金,显示出非晶的状态,0.1C放电之后,Ag颗粒又恢复了结晶态,与图5n的结果一致。此外,即使0.5C下循环了100圈,Ag的结晶态依然能够保持。

图6. 全固态袋式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之后作者组装了全固态袋式电池测试电池的性能究竟如何(结构图6a,b所示)。所利用的热等静压技术原理如图6c所示,图6d-g是其电化学性能的展示。可以看出其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和循环性能都非常不错,循环循环寿命达到了1000圈,库伦效率高达99.8%。不过这个循环性能是在60ºC下测的,在室温下如何,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总结展望
从本文的电池的设计上来看,要想得到非常高性能的全固态电池,单单优化某一个方面是不行的。以本文为例,正极一侧,用的高镍材料,保证了容量,正极上包裹了一层LZO,保证了正极与电解质的稳定性,电解质呢,选择了高电导率的Li6PS5Cl,负极则是Ag-C复合材料,调节锂均匀沉积,重点是避免了过量锂金属负极的使用,这在成本和安全性上都有优势。从中可以看出,固态电池研究必须全面开花,不能一枝独秀。你品,你细品!


原文链接:https://www./articles/s41560-020-0575-z.pd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