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会有死蜂,但不一定会天天看到死蜂,发现死蜂会担心吗?

 世界蜂联 2020-10-31

养蜂人最关心的就是蜜蜂的健康状态,蜂巢里虫蛹健康很关心,巢门口有没有爬蜂得注意。如果看到蜂巢门口有死蜂肯定就会更担心了,不知道死亡原因就会害怕,蜂群是不是出现大问题了。

蜂群天天都会有蜂死去,要明白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

蜂王天天产卵,天天就有幼蜂出房,每天都有寿命已到的蜜蜂死去。只不过蜜蜂会竭力死在蜂巢外面,不会把蜂尸留在蜂巢里污染环境,平时养蜂人就不容易发现蜜蜂正常死亡的尸体。有时候蜂巢里或蜂巢门口出现死蜂,养蜂人就不容易接受了。

虽然不是天天能看到死蜂,但要知道天天有蜜蜂死亡的事实,偶尔巢门口蜂箱里死亡的蜂尸要仔细辨别是否是正常死亡

蜜蜂正常死亡的形态和原因

一,工蜂衰老死亡。

工蜂寿命比较短,只有1---3个月,蜂群几乎每天都会有蜂自然老死。正常情况蜜蜂会死在蜂巢外面,但某些原因不能出巢飞行就只能死在蜂巢里或者蜂巢门口了。

长期阴雨低温时蜜蜂不能出巢飞行,会有蜂死在蜂巢里。等到晴天能飞时,清理蜂会把蜂尸拖出来扔在蜂巢门外。特别是长期阴雨或者越冬雨雪天气,可能会有大量死蜂。

这些老死的蜂体色偏深,绒毛脱落,时间长了会干瘪发黑。看起来并没有痛苦的样子,身体没有残缺 。如果是阴雨低温天气,看到这个样子的死蜂,基本上就是自然死亡,不用担心。

在越冬期间长期不能出巢会有很多老死的蜜蜂,让人害怕。可人是没办法阻止蜜蜂自然死亡的,唯一能做的是在繁蜂期让蜂吃好,合理繁蜂,培育健壮幼蜂,这样寿命延长,死得慢点,能度过冬天。

二,采集期蜜蜂累死了

工蜂是十分勤劳的,在采集期会拼命的工作,基本上都会累死为止。工蜂的寿命并不是固定的,跟劳动强度有关。本来是月龄并不长的工蜂还能够正常采集,可在出巢采集时,如果飞行距离远,劳动强度大,就会迅速死亡。大多数工蜂都会死在采集的路程上,只不过死在远处我们人不容易发现。有些工蜂拼尽最后的力气想把花蜜花粉带回蜂巢,可是只差一步没有力气飞回蜂巢,就死在蜂巢外面。这在采集期是容易发生的现象,强盛的蜂群采集期外面经常会看到累死的蜜蜂。

累死的工蜂身体也是平直的,看起来并没有痛苦的样子。许多工蜂身上还带着花粉团,当然有的还带着花蜜,只不过在蜜囊里我们看不到。

蜜蜂能够出巢采集,证明还是健康的,可以排除是病死的原因。健康蜜蜂不久死去就可能是中毒或者累死了。

如果死亡的蜂数量不是很多,只有几只十几只而已。死蜂身体没有痛苦样子,基本就是正常累死了。累死的蜂有的还年轻,身上有绒毛,有的绒毛脱落已经衰老,衰老的蜂肯定会在采集期加快死亡,死的就更多。

但在采集期如果出现大量工蜂死亡,死的是采集蜂,那就是不中常死亡了。

不正常死亡

蜜蜂除了正常死亡,还有非正常死亡,最可怕的就是农药中毒,在某些时候,还会有疾病造成的死亡。非正常的死亡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救治,会给蜂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养蜂人一定要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减少损失。

一,农药中毒死亡。

农药对蜜蜂有致命的伤害,农药喷洒在花朵上,蜜蜂只要采集了就会造成中毒死亡。有的是采集花蜜,有的是采集花粉,中毒表现是一样的。只是花粉在腿上我们容易看到,花蜜在肚子里,我们不容易观察到。如果毒性强烈的,蜜蜂只要触碰以后就会死亡。这样的剧毒农药,会使采集蜂大量死在外面,巢门口也可能出现大量的死亡蜜蜂。

无论是采集花蜜还是花粉中毒,死亡的蜜蜂吻部凸出,身体蜷缩,看起来很痛苦狰狞的样子。蜜蜂农药中毒与其他死亡的症状是完全不一样的。疾病死亡和正常死亡的蜜蜂身体是平直,翅膀伸开,仔细看是容易分辨出来的。

只要看这些死亡的蜜蜂症状是不是吻部凸出,身体蜷缩,就能确定是否农药中毒。发现蜜蜂农药中毒,一定要尽快阻止蜜蜂继续采集,死亡数量很大的要搬离,如果量不多,就暂时关闭巢门,注意保持蜂巢通风透气,别闷死蜜蜂。白天关上,晚上打开,等两天左右,毒性消失了,再恢复正常状态。如果有毒蜜粉采回了蜂巢要及时取出来,不能让蜜蜂继续吃。

二,蜂病死亡

非正常死亡的蜜蜂除了农药中毒以外,还有疾病虫害造成的。这样死亡的蜜蜂一般有异常状态,能够从蜜蜂的及蜂群的症状来判断出来。有的身体会出现发黑,腹部鼓胀比如黑腹病。有的身体会缩小,头尾发黑,有腹泻症状,比如孢子虫病。有的腹胀腹泻,尾部及巢门口有糊状排泄物,那就是饲料不合格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每一种蜂病虫害,造成蜜蜂死亡的症状都会有不同的,养蜂人必须清楚明白才能准确判断。蜂病虫害比较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病死的蜜蜂和正常死亡的蜜蜂对比是有完全不同的,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疾病虫害造成的蜜蜂死亡一般会伴随爬蜂现象发生,蜂巢门口有大量爬蜂出现,这些爬蜂最终慢慢死亡。这样的异常现象养蜂人一般都能及时发现的,只要找对病因,及时治疗才能降低损失。

养蜂经常会看到蜜蜂死亡的,只要懂得分辨,蜜蜂正常死亡和不正常死亡的症状就不用瞎担心蜜蜂死亡是不是正常了?知道原因,再想救治方法就不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