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Supercell大范围减少投放支出,如此大刀阔斧是为啥?

 游戏陀螺 2020-10-31

文/游戏陀螺 Echo

近日,据知情人士向外媒Techcircle.in爆料,称印度移动广告公司InMobi CEO Naveen Tewari在一次交流中透露其最大的游戏客户Supercell已经减少在Inmobi平台的广告投放支出。该知情人士同时表示Supercell可能最终将终止与Inmobi的合作。

Inmobi CEO Tewari在回复Techcircle.in的询问时,确认了该情况,但表示“目前的情况是Supercell在所有广告渠道上的支出都有所缩减。由于Supercell全球推广策略的调整导致其重新审视与其合作的所有移动广告公司的广告投放支出,影响的不单单是Inmobi。”

在Machine Zone如此大规模的推广其新游《雷霆天下(Mobile Strike)》的情况下,爆出Supercell反其道而行之的消息,乍看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但仔细想想,或许也可以探索出一些迹象。

如果情况属实,游戏陀螺推测有以下5个原因:

原因1:游戏老了,整体渠道效果在降低

Supercell的游戏都是老游戏了,其最赚钱游戏COC (Clash of Clans)是2012年8月上线,距今已有3年多,按照中国游戏圈的话说,该洗的用户都洗的差不多了,流失的也该被洗过N轮了,做过推广的童靴该了解,在推广一款游戏时,越到后面效果越差。所以游戏陀螺推测Supercell的广告起到召回老玩家或新用户的效果越来越小。

原因2:CPI成本过高

每用户获取成本(CPI)就如一线城市的房价一样,一直在飙升。竞争分析引擎公司AppScotch在今年9月份的数据显示,移动平台平均单个用户获取成本为2.91美元,但不同类型成本不同,比如商务类应用的新用户获取成本为1美元,扑克游戏新用户成本5美元,策略游戏新用户购买成本超过4美元,而MMORPG手游的成本已经达到了12美元,还有一些并不太知名但却积极做用户获取的应用,他们获得忠实用户的成本甚至超过了90美元。

今年5月份的时候,有报道说Supercell在那之前的几个月收益超过了10亿美金,但市场营销支出也超过了4亿美元,营销费用达40%。从5月到现在,CPI也相应会升高,为了要控制营销费用比例,就需要减少支出。

原因3:避免与Machine Zone直接对抗

前段时间Machine Zone的GOW(Game of War) 霸占美国iPhone收入榜第1的时间比COC还长,只是最近又居第二的位置,但其11月份推出的现代策略游戏《雷霆天下》一直稳定在畅销榜Top 10左右的位置,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其巨额广告费的推动。在有限广告位的情况下,如果硬碰硬,只会把价格抬的更高,且用户质量又不一定能够保证,这种情况下适时避开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原因4:年底了,控制支出提高利润率

又快到一年尾声,各大媒体、相关者都在盯着各大厂商的营收、利润率。今年6月份,日本软银完成对Supercell 22.7%股份的收购,令软银对Supercell的持股比例扩大至73.2%。在年关,为了软银,为了自身,减少营销支出来提高今年利润率,也是合情合理。

原因5:营销费用或转移到中国

Inmobi CEO Tewari也提到是由于Supercell全球推广策略的调整导致的结果,而中国手游市场这么大,哪个西方厂商都想啃上一口,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而Supercell算是少数在中国市场做的还不错的西方厂商。回顾Supercell进军东亚的路径,第一站是日本,通过软银与Gungho建立资本关系之后,借助 《智龙迷城》在日本的强势地位,通过交叉推广带动了COC在日本市场的成绩;第二站是韩国,去年10月份爆出,Supercell狠砸1.15亿推广COC,最终问鼎韩国收入双榜;今年是中国,由昆仑代理的安卓版本也在今年9月24日上线,上线初始也是一轮一轮的广告轰炸,无论是视频广告同时请三位一线明星代言、还是赞助娱乐节目宣传等,费用都不菲,猜测在这个过程中Supercell也给予昆仑一定的支持。


安卓版本的上线也直接推动IOS版本排名的上升,根据App Annie的数据显示,自9月24号安卓版本发布后,收入榜排名从Top 30左右直接进入Top 15内,并且一直稳定至今。这或许也让Supercell看到了他们有挖中国市场金矿的能力。而要继续挖掘这个巨大的金矿,营销费用也必须跟上,这时西方营销费用可能就会相应减少。

游戏陀螺

关注泛游戏产业,为游戏创业者服务

网站

官网 | youxituoluo.com

英文 | gamegyro.com

日文 | jp.gamegyro.com

合作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