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染病背后的科学与科学家——战胜恐惧的力量从哪里来?

 wenxuefeng360 2020-11-01
突如其来的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还在威胁着我们——无人不恐惧、不害怕,无一不是受害者;奋战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的医务工作者,无不令人敬仰。“新冠肺炎疫情”,是天灾?是人祸?抑或是天灾加人祸?——无人不在反思:我们做错了什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文 | 陈代杰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科研和教学一线的“老兵”,总想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做些什么。“宅”在家里备课《通识核心课程:细菌与人》的第10天,终于想起了要好好写一写有关“传染病背后的科学与科学家”的著作。因为造成瘟疫的“元凶”就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菌和病毒;因为只有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才有能力去发现、征服“瘟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可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征服这种灾难,甚或对征服当今面临的灾难还有太多的未知;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征服“瘟疫”的历史长河中,去发现或重温那些为之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及重大的科学事件,从而增加我们的科学知识,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本书以大量的科学文献为基础,以重大的科学事件和科学家为载体,以普及科学知识和树立科学精神为目的,将散落在近200年的200多篇科学文献中犹如“珍珠般”的历史资料,“串联成”大家喜欢的“项链”形式呈现给读者。

本书共分五章撰写。第一章 让人不寒而栗的传染病——从“死亡者之舞”到“新冠肺炎疫情”,回放了历史上有比较详细文献记录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流行的场景,以及科学家在近100多年研究中与鼠疫作战的漫漫历程,同时,也记录了发展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从而让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抗疫之路漫漫修远兮,科学研究上下而求索的艰巨性。第二章 现代流行病学是如何诞生的——1854年伦敦霍乱爆发与现代流行病学之父斯诺,展示了在历史上追踪霍乱疫情传播途径的过程中,科学家在驳斥传统“瘴气理论”和追寻科学证据时体现的“科学精神”和“勇士精神”,以及对推动传染病防治进程的历史性贡献。第三章 传染病控制是如何起步的——产科医生塞梅尔维斯与外科医生李斯特,告诉读者在人类尚未了解细菌为“何物”的年代,“感染控制”的先驱是如何开启现代外科和感染控制的科学大门。第四章 传染病是如何得到控制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造“魔弹”的科学家群像,再现了这些科学家的风采及这些具有里程碑式的“魔弹”,持续惠及人类生命健康的意义。第五章 发明防治传染病“魔弹”背后的革命性科学——科学巨匠巴斯德与撰写“细菌学圣经”的科赫,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从巴斯德建立“微小生命体理论”,提出“细菌致病理论”,到“科赫法则”建立与“细菌致病理论”的完善为主线,讲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科学”与“伪科学”、“反常规科学”与“革命性科学”的博弈;讲述了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竞争,甚或是相互的“诋毁”;更讲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我的学生和同事,他们具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能够按照出版社的要求顺利出版;我的出版社编辑老师,从读到我的写作提纲开始一直鼓励着我,并不断地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使我如此“信心满满”地坚持近3个月每天八小时以上的劳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另外,尽管我在撰写本书时始终贯穿着自己的“初心”: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和正确地对相关重大科学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以使本书成为一本具有“权威性”的科普作品,但是,囿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难免出现“挂一漏万”,甚或“原则性”错误的地方,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节选自《传染病:战胜恐惧的力量从哪里来》



相关图书



《传染病:战胜恐惧的力量从哪里来》

陈代杰 殷瑜 著
定价:59.80元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作者简介:

陈代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从事抗生素开发和细菌耐药性研究38年,曾分别于2005、2007和2019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在我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现任学术职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生素杂志副主任编委、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常务副主任编委,及上海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等。曾获得上海市科技精英奖、谈家帧生命科学奖产业化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央企业优秀归国人员等荣誉。

陈代杰教授在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方面的成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已经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人,出版专著4本,译著3本。特别是他热爱科普事业,在科普作品的写作方面笔耕不辍,曾于2014年出版《生物产业》;2015年出版《细菌是可圈可点简史—与人类的永恒博弈》中文版,2018年出版该作品的英文版出版,并即将出版该作品的阿拉伯语版,该书曾获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奖,及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和九三上海市委“科普讲坛”专家、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科学家巡讲活动报告团专家、上海科协大讲坛“名家科普讲坛”特聘专家,以及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普专家等,相关内容自2002年以来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学校、街道、社区和企业进行了40多次演讲;听众达2万余人;受众对象有青少年学生、军人、在职职工、社区居民等,年龄最大的超过80岁。多次在传统媒体进行科普讲座,据电台和电视台不完全统计,收听和收视预计超过1亿人次。他在一席网的演讲上线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有超过60万的观众观看了演讲;果壳网即时收看观众超过168万人。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徐昱轶
审阅:李   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