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狂,必有祸”:不懂忍让的人难成大事,老祖宗教你为人处世

 历史子衿 2020-11-01

老祖宗曾说:“天作有雨,人作有祸”,这句俗语的精华就在于一个“作”字。一个性格放荡不羁、不拘小节的人,必然会得罪一大批心胸狭隘之人。

唐代谪仙人李白就因为太狂,所以才会“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论语·卫灵公》中曾云:“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个人如果连小事都无法忍耐,那么又怎么可做大事呢?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简而言之一个追求极至和绝对的人,由于做任何事情都特别较真儿,这样就很容易因小失大,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人狂,必有祸”:不懂忍让的人难成大事,老祖宗教你为人处世

集格言、谚语于一身的《增广贤文》中,就有很多关于为人处世的箴言,其中的核心思想便是:“不会忍让的人,成不了大事”。

第一、韩国贵族张良拾鞋,意外获得珍贵兵书

张良家族可谓世代公卿,虽然到了战国时期韩国衰微,张良家族也开始逐渐衰落,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骨子里的贵族气质。

纵观张良一生皆谨小慎微,但总能在关键时候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贵族他从来都没有傲气,否则也不会成为运筹帷幄的开国功臣。

话说张良年轻的时候,曾发生过一件趣事,有一天他悠哉地在下邳城内游走,不着不觉便走到了沂水圯桥头。

“人狂,必有祸”:不懂忍让的人难成大事,老祖宗教你为人处世

有一位须发花白的老翁,“不小心”将鞋子掉落于桥下,当他看到张良时便傲慢的要求,张良去为他把鞋子捡上来。

年轻气盛的张良认为老翁简直莫名其妙,但出于对老人家的同情,于是便欣然应允替他捡回鞋子。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翁竟然得寸进尺,要求张良帮他穿鞋子。实际上已经怒火中烧的张良,真的想一走了之泄愤,但却依然按照老人的要求做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老翁,竟然看都没看一眼张良,告诉他五日后拂晓十分,依然在这个地方来等他,语毕便背着手转身大摇大摆地走了。

“人狂,必有祸”:不懂忍让的人难成大事,老祖宗教你为人处世

可谁曾想老人依然故技重施,不仅提前来到桥上而且斥责张良失约,这样若是一般人早都生气了。

《增广贤文》中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可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充满了巧合,这次张良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越发觉得这位老人确实有神奇之处。

就这样,老人怒气冲冲的走了,并告诉他五日后拂晓再来。张良为了不失约,索性在第四日,便栖身于桥头坐等老人到来。

经过反复考验之后,老人终于将《太公兵法》交予张良,并言“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

“人狂,必有祸”:不懂忍让的人难成大事,老祖宗教你为人处世

这位老人就是隐身岩穴的黄石公。《增广贤文》有言曰:“先学耐烦,切莫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如果张良当时便大发雷霆,想必就无法通过老人的考验,那么他就根本得不到那本神奇的兵书。可见平时做一个谦恭有礼,或者说懂得礼让三分的人,一定是成大事的好苗子。

第二、懂得退让,方能为成功奠定基础

《论语·学而》有云:“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忍让或谦让作为传统美德,已经印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有分寸的忍让绝非懦夫,只是以退为守步步为营。

“人狂,必有祸”:不懂忍让的人难成大事,老祖宗教你为人处世

《增广贤文》中还有云:“能让终有益,忍气免伤财”;“人生何处不相逢,莫因小怨动声色”等金句,基本上都在奉劝大家,应该懂得忍让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有的时候为了一句不必要的话就大打出手,只能说是个人道德修养不够,或者说根本不了解忍一时之气的重要性。

大家应该知道,不能毫无原则地退让,一旦丧失了尊严和人格,那么就要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正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但前提是千万不能没事找事。

“人狂,必有祸”:不懂忍让的人难成大事,老祖宗教你为人处世

结 语

《增广贤文》作为老祖宗们的智慧结晶,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奉劝大家就是一样,这也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处世之道。

毕竟生活中有很多事只要想得开,实际上都没有必要去争吵或大打出手,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岂不快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