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军医献出提气方,提中气、升脾气、举胃气...

 图书 馆员 2020-11-01

老军医献出提气方,提中气、升脾气、举胃气;专治胃胀胃下垂

下面这张配伍,是我早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时,拿到的一张验方。它的创制者,乃是我国军中杏林名宿陈师。陈师的生平,我就不细说了。可以这么讲,在1990年陈师逝世以前,在我军医系统里面,陈师是中医的掌门人。
       而今,陈师已经逝世三十年了。三十年来,陈师的一些经验、理念,依然对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师的这张经验配伍,您可以看一下——
       准备中药枳实1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水煎,取药汁150毫升,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若伴随消化不良,加入三仙各10克。
       这个配伍能干啥呢?说白了,就是提气的。提我们的脾胃之气,提我们的中气啊。
       关于这个配伍,有一个医案非常有说服力。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性,年33岁,一年来总感觉上腹部胀满、饭后明显,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她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胃下垂。她经多方调治效果一般,后来就找陈师。陈师就是用上面的配伍,结果两周之后腹胀减轻,四周之后饭后没有不适感,饭量有所增加,体能也有所好转。
       其实,我上面说到的这个女患者的情况,很多朋友可能都看着眼熟。没错,胃下垂患者,常常如此。有的人,甚至总感觉胃里头有水在咣当着。这用中医的话,叫做水饮停留。
       这是怎么回事啊?简单讲,就是中气不足、胃气亏虚、运化失常。
       我们的中气,也叫作脾胃之气。它是我们这具身体的底座啊。中气不足的结果,一是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水饮停留、胃胀纳差。第二,就是脏器下垂,表现为胃下垂,同时全身乏力。
        这时候怎么办啊?提气,把我们的中气、脾胃之气提上来。
       具体操作看,枳实、白术、配生姜的配伍是科学的。它虽然不比一些成方、中成药那么有名气,但是于药理药性上,是规范的。其中的枳实,性味苦、辛、酸,入脾经胃经,主要用于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它对于痰阻气滞导致的胸闷胸痹,以及饮食积滞导致的胃胀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它还善于治疗脏器下垂。单味药应用即可有效果。现代研究认为,它有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
       白术,不用我多说,它是著名的健脾益气之品。它对于脾气虚弱导致的腹胀、倦怠、食欲不振等,有治疗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它能有效调节胃肠道功能,尤其是可以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它还可以有效提高肌力。
      生姜,为传统的温补脾胃之品,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中医看,它还能温化脾湿。
       因此,这三味药,可以健脾、益气、温中、化湿,故而有提升脾胃之气的作用。
       对消化不良的人来说,陈师主张用三仙。但是这里的三仙,陈师主张用生三仙,而非传统的三焦仙。这里头的道理,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明。

       总而言之吧,这个配伍是比较方便、简单、实用的。我把它介绍出来,供读者朋友和同行朋友借鉴。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合理借鉴应用,应该可以为改善病情提供一点帮助。

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33)?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方

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方(源于《脾胃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黄芪15克,党参l2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升麻1O克,柴胡10克,甘草6克,当归15克.枳实30克,生姜10克,太枣5枚。
[功用] 升降脾胃。
[主要症状] 纳少腹胀,嗳气脘闷,有时胃痛.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转侧时胁肋有水流声,形体瘦弱.大便时干。舌苔少,脉细。
[辨证要点] 本证系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提无力,胃体下垂,故见腹胀纳少.暖气脘闷,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由于胃体下移影响三焦水气通调.水停不化,故转侧时胁腹有水流声。
[适应证] 胃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
[加减法] 患者体虚加鹿角霜15克、紫河车15克,胃酸多加煅瓦捞子30克(先煎)。
[验案] 张某.女43岁。主诉:清瘦、暖气,脘闷2~3年。病史:患胃下垂已五六年,形体消瘦,暖气脘闷纳步,转侧时胁下有水流声,大便干燥检查:形体消瘦.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肺检查(- ).肝脾未触及, 胃肠钡餐造影示:胃体已陷入盆腔。
辨证:中气不足.胃体下陷 治法:升降脾胃。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升麻1O克,柴胡10克,甘草6克,当归15克.枳实3O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1O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上方服10剂后无不良反应,自觉食欲增进,乃继服原方50剂.症状基本消退.但胃体未恢复正常位置.又继续服用上方一段时间后,复查钡餐.胃体已恢复正常位置.且体重增加.寐安纳佳,故停药观察1O余年病未发作。

[按语] 本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脾升阳举陷,加人枳实以下气宽膨消痞。据现代医学研究.枳实有收缩平滑肌的作用:故本方不仅对胃下垂有效,且对子宫脱垂也有效。

苍术——健脾燥湿的圣药

2009-6-23 10:58:00 来源:中医药报

  相传宋代著名医学家许叔微青年时代勤奋好学。他有一个睡前饮酒的不良习惯,几年之后就患了一种怪病:时时感到胃中辘辘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还时常吐酸水。特别是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各地名医为他治疗却始终不见效.心中感到十分苦恼。于是他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己解救自己。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认为“酒能生湿”,所以其病机主要是“湿阻脾胃”引起,于是他选用苍术为主药,用苍术500克。大枣15枚,生麻油半斤调匀制成小丸,坚持每天服用50粒。以后逐渐增加剂量,每天服用100-200粒。连续服药数月后,他的怪病逐渐减轻,直至获得痊愈。

  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江蕃、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和东北各地。其中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的质量最佳,处方上一般写茅苍术。苍术虽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采收最好。挖出后去苗,放铁筛内用火烧去根须,烘干。然后水浸切片,用米泔水闷透,然后再炒至微黄使用。

  苍术辛苦性温,走脾胃二经。其性芳香辛温燥烈,辛苦能开散.芳香能化湿,外可解风湿之邪.内可化湿浊之郁,故为祛风胜湿、燥湿健脾之要药。临床上适用于湿阻脾胃、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风寒湿痹、寒湿泄泻、胸腹胀满、痰饮水肿、寒湿带症、舌苔垢腻等症。一般以舌苔白腻厚浊作为选用的依据。对湿邪为病,不论表里上下,皆可随症配伍。如祛风胜湿,属风寒湿痹者,可与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秦艽、苡仁、防已等同用;若治疗湿温发热、湿热下注之症,则宜配石膏、知母、黄柏、栀子等;用于脾为湿困,脘腹胀闷或泄泻之症,常与自术、厚朴、陈皮等同用;散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痛无汗者,则与白芷、藁本等配伍。此外,本品还有明目除障的作用,可治疗目疾内外翳障、青盲、夜盲和麻疹后角膜软化等,可与黑芝麻、猪肝、羊肝、石决明等同用(如苍术丸)。因本品辛温燥散,凡阴虚内热、大便燥结、气虚多汗者忌服。若用于治疗夜盲症,则不必拘于有湿才可应用之说法。由于本品气味香烈,民间常在端午节前后与白芷烧烟熏屋,以作辟秽避瘟之用。实验证明,这种土办法确能起到消毒灭菌作用。

  苍术是治疗脾虚气陷型胃下垂的良药,且无不良反应。取苍术20-30克,加水煎煮(或放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20分钟左右,取药汁200-300毫升。频频少量饮服,分数次服完(不可一饮而尽),每日2次,每日一剂,连服1-3个月为一疗程。研究显示,体质虚弱,缺乏锻炼,饮食不节,过度疲劳,内伤七情,先天不足以及产妇分娩后,均可导致人的脾胃失和、气机升降失常,使腹壁肌肉松弛、腹压降低,从而引发胃下垂。而苍术有除湿健脾、升阳益胃的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对脾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胃下垂(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泛酸、嗳气不舒、呕吐清水痰涎、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厚腻、脉像缓弱或虚细等)有较好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苍术过于温燥,若胃下垂出现了阴虚有热(症见烦渴喜饮、便秘、多汗、舌红少津等)的表现,则不宜单用苍术治疗,宜酌情配伍玉竹、麦冬、黄精、石斛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之品,以缓和消除苍术的温燥之性。在服药期间,应注意加强营养,酌量多食动物蛋白和脂肪类食品,宜少吃体积大而营养较差的食品,并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以减轻胃的负担。在进食之后,宜平卧30分钟左右,禁暴饮暴食和饭后百步走。

【临证本草】枳 实

概 说

枳实之名首见于《本经》,但其功效则应该属于枳壳,芸香科植物酸橙或甜橙的幼果为枳实近成熟果实为枳壳,这是现代药典对于二者入药部位的认识。张仲景时代或以前的枳实是否就是现代的枳实,《梦溪笔谈》给出了答案,书中记载:“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唯枳实,大者唯枳壳,主疗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可见《本经》所载枳实,实际上指的是枳壳。笔者认为,枳实与枳壳在性能功效方面相差不大,枳实力强而枳壳力缓;枳实理脘腹之气而枳壳理胸肺之气。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温胆汤、大柴胡汤、四逆散等方时,方中的枳实,有时用枳实,有时枳壳,有时二者同用。本品气清香,味苦、微酸。以外皮色黑绿、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或麸炒用。

性能特点

品尝枳实,味苦微酸,因含挥发油而呈辛味,其性温,善于治疗脾胃气滞而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破气消积:

枳实善于破气消积导滞,作用峻烈,常用于胃肠积滞重证,用于食积或胃肠积滞等。药理研究发现,枳实或枳壳对体内多种平滑肌具有调节作用,如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等,这是其行气作用的药理基础。治疗食积胃胀,可与山楂、神曲等消食之品同用;若治脾虚食积,常与白术同用,以消补兼施,即枳术汤或枳术丸;用治热结便秘,常与大黄、芒硝、厚朴同用,即大承气汤;若治湿热泻痢之里急后重、腹胀腹痛,常配伍大黄、黄连等,如枳实导滞丸。但是不论治疗何处的气滞,枳实最常与厚朴同用,这是枳实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配伍。

2.化痰散痞:

本品能行气化痰以消痞,破气除满以止痛,用于治疗胸痹、结胸等,药理研究发现,无论是枳实还是枳壳,均具有化痰作用,所以运用二者治疗痰证,既能化痰,还能理气。用治胸阳不振、痰阻胸中之胸痹,多与薤白、桂枝、瓜蒌等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用治痰热结胸,可与黄连、瓜蒌、半夏同用,即小陷胸加枳实汤。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常与黄芪、柴胡等补气升阳药同用,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或枳壳。
《本经》载枳实“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说明本品具有止痒作用,河南驻马店的毛进军在治疗荨麻疹等皮肤瘙痒时,常在辨证处方的基础上配伍枳实或枳壳,具有显著的止痒作用。

用法用量

煎服,3~20g。枳实行气力强,用量一般不大。

使用注意

枳实属于破气药,对于孕妇应忌用。

临床经验

夏友岳经验:

胃下垂,在中医学中称“中气下陷”证。主要由于脾虚胃弱,运化失司所致。病理变化有两种不同转归,一是清阳不升,脾虚气滞,动则气短,有时嗳气;二是浊阴不降,水湿停滞中焦,动则有振水音,有时呕吐清水。两者均有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胃口隐痛不适,饭后有压迫感,甚则疼痛,身体消瘦,四肢无力。总的治疗原则为升清降浊、调补脾胃。常用的主要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医者皆知,但必须灵活掌握,不可拘泥固执。我根据前述两种不同病理变化情况,采取两种治疗方法。对第一种情况用标本兼治法,以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调补脾胃,以治其本;加枳壳20~30g消胀除满,以治其标。对第二种情况用急则治标和标本兼治交替使用之法。先用生甘遂末3~5g,温开水1次调服或送服,攻下胃内水气,以治其标,待水去病缓,再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15~20g,补中益气兼利水渗湿,标本同治。2~3周后,可酌情再服1次生甘遂末3~5g,攻尽胃内水气,后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10g煎汤服。通过长期实践和临床观察,这两种治疗方法效果均好。(《黄河医话》)

何任经验:

我早年常将枳壳、枳实作较大的区别,深信《药性赋》的“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临床年久,在实践中感到并无太大之功力区分。李时珍曾说:“枳乃木名,实乃其子,故曰枳实。后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为枳壳。生则皮厚而实,熟则壳薄而虚,正如青橘皮陈橘皮之义。宋人复出枳壳一条,非也。寇氏以为破结实而名,亦未必然。”李氏此说,是值得参考的。我由于常用经方,故多用枳实。至于用枳实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疝,我不用单味,如病人宗气不足者,乃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入枳实,亦见效明显,且又无背乎我中医学之理论。枳实能升血压,此点于临床亦宜多注意,平时高血压之患者,需用枳实自宜谨慎。(《何任医学经验集》)

老药工笨方子,挤出胃中寒气!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说一张笨方子。
       什么是笨方子?就是看起来有些简单,难登大雅之堂,但同时也颇含几分道理的小配伍。
       这个方子啊,还是我从前在农村工作时,一个当地的老药工告诉我的。你看一下吧——
       准备红枣500克,生姜120克。先把生姜给洗净、切片,和大枣一起煮熟。每天啊,饭前或者饭后都可以,你就分3次吃这个大枣和生姜。每一次,吃大枣10多枚,生姜可以吃1到2片。每一次吃,都得用原汤来煮热吃。注意,是用原汤。煮到最后,这汤就很甜了。这时候,你可以连汤一起喝了。就这个方法,用上几天,对一些胃痛的人特别有好处。
       这个老药工给我讲,他的孙女,从前就有胃疼的毛病。一见凉,或者吃点凉菜,她肯定会胃疼一阵儿。后来啊,他的孙女要去县城上学,总这样胃疼不行啊?他思来想去,就琢磨这个办法。准备生姜、大枣,放在一起,让孩子吃。一开始,孩子也不爱吃啊。但是后来,吃着吃着,发现胃疼发作次数越来越少。等到她最后快要离开家的时候,胃疼的毛病几乎就好了。
       我听老药工这么一讲,觉得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尤其是它的服用方法,虽然显得笨拙,但是颇有道理,深得中医内科辩证治疗之要义。故而,我抄录下来,今天说给我的读者。
       生姜和大枣的配伍,咱们都知道,是张仲景的常用药对。其中的生姜,性味辛温,入肺经、胃经和脾经,善于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散寒除湿。对寒邪客犯脾胃导致的胃痛、腹泻、呕吐等,都有很好的调治作用。大枣,能味甘合营,它一方面可以固护脾胃,补中益气,还能够缓和生姜的辛燥之性。因此两味药配合,具备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之效。
       更妙的是,它用原汤反复煮生姜和红枣,这就让药汤的药性越来越大。到最后,喝下去,把胃里的寒气挤出来、逼出来。

       它对谁适合呢?就是胃里头有寒气的人。这类人的表现,主要就是胃疼,遇寒加重,得热则缓,痛势绵绵不休。一疼起来,可能面色苍白,手足也不温乎,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或者沉细,有的人可能脉象弦紧。这样的人,用上面的“笨方子”调一调,是不错的。当然了,有一些中医汤药也适合这个病症,比如高良姜汤等等。但我感觉,就实用性而言,笨方子反倒更具优势。

胃胀,可能是缺阳气;一张方子巧治胃胀

我常常在我的文章里,论及阳气的重要性。
       有些人觉得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意。
       但是在我这样一个中医人看来,这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事情。
       因为在我们国家的亚健康人群里头,阳虚,是大家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现在,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和老师在农村做医疗支援工作的时候,有一回,碰上一个中年农妇。
       这个人啊,特别有意思。
       最初啊,她是端午节吃粽子,吃了不少。结果呢,吃完以后有点胃胀,吞酸,嗳气。她琢磨着,可能是食积了。于是,她自己用了一个土办法来治。
       什么呢?就是用大黄和泥鳅鱼来治。这也不知道是听谁说的,反正是用了。
       结果,用完之后,坏了!拉稀三天,整个人都拉瘦了。而且,胃部开始胀满,隐痛,饮食减少,什么都吃不下去。有时候,为了缓解,她就把砖头烧热了,然后用布给包上,外部熨烫。这也不知道是听谁说的。但是,这法子还真灵,能缓解一下。
       但是,总这样不是办法啊。眼看着身体越来越瘦,胃胀难以消除,她决定找我老师试试。
       刻诊,见患者语声低微、面色无华、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把所有这些信息都采集到,我老师就问我的意见。
       当时我就说,这是阳虚痞满。用附片干姜温一下,党参和白术补一下,然后用木香陈皮再通一下。最初是因为吃东西导致的,所以用点麦芽啥的助消化。
       我这话说出来,我老师看我的眼睛的就发光了。他连连点头说:“行行,按你说的办”。于是,他提笔写道:
       制附片、干姜各9克,党参、炒白术各12克,木香、陈皮、厚朴花、大腹皮各6克,炒谷芽、炒麦芽各18克,炙甘草3克。连服3剂之后,腹胀大大缓解,四肢温热了。再用2剂,诸证悉平。
       事后,该女子对我老师千恩万谢。我老师却笑着用手指头指着我说:“功劳记在他身上!我是按照他的意思开方啊”。一席话,说得我不好意思了。
       我给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在很多人眼里,胃胀,就是吃多了。有不少人问我,文老师,我胃胀痛,但是啥也没吃啊?怎么回事啊?我就奇了怪了——谁说的胃胀一定是因为吃多了呢?
       我跟你讲,我们的胃,主通降。胃因为种种异常,导致通降之性失常,我们就会胃胀。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吃多了,食积,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比如胃阳不足,胃阴不足,都会影响胃的通降之性。因此,它们都会导致胃胀。
       其中,阳虚导致的胃胀,不容忽视。这一点,古代医家都论述过。《扫叶庄医案》里就说:“阳气不流畅,脘中痞满嗳气”。《名医类案》也说:“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满”。
       就上文这个女患者来说,很显然,就属于脾胃之阳受损导致的。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四肢欠温,面色无华,语音低微,形体略瘦,这些很显然,都是脾胃阳虚的写照啊。怎么引起的?除了先天体质等因素外,她用大黄和泥鳅来治病,可能是导火索。大黄那东西性苦寒,你自己吃那个干嘛啊?
       这时候怎么办?中医的思维,就是要温阳、补气、行气、和胃。你不是阳虚吗?于是用制附片和干姜来温阳。阳虚由气虚发展而来,所以还得补气,于是用白术和党参。补进去的东西,不要过于壅滞,所以得行气,用陈皮、木香、厚朴花、大腹皮。这些都做完了,咱们提高一下脾胃的运化之能,以免下次再犯,也有助于对药性的吸收,所以用炒谷芽、炒麦芽、炙甘草。
       你看,这就是全部思路。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
       前文,我说了,很多人问我:“文老师,我怎么就容易胀肚呢?我什么也没吃啊”!仔细一打听,可不是嘛!人家从来都节食,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就算是吃了,也不应时,饥饱不均。再一摸,小手冰凉,小肚子不温乎,腹胀的地方摸上去,软软的。大便可能也不规律。这是咋回事儿啊?脾胃阳虚啊。这时候我就告诉她,干姜、白术、陈皮、炒麦芽,四味药各6克,反复泡水代茶饮,就能缓解。思路,就是我上头写过的这些。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中配伍,我希望您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请记住一句话——胃,主通降。阳气足,胃气通,人才能舒服。

胃溃疡、胃酸多,两味药就化解

现在,我给你说一个小办法。这个办法,我觉得它就值得“留给人间”。这就是用于改善胃溃疡患者胃酸过多现象的小配伍——海螵蛸,配上鸡蛋壳。
       准备中药海螵蛸,以及鸡蛋壳(炒黄)。两者按照3:2的比例来打粉,搅拌均匀。我一般就主张海螵蛸15克,鸡蛋壳10克来做。用的时候,口服,一次5克,一日2次。
       这个办法,是我随老师在农村工作的时候,听一个赤脚医生给我讲的。我还记得,他特别风趣地跟我说:“听说你们城里人,胃溃疡的特别多。我告诉你个办法,你可别告诉别人啊,你就把海螵蛸3份,配上炒黄的鸡蛋壳2份,打成细粉一吞,肯定好,酸水少了不说,胃疼还能消呢。你可别告诉别人啊……”。
       对不起了,老哥哥!面对我的读者,我必须把这个东西讲出来。因为大家信任我。
       我用这办法,曾经帮助过一个邻居。他住我们家前楼。他跟我说,他33岁那年查出有胃溃疡,还有一点出血,但一直不是很严重。后来有一次,他们单位搞春节联欢,他多喝几杯,结果回到家就开始胃疼、嗳气、泛酸、恶心。他急忙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这个方法。半个月之后,胃疼和泛酸都得到了很好控制。
       其实,这个办法的道理非常浅显。
       其中的海螵蛸,源于《神农本草经》,是无针乌贼或者金乌贼的内壳。这玩意儿性味咸、涩,微温,入肝经和肾经,善于燥湿制酸、温胃止痛,敛疮生肌。在治疗胃溃疡的许多方剂里头,如果你仔细看,一般都会发现海螵蛸。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海螵蛸所含的碳酸钙可以中和胃酸,缓解呕酸以及烧心的症状,还可以促进溃疡面炎症的吸收,减少出血,缓解疼痛。
       鸡蛋壳,中医管它叫做鸡子壳,它含有碳酸钙,中医用它来制酸、止痛、补钙。作为内服药的时候,一般都是炒黄研为细末。鸡蛋壳研成细末以后,每次取3克,饭前以温开水送服,可以治疗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这是老早年就有的办法,很著名。
       所以说,两味药配合起来,是比较科学的。
       但是呢,由于两味药性味都偏收涩,故而若服用过久、过多,可能引发便秘。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也许,看到这里,会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文君然,你说的都是什么跟什么啊?区区海螵蛸和鸡蛋壳,如果真能治好大病,那还要大夫做啥?还要那么多中药做啥?

       对此,我想说,这个办法,的确只能起到缓解作用。你想用它来根治,挺难。但是,恰是这种简单易行,容易理解的小办法,才有了些许人间烟火之气。而只有蘸满人间烟火气的东西,才容易流传给后人啊。你说是不是?说句到家话,正是这些老百姓真正理解的东西,才构成了中医的灵魂——简、便、廉。中医,本来就是普通大众的医学。

四百年老方子,把元气举起来

有人揶揄我说:“文老师,你总说中医好,那你们中医有什么价值”?
       是啊,中医有什么价值?
       我思来想去,觉得须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就是,只用西医的思维来衡量中医,你永远都搞不懂中医的价值。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曾有一个患者,年49岁。什么毛病呢?一开始是胃胀。医院确诊,为慢性胃炎。治疗一年之后,发现效果很一般,病情得不到缓解。
       这时候再去检查,发现增添了一个毛病,这就是胃下垂!胃下垂六厘米。
       患者当时的感受就是,腹部在劳累之后有胀痛下坠之感,食后感觉更明显,躺下来好一些,吸气的时候好一些,伴随便溏、头晕脑胀、小便清长。
       他没办法,准备投中医。
       中医刻诊,见患者脉细弱,舌淡苔白,说话声音低微细弱。
       就诊的时候,这个患者小心翼翼地问中医,我的这个病,中医能不能治好?我来的时候,人家西医可说了,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很难治好。
       中医师笑笑说:“别信那个邪”。于是,他写了一个配伍。方见——
       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白术、炙甘草、炒枳壳各10克,升麻、柴胡各8克,陈皮6克,大枣10枚。水煎服。
       结果如何?药用10剂,腹痛大大减轻。接下来,患者连用48剂,诸证悉平。钡餐复查,胃下垂已经痊愈了。
       当时,患者从前的主治医师特别奇怪,说这个胃下垂是怎么好的。患者把方子拿出来给医师看。医师连连摇头,表示不理解。
       不理解,没关系。我来给大家讲讲。
       大家记住了,这个胃下垂的毛病,在很多胃病日久、证属虚证的患者身上多见。因为胃病日久,中气受伤,势必有下陷之虞。中气不足,不能固摄脏腑,故而胃下垂。这样的人,往往有一派中气不足的症候,主要表现就是乏力、便溏、头昏、气短、苔白、脉弱等等。吃饭以后,脾胃之气更伤,故而感受加剧。平卧之时,中气下陷之机得到缓解,故而好受一些。吸气的时候,中气得以滋补,故而也会觉得舒服一些。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把气给举起来。
       怎么举?
       上面医案里的配伍,不瞒您说,乃是四百年前刊行的《景岳全书》里头的举元煎。
       举元煎,多么霍亮的名字——把元气举起来。它的基本组成,就是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炒升麻、炒白术。它原来治疗的就是脾虚下陷之症。医案里头,就是在其中加入柴胡、陈皮、枳壳、大枣。总体来看,就是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大枣用于健脾益气。升麻、柴胡提升中气。陈皮行气,补而不滞。总之,它就是补中气的,逆转中气不足、下陷的趋势,硬生生将其“举”起来。中气足,后天之本得到固护,则一身元气也就有了根本。
       所以,这样的配伍,可以应对胃下垂这种病。
       现在,回到开头的话题里去——
       中医到底有什么价值?
       中医的价值,有现代医学的视角,往往看不清楚。你看上面这些药材,有一个算一个,从药理学角度分析,没有一个可以直接治疗胃下垂的。他们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然后发生了什么效用,把下垂的胃“举”上去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只能用中医对疾病的理解来进行思维,用中医对药性的感知来进行分析。除了这样的思路外,用别的理论去认知,是很难走得通的。

       所以,我想说,中医有什么价值,不懂中医的人很难评价。只有我们在尊重中医理论,尊重中药药性的基础上去认识,才会体会古老的中医学,到底有什么意义。

“顶天立地”小方子治脾虚、胃下垂,把中气提起来

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有一回,我和一个当地的赤脚医生闲聊。
       这个人,原本的身份就是个农民。只不过,他比较钻研好学,而且有悟性,所以对有些内科病,也能说出个道理来。
       我记得,他当时问我:“文老师,你读过书,我问问你,你说这个人,站起来,凭啥顶天立地啊”?
       他这一问,给我问住了。
       他见我没说话,就进一步解释。他说,你看,这个人生下来以后,都是站立行走的。那人的心、肝、脾、肺、肾,为啥不往下掉啊?为啥都在身体的原处“挂着”啊?
       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就就有数了。这个在中医理论当中,被归纳为“气的固摄作用”。
       我刚想给他解释,谁知道,他自己在一边喃喃自语,自顾自地说了:“其实都是有中气在顶啊。中气往上这么一顶,就托住了人的五脏六腑”。
       最后,他总结似地说:“都说顶天立地,顶天立地,其实就是中气在顶。人没了中气,心肝脾肺肾,都得往下掉”。
       然后,他转过头问我:“文老师,你看我分析得对不对”?
       我点点头说,是这么个理儿。
       得到我的肯定,他更来精神了。说道:“文老师,我自己有个方给你说说吧。它就是我给人提中气的,总拉稀的、胃下垂的、肛脱的、子宫脱垂的,用它都有效”。
       什么方呢?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
       党参5克,黄芪5克,白术3克,怀山药3克,升麻3克,花茶5克。所有这些,放在水杯里头,用热水冲泡代茶饮。
       我听了,连连点头。我知道,他说这个完全是合法度的。他对于中气的理解,虽然粗糙,但是也很形象。
       事实上确实如此:人活着,站在天地之间,一身脏腑之所以能“挂”在原处,不掉下来,之所以大便、小便可以排泄自如,都要依靠气的固摄作用啊。这里头,中气的作用最明显。中气,即脾胃之气,乃人体的后天之本。人有了脾胃之气,就好比在身下有了一个石阶,可以把我们牢牢托在上头。中医内科论治当中,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毛病,其实都要考虑中气不足、下陷的问题。这类人往往还容易便溏、拉稀,有消化到疾病。
       这个时候,就得补益脾胃之气,增强我们的“中气”。中气一强,地基稳固,我们的身体脏器才不至于下垂,二便才会自如排泄,身体才会兜得住啊。
       从这个角度说,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升麻的配伍是完全合理的。其中,党参、黄芪、白术都是健脾益气的,补益中气。升麻呢,能往上提气。一补一提,咱们的中气不就稳固了吗?
       所以说啊,这个代茶饮的小配伍,对中气不足、脾虚便溏、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疾病患者,是合适的。当然,这个配伍,阴虚火旺的人不能用,有食积、气滞、湿热的人不能用。
       道理,一说就透。

       我只是想强调这么一件事儿——对中医的很多道理,大家不必觉得玄妙。其实它是那么的质朴、形象、简单。甚至可以简单到文化有限的民间土郎中,都能悟透。这充分说明,中医学,是真正老百姓的医学,是根治民间和人心的医学。你说是不是?

嗳气食疗良方

嗳气,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呃逆,多因进食吞咽仓促、受凉或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膈肌暂时性痉挛而产生。

嗳气与呃逆是不同的:嗳气声音为“嗝--嗝--”作响,沉闷而悠长,间隔时间也较长,是气从胃中上逆;而呃逆声音为“呃、呃、呃……”作响,尖锐而急促,气从喉间发出,同时伴有躯干震动和耸肩。

嗳气有三种情况:或嗳气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闷,不思饮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腻;或嗳气频繁,嗳声响亮,胸闷不舒,胁肋隐痛,舌苔薄白;或嗳气断续,嗳声低弱,恶心吐清水,不思饮食,面色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

生豇豆15克,细嚼咽下;或捣烂泡水服。

“活胃方”治老胃并胃刺痛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老胃病。
       我以前写了不少关于脾胃疾病调理的文章。有些人跟我说,文老师,你的医案、医方所针对的,往往是虚寒证。有没有其他症候的应对之策来分享呢?
       有的。现在,我想请您记住下面这张配伍——
       丹参、黄芪、白芍各25克,泽兰、当归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阿胶(烊化)5克。
       这配伍用多久?因人而异。有验案记载,此方坚持服用了半年,获得明显疗效。
       这个配伍能干啥用呢?我提炼两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活胃”,意思是,让咱们的胃,活下来。
       什么是让胃活下来?我还是给你讲个医案吧。
       这个医案的主人公,是辽宁大连的老一辈中医临床家何师。何师1920年生人,卒于1996年,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他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考取了汉医证书,是老一辈的中医临床家。
       我的老师,早年间和何师及其弟子有交,故而对何师的一些经验,有所耳闻。
       当时啊,有这么一个男性患者,年40岁,胃痛很严重。给人的感觉,就是胃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一按就疼,甚至不敢吃东西,一吃就疼。看面色,无华暗淡,形体消瘦。
       他这个胃病,已经好久了。这一次忍不住来看病,还是因为最近的大便呈现黑色。这让患者有些害怕。
       何师仔细查看,发现患者舌黯有瘀斑,脉象沉涩。再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患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
       面对这个情况,何师眉头紧皱。因为什么呢?这个情况,已经离恶变,发展成胃癌,不远了。
       何师当即写了一个配伍,即前文所述验方的加减,方见——
       丹参、黄芪、白芍各25克,泽兰、当归、蒲黄、制半夏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阿胶(烊化)5克。
       就这样,按照这个配伍,稍作加减,患者整整用了半年。再做检查,重度的胃炎,转变为浅表性胃炎。接着又调理一段时间,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看到这样的结果,患者十分欣慰。他觉得,自己已经快要“死去”的胃,如今又“活过来”了。

增液复津方治疗胃阴大伤

【组成】 生地黄10g,玄参10,麦冬10g,砂仁3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养阴增液。用于温病或杂病中因胃阴大伤而见舌光少津,口干燥而渴者。

【加减】 胃阴耗伤较甚而舌光红无苔,口渴欲饮者,酌加沙参、玉竹、石斛等;若胃阴不足而为思进食者,可加炒扁豆10g、淮山药10g。

【按】 本方系从《温病条辨》增液汤加砂仁而来。在大剂养阴方中加入少量健胃理气的砂仁,目的在于疏通气机,增强脾运,以助津液的运化转输。本类阴伤病证往往在一味投用养阴之品后,难以见效,故在其中配合砂仁,每可获效。本方为增液汤加入调理气机的砂仁,乃取“无阳则阴无以化”之意,对于胃阴大伤而投用滋阴后,舌上津仍不回者较为适用,但砂仁用量宜轻,以防过于辛温香燥而伤阴。临床曾用本方治疗过数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孟澍江》](刘大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