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雪纷飞飘诗情

 乐水无涯 2020-11-01

大雪纷飞飘诗情

——古代诗词中的雪

2018年1月10日

大自然留给人们的景象是多彩多姿的。在寒冷的冬天,“雪”是大自然独有的精灵。它轻盈、洁白、美丽、素雅;它迎着凛冽的寒风悄悄到来,又在融融的阳光下无声无息地消失。它总是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所以,“雪”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赞咏的对象。诗人往往移情于雪,或借雪抒情,或以雪喻人,或托雪言志,或状雪明理,变幻无穷,让人浮想联翩。雪的自然之美与诗歌的形象之美融为一体,摇曳多姿,撩人哲思,给读者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愉悦。让我们走进古代诗词的殿堂,采撷下咏雪的佳句名篇,来一场品诗赏雪的精神之旅吧。

一、《诗经》里的雪

产生于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当时采集于民间的各类诗歌305篇。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歌颂,自然离不开雪,而且洁白素莹的雪花常常映衬人们的悲凉凄惨的心情。

《诗经》中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位被遣戍边塞的兵士在“杨柳依依”的春天离开家乡出征,而当返回的时候已经是大雪飞舞的寒冬。“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回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暴虐,劳动人民不堪忍受,即使大雪纷飞、寒风刺骨,还是相约逃亡。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宋代朱熹《诗集传》评此诗:“气象愁惨”。后形成“北风雨雪”成语。

《诗经·小雅·角弓》云:“雨雪瀌瀌,见晛曰消。”“雨雪浮浮,见晛曰流。”太阳光耀万里的时候,他的热力让冰雪化水而横流,水气腾腾而蒸浮;雪花落下飘悠悠,一见阳光化水流。诗句以雪花见日而消融,反喻小人之骄横而无所节制和不可理喻。

此后,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大雪便常常走入文人的诗词文章中,为我们的文化经典润色增辉不少。

二、雪的典故

正因为雪如此多姿多情,它也常常走入古代文人故事中,凝练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成为诗词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跟雪有关的文学典故有:

谢女咏雪。南朝宋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关于“咏雪”的典故:“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而兄女(谢道韫)的比喻则是神似,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后以“盐絮”泛指美好的诗句。宋代李清照《青玉案》词曰:“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后人也以“谢女”喻才女,以“谢家兴”喻咏雪之兴。唐代钱起《省中对雪寄元判官拾遗昆季》诗云:“今朝谢家兴,几处郢歌传。”

囊萤映雪。比喻贫士晚上勤学苦读的典故。“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此两典常常合用,其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唐权德舆《旅馆雪晴》诗:“丈夫富贵自有期,映雪读书徒白首。”

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程门立雪”后演变成为一个成语,原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焦先雪寝。焦先,汉末隐士。河东人。孑然无亲,见汉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庐。晋皇甫谧《高士传·焦先》:“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湄……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后百余岁卒。”后因以指隐居的生活。元戴良《次韵春雪禁体》:“卧庐正慕焦寝安,扫径却嗟袁路断。”

袁安困雪。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后因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宋梅尧臣《次韵和王景彝十四日冒雪晚归》:“闭门我作袁安睡,呵笔君为谢客谣。”

苏武啮雪。《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苏武被匈奴俘虏后,至死不从,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后遂以“啮雪”指嚼雪以止渴充饥。常比喻生活极端艰苦而坚贞不屈。元丁鹤年《自咏》之十:“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

六月飞雪,亦作六月飞霜。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二引《淮南子》:“战国时,邹衍尽忠于燕惠王,而被人陷害入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正炎夏,却忽然降霜。”“六月飞霜”由此而来。后人用其指冤狱,或用来比喻冤情感动天地。元杂剧中窦娥的冤屈使“六月飞雪”,当与其有同等含义。

三、唐代以前的雪景诗

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涉江》篇里,围绕着被流放的窘境发出了许多哀叹:“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是一个多么高大坚强的形象,他准备为自己的理想奋头到底,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汉末蔡文姬有一首“感伤乱离,追怀悲愤”《悲愤诗》的名篇传世:“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只有被掳匈奴12年又改嫁生子的女诗人才能写出这催人泪下的《悲愤诗》来。既恨乱世被掳又怨母子别离的复杂心绪,让人感到这“雪”冷入骨髓。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写过一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的诗,其中有描写雪景的诗句:“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此诗借赠堂弟陶敬远以自抒情怀,写出了自己在衡门之下饥寒交迫的苦况。

 南北朝时的江淹写了不少咏雪句子,如:“南中气候暖,朱华凌白雪”;“停舻望极浦,弭棹阻风雪”;“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诗词评论家皆云江淹后半生因高官厚禄,才思渐退,谓之“江郎才尽”。

南北朝庾信在他的《昭君辞应召》里有“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的诗句。“冰河”、“雪路”、“胡风”、“夜月”,再加上凄凉哀怨的“胡笳声”,营造了一种苍茫激楚的北国气氛,在我们面前立时展现出一幅 “昭君出塞图”来。

四、唐代边塞雪诗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涌现出了许多诗歌名家和诗歌流派。边塞诗就是其中的一个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很强的一个流派,它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多有雪景,格调以昂扬奋发为主。有些著名诗人虽不是边塞诗派,但也写下过许多与雪相关的边塞名诗。

边塞诗人代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为著名:“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写于作者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雪景为背景,通过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同样著名:“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岑参还有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本诗直写战争场景,渲染了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诗作与天宝六年(747年),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劝勉当时不得志的朋友董庭兰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在未来人生道路上一定会遇到知己。诗句催人奋进,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王维的《观猎》很有特色:“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题又作《猎骑》,是王维前期描写将军射猎情景的诗作。从打猎的高潮写起,展开一连串飞动的场面,末两句以平缓反衬,使刚才的纵横驰骋之状仿佛仍然历历在目。风格轻爽劲健,结句耐人回味。

唐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此诗是作者同名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唐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刚刚下过雪,沙漠里寒风刺骨。在这种气候里行军,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下面的3首诗虽不是边塞诗,但在描写雪景的唐诗中也是非常著名的:

唐代诗人李白的《北风行》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咏雪佳作,其中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佳句:“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也提及雪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与复杂变化。既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白居易的《风雪中作》也是一首以雪景为背景的名作:“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五、古代咏雪诗

晶莹剔透的白雪能够直接引起诗人的灵感,古代直接以“咏雪”为主题的诗作有很多。

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的《咏雪》是一首五言律诗:“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这首诗以咏雪为题,实际上是观雪感怀,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唐代张打油因写了一首《雪诗》而出名:“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清翟灏《通俗编·文学·打油诗》)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

唐代李咸用《大雪歌》:“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谢客凭轩吟未住,望中顿失纵横路。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归太素,不知归得人心否?”运用古风体对大雪进行了歌颂。

唐代韩愈的《春雪》,别有一番景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

北宋傅察的《咏雪》:“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写出了雪后诗人的喜悦高兴之情。

元代张鸣善有一则《咏雪》小令:“漫天坠,扑地飞,由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借漫天飘坠的白雪,控诉了统治阶级对黎民百姓的剥削。

清代诗人郑板桥所写的《咏雪》诗很有特色:“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全诗运用数字堆砌而成,描写极为清楚简单,通俗易懂,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描写的意境也非常清新。

六、梅雪相映诗

寒冬来临,与雪花相伴的自然是梅花。梅雪是一家,梅花盛开的时候自然离不开雪花的映衬,梅雪同放才使寂寞的冬天更富有生机。

唐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描写了深冬梅花独自开放的情景。

唐李九龄《寒梅词》:“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借赞赏梅花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宋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本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惯咏之物,但如果离了雪的烘托,则没了生机,没了神韵。梅因雪灵,雪因梅俏,他们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共同迎接绚丽的春天。

卢梅坡还有一著名的《雪梅》诗:“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与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全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明代高启《梅花诗》其一也很有名,以覆盖着白雪的山头峰尖喻指“美人”的到来,不仅给人圣洁美丽的感觉,而且以动衬静,形象生动:“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七、古代雪景诗

古代诗词中更多的还是以雪为背景,反映诗人不同心情和不同感受。

第一类是直写雪景的诗作。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写诗人在风雪之夜寻找人家投宿的一次经历,仿佛远行的游子终于回到家中。

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凝重沉静的信息,其静亦蕴含着万千的智与悲。

唐白居易《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写出了在寒冬中客宿他乡的寂寞之情。

清代戏曲家、诗人洪升《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此诗描写雪景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第二类是以雪为背景,反映作者不同心情的诗作。

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为南朝乐府民歌,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此诗是一首借雪景来直抒胸臆的爱情诗。

南北朝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这是作者同名组诗第三首。通首用比体,即以北国皎洁的冬雪自喻,结构简括而谨严,十分凝炼。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有“雪花大如手”的名句:“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全诗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通过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内心的乡愁。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唐王维《喜祖三至留宿》:“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写作者雪天拜访友人的喜悦心情。

唐元稹《南秦雪》:“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这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径骆口驿之路所作。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路途艰险、前程未卜之心情。

唐薛涛《送卢员外》:“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这是一首雪夜送别诗。

唐高骈的《对雪》,借雪咏怀:“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诗人希望白雪能消除人世间一切罪恶,使艰难险阻都变成光洁的坦途。

晚唐诗人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精细地描绘了闺中女子从懒起梳妆到妆成这一生活的细节。

第三类是以雪为由的说理诗。

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人生”句: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宋人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本篇旨趣,可从小序中见得:“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意在提醒人们及早探春,无遗后时之悔。

八、现代雪诗

说到现代咏雪诗,不能不提及陈毅的《青松》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一诗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诗人以青松为比喻,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了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全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

现代诗写雪景或以雪咏怀成就最高的当属毛泽东。毛泽东与雪有关的诗词主要有两首。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该词写于1961年12月。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全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

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新的历史使命,感慨万千,然后写下了这首词。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这首词可以说是写雪诗词之最后总结,堪称千古绝唱。

晶莹剔透的白雪与日月星斗、风雨云雾一样,是古往今来吟咏不尽的素材,中国文人墨客写出的数不尽的寓意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佳篇,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灿烂的文化,成为滋润我们成长的精神营养。

作者:郑建业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文家教育中心学校  

电话:13562635068  

微信号:shmlsj59010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