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城市】缅甸-仰光 图文:七月娃娃 【引子】一百多年前,智利诗人Paplo Neruda描述仰光这座城:“一座热血、梦想和黄金之城”。一百多年后,当我踏上这座城,呈现在眼前的是:真实、生活、贫困与富有交织、历史和现实纠缠。我喜欢仰光给我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也爱它随时随地的人间烟火。 图1 抵达仰光,住在机场附近的酒店,酒店对岸是一个小型的夜市,到了夜晚,昏暗的街道两边,开始了各种营生。图为正在街边吃晚饭的一家人。 图2 夜市,街边的杂货铺,一名僧人正在咨询一名小女孩稻米的价格。 图3 卖菜的大姐亮起了灯火。 图4 曾被英国殖民多年的缅甸,留下了很多外来民族的后代,这位穿着“裙子”的杂货店老板,有着欧洲民族的面孔。 图5 仰光的美发店,一位穿着“裙子”的理发师在给一名年轻人做头发。 图6 缅甸虽然是佛教国家,但也有很多穆斯林的老百姓生活在这里,过着安逸的生活。 图7 仰光街边,卖槟榔的妇女,这个国度极少人吸烟,但几乎全民咀嚼槟榔,尤以男性居多。 图8 街边的小食摊,正在油炸的各种美食,缅甸天气非常湿热,但人们似乎不太讲究养生。 图9 圣玛丽大教堂,这是缅甸最大的天主教堂,矗立在金塔林立的仰光街头,格外显眼。 图10 抬头望蓝天,一群乌鸦停留在交错的电线上。 图11 人民公园周边,是仰光市政府所在地,保留着多处英国殖民时期的房子。 图12 傍晚的人民公园,带着孙子出来散步的老人。这里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殖民时代城市风光。 图13 街边,皮卡车旁卖鸡蛋的妇女。 图14 清晨,骑车去上班的年轻人经过铁路。 图15 铁路旁边是一个小型的菜市场,年轻人买菜归来。 图16 老奶奶的早餐。 图17 车站,一家人正准备出行。 图18 仰光市内的小火车,日本旧式的车厢,挂在车厢外的仰光市民。 图19 老百姓的通勤交通方式,是坐着小火车慢悠悠地抵达目的地。 图20 车厢内,一位涂着当地“防晒霜”的乘客。 图21 火车上最常见的是挑着货物正随时上下车的老百姓。 图22 坐在站台的一角,我的皮肤在当地,已经算是白皙。 图23 早晨,靠近车站的村落里,在井边洗衣服的男人。 图24 站台,等候火车的母子。 图25 骑车的人正在横过铁路。 图26 铁路深处,一个男子和一条狗。 图27 正在车站等候列车的尼姑 图28 仰光唐人街,夜色迷离,老大姐说,她和她的父辈,都没有再回过中国。 图29 唐人街福建庆福宫门口,两个印度籍的妇女坐在门口聊天。 图30 清晨的铁路 图31 佛塔前,卖小吃的妇女 图32 靠近车站的一个村落里,人们在展示自己的头上功夫。 图33 车站旁,害羞的男孩。 图34 清晨,僧人们列成队伍,等待信徒们的布施。 图35 仰光的太阳炽热,蒲扇成了僧人们出门的标配。 图36 路上,常常遇见和谐的一幕。 图37 院子里,看报的僧人 图38 城中村一幕,这是仰光的另一面。 图39 大金塔,佛像前祈祷的尼姑。圣山上的这座佛塔,据说已经存在了2600多年。 图40 两名僧人在大金塔内走过。这里也是仰光炎热夏日的傍晚,最适合纳凉的地方。 图41 小火车以缓慢的节奏环绕着整座城市,一趟下来,需要将近三个小时。 图42 到站的火车,上车的乘客。 图43 铁路旁,僧人们并不拒绝拍照,而且友善。 图44 车站旁的早餐档 图45 火车上的孩子 图46 等车的妇人 图47 骑车去上班的年轻人 图48 车站,可爱的孩子 图49 路上,还未成年的僧人 图50 归家的狗,狗是缅甸人民的好朋友。 【结语】缅甸之行,走了仰光、曼德勒、蒲甘三个地方,最后却在仰光逗留了最长时间,天气炎热,守在火车站的站台,来回地坐小火车,追随者布施的僧人走了很长一段路,每天都湿漉漉地回到酒店,仰光有很多热门的景点,但打动我的,还是来来往往的人,他们书写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也是这座城市当下最美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