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地图的发展(上)

 公司总裁 2020-11-01

中国地图文化馆由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投资兴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地图和地图文化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场馆。

中国地图文化馆把“普及地图知识,传播地图文化,宣传国家版图,展示地图成就”作为建馆的宗旨。

整个展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出近1500件展品,主要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别是“地图之用”“地图之史”“地图之学”“地图之工”“地图之光”,介绍了地图的作用、起源、发展和技艺,汇聚了各个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地图精品和复制品。

一起跟着“掌上文化馆”栏目去逛一逛“神秘的”中国地图文化馆吧!

(为何神秘,因为目前只接待团体预约,暂不对个人开放噢)

中国传统地图的发展 (上)

裴秀的“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他采用的“计里画方”方法,影响了我国西晋至明末1400年间绘制地图的格局。中国传统地图的绘制理论和方法在得到继承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贾耽、沈括、朱思本、罗洪先等地图学家,地图的品种、数量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1.裴秀及其“制图六体”


裴秀(公元224—271年),晋代地图学家,主持编制了《禹贡地域图》18篇和《地形方丈图》。他在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地图绘制理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率即比例尺,准望即方位,道里即距离,高下即相对高度,方邪即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即实地起伏距离同平面上相应距离的核算。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文化馆)

更多精彩,请戳下方链接

左图右史 谁主沉浮 | 我让地图在大晋大放异彩


2.敦煌星图


敦煌星图是敦煌经卷中发现的一幅古星图(唐代,公元705—710年),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古代星图之一。该图共绘出1350多颗星,在中国古代地图史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星图从12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所在的位置把赤道带附近的天区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投影到一张长方形的平面图上。每月星图下方的文字,说明了太阳在二十八宿的宿次,黄昏和傍晚出现在正南方的星宿;每月星图之间的文字说明了十二次起点和终点的度数。北极附近的紫微垣以北天极为中心投影到一张圆形的平面图上。简单地说,就是把北天极附近的星画在圆图上,把赤道上空的星画在横图上。这种画法是现代星图的鼻祖。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文化馆)

(图片来自于网络)


3.九域守令图


《九域守令图》是中国现存最早以县为基层单位的全国行政区域图(宋代,公元1080—1086年),为中国现知立石最早的石刻地图。该图于1964年被发现,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

该图山脉用写景法表示,河流用单曲线勾绘。河名加框标注在河的上源。除河套以上的一段黄河河道画得不够准确外,其他江河的平面图形,以及府、州、县的相对位置,大体正确。使用文字图例表示行政区名级别的高低。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文化馆)

更多精彩,请戳下方链接

左图右史 谁主沉浮 | 我让地图保大宋国强民富


4.平江图


《平江图》按一定方位和比例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的概况(宋代,公元122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碑刻城市平面图。

该图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地图内容丰富,所绘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达640余处,标注名称的有610余处。这幅地图是由当时的知府主持绘制的,标注了与官府地方治理有关的军政机构、寺庙庵斋、桥梁和坊等地名570多个。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文化馆)


5.静江府城图


《静江府城图》是由胡颖主持绘制,中国现知古代最大的城市平面图(宋代,1272年),又称桂州城(今桂林市)图。刻于广西桂林鹦鹉山南麓石崖上。地图高3米多,宽将近3米,地图共有110多个地名。其中,军事机构设施就有60多个。

该图突出了城北军事防区和城南官署、居民区,是一幅带有鲜明军事性质的地图。究其原因,当时蒙古兵已经入侵南宋,正在攻打南宁,镇守桂林的南宋官员兴工动土,修筑静江府城池,其目的是应该是为了防御蒙古军队的南侵。

(图片来自于网络)

更多精彩,请戳下方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