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院教育的交流与互鉴: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在北京壹美美术馆举办

 顺其自然h 2020-11-02

预告片

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 预告片

10月30日,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壹美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共同承办的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在壹美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根据两所院校历年来的雕塑教学及创作成果而举办,意图通过45位专业教师和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统与特色。

展览主题“南来·北往”包含了几对概念:“南”与“北”、“来”与“往”、“学院”与“当代”、“具象”与“抽象”,重点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学院雕塑教学、雕塑的空间与时间、雕塑与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体语言等问题。这是南北雕塑艺术风格文化的一次碰撞与交流,更是文化艺术的一场盛会。

展览开幕式由壹美美术馆执行馆长路贝主持,此次展览学术顾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展览学术主持、批评家孙振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鹤,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参展艺术家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宏践,参展艺术家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魏小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錩分别致开幕词。路贝向支持本次展览的广州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各级政府、主协办单位、园区企业、媒体、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最后,主办单位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世剑进行总结发言,并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现场

壹美美术馆执行馆长路贝致辞

展览学术顾问、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致辞

曾成钢在致辞中表示,从学生到老师,怎么学怎么教是最本质的问题,美术院校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基本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中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科技对雕塑创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甚至有人质疑数码技术会不会代替传统的雕塑技术?在我看来,任何科技都是艺术创作的工具,都代替不了人的思维,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本能、情感和智慧。而改变了时代的数码科技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口,提高了我们的效率解放了我们的劳动,作为艺术家,我们要拥抱新事物拥抱未来,欢迎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与世界接轨,才具有无限魅力。

展览学术主持、批评家孙振华致辞

孙振华看来,今天的核心词就是“交流”,南来北往的交流,东南西北、中外之间的交流,线上线下、不同学科的渗透融合……“交流”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篇很大的文章。生命起源于交流,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来源于各种物质的运动、碰撞、交流,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能量转化和交流的过程,而今天的交流,对2020年的雕塑界来说还是首次。此次“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从参展作品来看,基本可以明晰广州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教师创作的基本面貌,代表两个院系的历史脉络传承。将两个院系放在一起“交流”,并不是对比它们创作风格之间的差异,而是它们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学院定位,如何在这样的交流对比中,更加完善、强化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和学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鹤致辞

李鹤认为广州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学府,在艺术教学中都各有特色并各成体系,能够借此次展览之机,同时展开两校之间在教学方面的交流我认为其意义十分深远。两所美院一南一北,在学院风格上均依托传统、立足当代、关注未来,又坚持各自学院的自身特色,为中国的雕塑教育事业添姿添彩。希望两所美院加强学术交流与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雕塑教学的发展,也希望此次展览的南来北往能够助力两所学院乃至全国雕塑艺术的常来常往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陈克致辞

陈克致辞中谈清华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巨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样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重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更是从建系伊始就携带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强大基因,在中国雕塑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东方与西方等维度的共同交织与碰撞中,清华雕塑向我们呈现出了充满张力与可能性的多彩面貌。广州美院雕塑系在60多年的历史中,孕育了独具岭南特色的深厚传统,同时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在以潘鹤、梁明诚、黎明为代表的雕塑前辈的开拓与引领之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之中,广美雕塑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今天,我们将这条“路”带到了大家面前,并期待着它与观者的相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致辞

董书兵看来,这次展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阐述对雕塑的认识,这对学生来讲是一堂非常好的课程。我希望南来·北往这个展览是一个与其学校进行交流的开端,我相信壹美美术馆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其美术学院的展示平台。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宏践致辞

陈宏践介绍在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之间,通过雕塑作品集体呈现,进行教学和创作的学术交流,是一种自然、真诚、纯粹的方式。这次展览就像广美和清华雕塑教师之间的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雕塑教育事业而凝聚,期待在南来北往中不断相互学习紧密合作共同成长!

艺术家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魏小明致辞

魏小明认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南来北往”的体现。我来自广东,在清华教学,又曾到广州美术学院做顾问,这些经历让我的很多雕塑作品中体现着一种思想交流。衷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此次展览,看到一个教师和艺术家的创作生涯。

“泥人张”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錩致辞

张錩表示:“南”与“北”、“来”与“往”、“学院”与“当代”、“具象”与“抽象”这几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学术平台上,举办此次展览意义非常。参展作品丰富多元,既反映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实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袁世剑讲话

袁世剑表示,由实创股份主办的“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呈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这两所国内顶尖艺术院校艺术家的雕塑作品,科技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并成为雕塑制作的重要工具。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这个以“硬核科技”为产业主导的发达地区,利用美术馆这个文化空间,为艺术家提供更多展示作品的平台,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供助力,为中国的科技和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前,在孙振华的主持下,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以“中国当代学院雕塑的教学、创作与交流”为主题,就“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与国际交流”和“教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下的雕塑创作”两个议题进行发言,探讨学院雕塑教育、创作与交流的最新动态。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百余名学生亦来到现场,与两个不同院校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展览现场

    | 黄家馨

    | 千   惠
 校   对 | 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