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头衔漫谈

 土木君哥 2020-11-02
 人在职场,以各种职业的面目示人。

恩格斯在19世纪末,就曾感慨社会分工过细,时至今日,社会分工就更细了。于是乎才有五花八门的职业,也才有这篇文章。

国人的传统是含蓄,所以不能直呼其名。以姓+职业称呼居多。

  • 工程师

典型的有张工,李工,王工,赵工,这是工程师群体。

工程师是个很大的群体,也有点特殊。工程师,知道理论,算是半个知识分子;知道实践,算是半个匠师。真可谓是出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谁家有工程师,赶快偷着乐吧。

工程师就是搞工程的人,也搞不懂是“工程的老师”,还是“搞工程的师傅”。简直有钱钟书对于“老科学家”的困惑一般。希望将来语法发达,能搞清楚吧。

最早的工程方面的著作是《考工记》,但也没有明确工程师的这个职位。

常见的有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土木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等,这些还中规中矩。

电气里面有高压工程师,中压工程师,强电工程师,弱电工程师,污秽工程师。

什么什么?污秽工程师?别急,还有更夸张的。

软件工程师里面有爬虫工程师,这个才更夸张,对不对?

日韩都是称呼某某士,工程师就是工程士,棋手是棋士。瞬间觉得高大起来,技术和棋手也纷纷坐而论道起来。

小编刚参加工作时,公司彼此都互称某某工,感觉挺和谐。

后来去外企,不叫某工了,改叫英文名。有个人叫Alex(艾利克斯),领导告诉他,这个名字有人用了。这人马上改口,那你叫我Owen(欧文)吧。老外晕倒,心想你这名字也太随意了哈。

再后来又去某企业,发现叫法又变了,彼此称呼某总。平级之间,有戏谑的意思;对有点级别的领导,就是尊称了。于是乎大家都改名为“总”。

高层和中高层偶尔有同姓的,或者虽然不同姓而同音,级别低的就得避讳,改叫“名+总”,真是天才的设想啊。

最质朴的工程人员,也学会了时髦。

  • 建筑师

有时候名称共享,比如architect,在程序员里面则是架构师;在建筑设计时就是建筑师。改革开放初期,报刊还曾翻译为设计师。

建筑师这个名称是舶来品,我国传统并没有这个职位。清代“样式雷”一家是宫廷御用建筑师,当时称为“打样”,建筑模型称为“烫样”。

  • 老师

老师则有刘老师,胡老师。

记得上初中,有老师苦口婆心教育我们,不要用课程来叫任课老师,比如生物老师,动物老师,植物老师;得叫李老师,刘老师。其实当年大家完全没有不敬的意思,只是为了分别诸多老师而已,经过老师一提醒,发现还真挺好玩。也许应该叫“教物理的牛老师,教生物的李老师”才完整且无歧义。

当然,对老师的尊重,是必须的。在称呼上,也得严肃,不能马虎。

  • 博和硕

博士还是比较稀缺的,硕士就满大街都是了。

所以博士可以称为某博,张博,马博等等,听起来都很牛。

不过这也有问题。原来有同事名赵博,每次开会大家都以为他是博士,其实博是他的本名。还好这个误会让人高兴。

博士和硕士的翻译,小编觉得有点问题。

博士(doctor)其实研究以深度著称,而非广博,所以博士其实应该称为硕士;

而硕士(master)深度不如博士,广度更大,所以应该叫博士。

要在宋代,苏学士应该比茶博士厉害多了。但是学位里面学士居然最低。哈哈~

  • 棋手

围棋界有点特殊,习惯称呼某老。王院长简称王老,华院长就是华老,聂九段那就是聂老。曾经年轻的马九段也从马晓变成了马老。

年轻一代,也戏谑称某老。比如陀九段曾经蓄胡,实际上很年轻,大家也称之为陀老。

  • 局,所,科

行政则有周所长,吴局长,冯科长之别。为了简称,就成了周所,吴局,冯科。

也有的姓和职务加起来听起来就变了,比如付局长,听起来像副局长,如果对方是正局长,估计要不高兴了。

如果姓郑,就比较好。啥时候都是郑局长(正局长)。不过郑姓副局长,如果当着一把手的面,是不是得叫郑副局长?有点复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