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土乡音(音频)钟秀丽:“别处”的茶阳

 忆茶阳风物 2020-11-02

编者按

        今日推出广东大埔作家钟秀丽的散文,主播用大埔客家话朗读。

         弘扬客家文化,从保护方言开始......

文|钟秀丽   主播| 钟秀丽

归读书社原创

“生活在别处。”最初听到这句话,好像是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后来才知道这是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是他拿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再后来,读了秦旭的《生活在别处》,知道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而现在,这句话是异居在大埔茶阳的我最深的体会。

来茶阳已有十多个年头了,记得刚来的时候,饱受背井离乡的困扰,总觉得我一个外乡人,既不是驻足停留的游客,也不是匆匆借宿的过客,而是以一个异地从教者的身份,要在这里安身落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纳这个千年古镇的。

不知道具体是在什么时候爱上茶阳的。也许是在一个静静的午后,踽踽独行在寂寥空旷的骑楼老街的时候;也许是在埔中校园门口的两棵高大英伟的木棉树开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又或者是驻足在雄风依旧的父子进士牌坊前的时候;亦或是在尾随莘莘学子攀岩金山,遥望群山碧野、小村院落的时候;还是在过着令都市人羡慕不已的慢生活怡然自乐的时候……总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随性。

茶阳的老街,骑楼林立,六、七条街道,一公里多长,粗略计算,足有六七百间骑楼。品味茶阳老街,需要挑一个午后,心无所思地漫步在其中,你会深刻地感受到时光是如何随性雕刻着这里的生活。从中山街到上下桥关,再到大华路、太平路、高坝街,一间依着一间错落有致的商业店铺,褪色的墙上还依稀可见斑驳的大字:农贸百货、兴豐茶庄、为民布店等。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是时光在古镇雕刻下的影子。在这些镶嵌着记忆的房子里,装满了遥远的故事,在岁月的烟云里浸泡着,穿行着,寂然无声。绵绵不断的骑楼,古色古香的老街,不时有一两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走过;不论你走在石板路上,还是在骑楼下,都能感受着一种古镇的原生态。手工理发的剃头店;还销售着煤油灯、风炉、锄头、竹椅、陶罐的杂货店;翻腾着扑鼻而来的香气的肉圆店;前面坐着笑容可掬的老人的配锁店;卖各种蔬菜种子的小摊;偶尔还有撑着阳伞的卖麻豆花的小车,沿着石板路推过来,沿途用客家话叫卖的小贩,是那么热情……一切酷似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城。寒风中,漫步于茶阳古街,小城故事仿佛一幕幕在眼前掠过,昔日的繁华如今已成为片片的凄美记忆……而茶阳的老街就像是一个洗尽铅华的美妇,风韵犹存。驻足此处,也许你会想到阳朔的西街、江南的乌镇,但又会瞬间摇摇头,这里没有如织的游人,没有喧闹,没有纷扰。是啊,不被人打扰的景致是最动人、最真实的。在茶阳的古街上,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安详、随性,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随性不仅雕刻着茶阳的老街,也雕刻着茶阳人。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慢悠悠的痕迹。慢慢地行走,慢慢地散步,慢慢地让自己的面孔、心情和真实的日子都呈现出幸福的样子。茶阳人随意地演绎着幸福的极致——没有压力的慢生活。作为从教者,工作中我们可以心无芥蒂地面对学生们纯真的面孔和同事们会心的微笑,课后,只要你愿意,如茵的球场、翠绿的金山、高大的木棉、雄伟的牌坊,不经意间,你都可以融入其中,成为里面动人的景致。作为一个久居茶阳的异乡人,只要挑一个披满夕阳余晖的黄昏,悄悄地溜进茶阳的大街小巷、小村院落,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匆匆的步履、冷漠的面容,有的是小孩的嬉戏追逐、老人的家长里短;有的是村落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和老屋前舒心憩睡的大黄狗。就连空气,也弥漫着一股清新、悠闲的味道。是啊,有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变得奔波忙碌呢?在茶阳人眼里,自然随性就好。

有人说,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还有旧时月色,还有过去的时光,这个地方便是江南。我要说,倘若要在梅州寻找一处停留着记忆的地方,寻找一种不曾被外面世界打扰的生活,这个地方便是大埔茶阳。“别处”的茶阳,梦想的天堂。

首发《梅州日报》

作者、主播简介

钟秀丽,女,1980年生,梅州大埔人。系大埔县一名英语教师,广东小小说学会会员。热爱文字,钟情文学,喜欢阅读,行走。作品散见于 《天池》、《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河源日报》、《河源晚报》《精短小说》、《岭南小小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