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出自我,从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开始

 新用户75257441 2020-11-02


收听详解版《摆脱不安:告别过度依赖》

《摆脱不安:告别过度依赖

原著 | 加藤谛三

解读 | 师明月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高梦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摆脱不安:告别过度依赖》,这是慈怀为你读的第九百九十本书,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10分钟的简版内容。想要查阅每天一本书的详解版,点击文首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收听,让你更好更完整地把握书中精华。

生活并不总是发生美好的事情,也不都在我们的掌控与预料之中,面对未知的、纷繁的外部世界,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与变动,我们会遇到一些不知道如何应对、困扰自己的事情与感情,从而产生恐惧,感到焦虑、易怒与压抑……

在《摆脱不安:告别过度依赖》这本书中,作者加藤谛三认为,这背后其实都是因为内心不安。

不安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情绪,也是人们需要学会处理和平衡的情绪。

作者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心理导师,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是社会研究科硕士。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解决当代人的心理问题。

在书中,作者分析了心中的不安对人们产生的种种影响,通过大量的案例帮助读者觉察自己因不安导致的言行。通过对这些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渐渐帮助读者摆脱深层的不安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信,与他人的关系也能更加融洽。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摆脱深层的不安感,获得内心的安定与安宁。

父母决定家庭的温度,

家庭决定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养料。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得到父母足够多的爱,孩子更容易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乐观勇敢地生活,性格也更健康明朗。

这里足够的爱并不是泛滥的爱,它是指能支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爱。

如果一个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家庭中长大,孩子更容易缺乏安定感和归属感,有较少的自信与自我认同。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来自西部贫困县的梅丽,以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不到一年,她因为挂课被退学。复读一年后,她又顺利地考进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进入北大后,梅丽在课业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她又选择了逃避,不停地翘课。因为害怕再次被退学沦为笑柄,就向学校申请了休学。

休学的日子里,梅丽90%以上的时间都在宿舍的床上度过。她不分晨昏,沉迷于游戏、网络小说和各类综艺节目,吃饭全靠外卖。

在同学们的眼中,她已经“废”了,而梅丽,把自己的“堕落”归咎于自己家庭的不幸:

她小学时父母就离婚了,每次去父亲家,回来都会被妈妈痛骂“白眼狼”。妈妈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歇斯底里,有一次还当着女儿的面要跳楼自杀。

这些事深深地影响了梅丽的性格,她悲观执拗。

生活中遭遇一点点小挫折,就说自己原生家庭不幸,命不好,做什么事都不会好。哪怕是骑车摔破了皮,她都能牵扯出一通“宿命”论。

能考上了清华北大,这充分证明了梅丽的能力,但她还是喜欢自我贬低,遇事退缩。长此以往,没人能知道她的未来在哪里。

加藤谛三认为,即使不曾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缺失的安全感、爱、自尊等都得到适当满足,也可以形成正确的三观,阳光自信。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克服共生心理,学会独立

家庭的氛围对一个孩子成长影响重大,如果父母本身就有丧失感,他们会一边否定孩子,一边紧紧抓住孩子不放手。孩子因为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而依赖父母。

双方都牺牲掉自主性,因内心的丧失感而紧紧抓住对方不放,想要通过抓住对方来填补自己心中的空白。这样孩子和父母容易形成共生关系。

在这样的家庭中,个人得不到应有的成长。他们长大后依然习惯依赖外界。在亲密关系中更是如此,容易过度依赖另一半,和恋人形成共生关系。

共生的爱情太容易在现实世界受挫,处处充满着心碎。

如何克服在亲密关系中的共生心理?

我们首先要对爱心存渴望,但不害怕独处。

爱和亲密关系并非个人生活的全部意义,而关系的维持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的,不必用亲密关系的有无作为自我评价的终极标准。

努力学会与自我相处,在孤单时也能自在生活。

然后,多询问自己的感受。

单纯地询问自己的感受,容易大脑一片空白,可以在与其他人一起做选择的情况下尝试练习。

比如和朋友一起吃饭,去哪家餐厅、点什么菜时可以想想自己的需求,比如在朋友提出让自己不情愿的要求时,坦诚地说明情况,尝试拒绝。

当然,我们要多为自己做决定,培养掌控感。

从小事上培养掌握自我生活的能力,比如自己选择假期去哪里旅游,自己做攻略;面对一些相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多搜集信息,努力获得自己的判断,将别人的建议作为参考,最后自己来做决定。

有共生心理的人,本质上都还是不足够相信自己,也不足够相信别人。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在独立和依赖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够找到适度的依赖,克服共生。

这要求我们是自信的,并能够信任他人,对暴露脆弱并不恐惧,懂得求助,但最终我们保持自主性,依靠自身决定人生。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解除压抑,做真实的自己

生活中有类人总是牺牲自己的意愿顺从他人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顺从对方的感受是理所应当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会有罪恶感。

他们在顺从对方感受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就会条件反射地压抑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底层情绪也是不安。

今年,年仅30岁的日本当红男星三浦春马在自家公寓自杀。三浦春马辞世后,大家才了解到他那些一直被自己压抑的伤痛和灰暗:关于他的复杂的原生家庭、不断向他索取的家人与常人无法承受的超负荷工作量。

他在“不要麻烦他人、处处都要温暖待人”的日本温柔文化中成长,以压抑自己所有负面情绪作为代价,最终耗尽自己的一切温暖了所有人,却无人能够温暖他。

如何解除压抑,作者认为,对于那些习惯性压抑自我感受、想法和冲动的人,第一要练习不加反应和评判的自我观察。

简而言之,就是去努力地、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每一个时刻中的身心体验——就像你之前努力地压抑自己一样。

你需要在每一个让你觉得不那么喜欢或舒服的情绪、念头或行为冲动产生时,去捕捉它们,觉察在那个瞬间你的所有感受,包括身体的感受,也包括你下意识地想要压抑它们的感受。

第二是尝试着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表达。

这种尝试一定是循序渐进的。比如在一开始,你只要做到在让你觉得最舒服和安心的关系中,偶尔表达出自己的一些“难以启齿”的情感和念头,就已经很好了。

在觉察自身和表达自身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找回你丢失的那种“本真感”。这种本真感是你想要靠近自己、喜欢自己所必需的,也是他人想要靠近你、喜欢你所必需的。

你要知道,我们内心最隐秘的渴望,是真实的那个“我”被完全看见,而不是压制住那个最希望被看见的“我”。

人只要无法接受自己就会一直烦恼、痛苦、自我消耗、厌倦、沉沦、受伤。

只要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好的名声、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将人从烦恼中解救出来。

只有解除压抑,确立自我,才能获得自信,活得更自在潇洒。

点击图片收听更多好书解读

以上是本书的精华。

杨绛先生在《100岁感言中》写到: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当人们内在感到安定,获得内心的勇气与力量,我们就能不畏惧生活的动荡,就能去接受真实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他人的善意。

不要总是怀抱幻想,总想依附于某种关系,依赖伴侣、友人、同事、伙伴。当问题来临时,我们要学会的是向内不断去探求,寻找答案。

人生的遭逢际遇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在生活这条大河上,我们要学会把握自己的航向,做自己的舵手。你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修改自己的性格。

终有一天,当我们回头看那些经历过的暗夜,你会发现那些路途中的孤独、痛苦、恐惧在不断滋养你,而你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变得坚韧与强大。

*文:师明月,策划编辑,兴趣广泛,喜爱阅读、影视、音乐、舞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