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实录|罗鹏飞: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时间:8月11日

平台:千聊直播间

主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嘉宾:罗鹏飞

讲座内容整理如下: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一堂作文课”微信直播间做这次讲座,讲座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可能操作上还有不熟练的地方。很想以语音为主、文字与图片为辅来完成这次直播,但不一定能做到,希望大家理解。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看出,质疑能力对人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所以,对于把“学问”改成“学习”我也持反对意见。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问能促进思考,问能激发探究欲望,能激发思辨。而不是全盘不加思考的接受。

我们的孩子或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质疑能力呈现逐步退化的现象,而且在应试体制下,愈演愈烈,越到高年级、高学段,质疑能力越差。其表现为三种情况:

不愿意质疑,不敢质疑,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导向造成的。学生缺乏质疑的态度与勇气,与老师没有给平等的氛围、鼓励的机制有关。

不能或不善于质疑,这是能力与方法的局限造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给孩子质疑的能力提升平台与方法体系,孩子缺乏这个方面的系统培训,所以你给他们机会,他们也做不到。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做法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我从两个领域做这个质疑能力的研究。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课题方面,一个是在语文的赏析教学方面。

我先分享社会实践活动课题方面的,这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认识自我的一个研究,学习的对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们在带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应该也有深刻体会,孩子只要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他会非常兴奋,非常好奇,会有问不完的问题。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社会实践活动课题,本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也是维持孩子们好奇心与求知欲,不让体制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束缚住的一个研究。其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非常强,常常不可预设。你事先不可能把问题与程序设计好,而只能以学生同样的身份去考察、探究、体验、思考和生成。

给学生提供自然与社会的平台,会有更多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比如,在做黑茶文化课题时,孩子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在黑茶门店考察时,他们对黑茶的包装、泡制特别感兴趣,于是问题就来了:

这个黑茶屏风是怎样制作的啊?

茶宠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黑茶门店都要摆放一张大桌子?

……

在建玲茶厂参观黑茶制作车间时,他们对茶叶筛分机特别感兴趣,在那观察了十多分钟。他们有疑问:这茶叶是怎么筛分出来的?他们发现问题了,于是就观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观察之后,因为工厂的茶叶筛分机是封闭的,看不到内部结构与运行情况。凭他们的阅历解决不了。于是就向我们提出问题:这茶叶到底是怎么筛分出来的?于是,我们就像他们解释:利用鼓风原理。我们引导他们回顾电风扇吹动时的现象,告诉他们原理是一样:重而粗的东西,风力吹不太动,于是就落在近处;轻而细的东西,被风吹到了远处,而不轻不重的则落到了中间,于是就把茶叶筛分出来了。

后来在考察华莱茶叶公司时,再次参观茶叶筛分车间。当时是他们的技术总监谢小建亲自带领进行参观。当谢爷爷要解释这个原理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谢爷爷,谢爷爷,我来说,我来说。”于是,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就把筛分原理讲得清清楚楚。当时在场的茶厂员工都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你们这些孩子真不简单!”

对于筛分原理的考察并没有停止。在参观红茶博物馆时,当时正好陈列着一台风车,是我们这用来筛分稻谷的。孩子们一看,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上去摇了几摆,通过观察与体验,不光弄清了鼓风原理,也弄清了筛分机的结构。孩子们通过反复的观察、体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解决了问题,并且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做风雨廊桥课题时,他们的问题成堆,比如说:廊桥为什么称做风雨桥?为什么要在石墩上雕刻龙?为什么要在桥脊上安放脊兽?有时问得你回答不了。当然,确实很多时候我们也回答不了。于是就带着孩子们网上查资料,让他们去寻找答案。这次在湘西、湘南考察侗族风雨桥时,有幸在会同听了风俗研究专家杨汉立的一堂讲座——《神奇的风雨桥》。讲座之后与孩子们有一个互动交流,孩子们的问题就非常多:“为什么蜈蚣和龙等动物图腾会出现在同一座风雨桥上?”“你说风雨桥是侗族三大宝之一,为什么以汉族为主的安化也会出现风雨桥?”实际上,第一问题,孩子们质疑的触角就伸向的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文化,如相生相克等;第二个问题则是对风雨桥文化的迁徙变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杨汉立先生虽然进行了解答,但孩子们还是不很满意。

有关这次风雨廊桥考察之行,我们自己是没有进行报道。但是法治湖南网、怀化华声在线、会同政府门户网站、会同电视台都进行了报道。

应该说,带孩子们常去户外走走,与自然亲近,与社会接触,是培养孩子们质疑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阅读社会与自然,与阅读书本同样重要,甚至对孩子们成长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后者。尤其是我这种模式,以家庭教育联盟引领孩子们进行综合素质提升的模式,应该到目前为止都还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的一个案例,我希望能够推广开来。

第二个方面,我讲下学校体制内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时间如果允许,我分享两个案例,如果不允许,我就只分享一个案例。

这里涉及到被动质疑与主动质疑的问题。我所呈现的第一个案例,是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雪地贺卡》的,大方向的问题由我抛出,细节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与提出。这可以看作被动质疑。第二个案例,就是由学生有效地设计问题并作出解答,作出一次尝试,那就是《黑信》,这些都放在我的QQ空间里。

我先说第一个案例。

对于教材和老师,我们的学生通常是崇拜的,很少会怀疑其知识上的权威性。包括我们教者,往往也不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怀疑的精神,知识与文明就会永远停滞不前,科技与创新也会得不到进步。

课程改革推行之后,人教版教材独步天下的局面得到改观,初中版语文教材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苏教版、沪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等各种版本的教材让人耳目一新,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材料的开放性。

教材体系开放后,教材版本确实多样化了,其体系的严谨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为例,出现的硬伤还真有点触目惊心。不过,也好,正好用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挑战意识的反面案例。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雪地贺卡》出自名家之手,题材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比较接近。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非常接地气。不知是编者尊重原创的主观意愿,还是无意的疏忽,总之,我认为这篇入选作品是存在较大的失误和毛病的。

第一,知识传播的错误,即卡片的格式问题。这里的卡片,其实就是信。其基本格式在称呼、祝语、日期上存在较大问题,对于学生掌握信的书写格式有着较大的误导。
        

雪人:你又白又胖,桔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里自己害怕吗?饿了就吃雪吧。咱俩做个好朋友!

  

祝愿:新年快乐  心想事成!
                                     

沈阳岐山三校二年四班 李小屹
    

文中的三张卡片都是如此:称呼不顶格,正文没有另起一行并空两格,并且祝语也没有采用标准格式,还缺乏日期。这对学生正确掌握信的格式是非常不利的。在这一点上鄂教版中的同题选文就要做得好得多。
    

第二,语言上经不起推敲。出现这种毛病的地方比较多,达三四处。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雪人的颏下似有一张纸片。我这人好奇心重,仔细看,像是贺卡,插在雪人怀里。”中间一会儿“颏下”,一会儿“怀里”,明显是表述不清。“仔细看”与“像”也让人觉得表达上存在问题。文章第三自然段“里面有字,歪歪扭扭,是小孩写的”,也没有任何逻辑依据。第六自然段“我看见雪人肩膀又插上了一张贺卡,忙抽出来读。”一个“又”字让人产生疑问:什么时候雪人的肩膀上插过贺卡呀?翻看前文,却找不到答案。第八自然段,“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这处的描写显然前后矛盾,胳膊都放不下来了,又如何能灵活地“捧雪拍”呢?发出这个动作的同时,又如何能“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呢?
    

第三,体裁认识上的不足。雪人也好,卡片也罢,对孩子们来说,更多的是童话里的物品,而不是神话里的人物。对于熟悉童话故事的孩子们来说,文章中“李小屹是一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中的“神话”明显用词错误。
    

第四,文章的标点使用值得斟酌。如陈述引用内容时,我们一般会采用冒号,也就是卡片内容之前的最后一行,这样就不会使学生发生划分不清自然段落的现象。

第五,在文章的意境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处理,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增加语句和修改标点,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在解决完《雪地贺卡》的整体感知、人物与主题分析之后,笔者专门用一个课时来引导学生完成“挑战权威”的尝试环节。
    

第一环节,教者呈现问题:
    

课文还有一些不规范或值得修改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提示:

1)卡片的写作格式;

2)雪人一般是哪一种文学体裁中的人物?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带有神话色彩还是童话色彩?结合你的思考,请给文章的某个关键词作一下修改。

3)故事的意境还可以更加深远,你觉得在哪里进行修改,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4)你还能找出文中的其他毛病吗?
    

第二环节,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小组合作,要求集中智慧,由小组代表全班展示。
    

第三环节,全班展示,教者点评。
    

令人惊异的是,学生找出了文章存在的全部问题,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如对于文章意境的升华,有学生就提出把文章结尾的句号改成省略号,理由是引读者深思,增加文章的深长意味。不过,也许意境这个词是他们的第一次接触,在自主合作环节,并没有同学能够完成出来。教者于是发问:“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段?”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是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于是指导学生齐读。
    

接着教者发问:“如果让这个与雪人相关的童话更久远,除了说给她的男友听之外,她什么时候还可以讲给谁听?”
    

学生:

“结婚后讲给孩子听。”“老了后讲给孙子听。”
    

是啊。那怎么增加句子使意境变得深远呢?”

在‘奇遇’之后加一句话:‘在她白发苍苍时讲述这个美丽的童话!’”

……
    

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以“我为《雪地贺卡》挑刺”为题,写一段评述。
    

不要怀疑:给学生一根杠杆,他能撬动地球;给学生一个方法,他们同样能创造一个世界。

学生质疑赏析案例:

给《雪地贺卡》挑刺
赵珍 

《雪地贺卡》是一篇极具童话色彩的小小说,十分引人入胜。但经过我的仔细阅读,发现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

1、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雪人的颏下似有一张纸片。我这人好奇心重,仔细看,像是贺卡,插在雪人怀里。这句话中有两组词语让我产生了疑问:第一组是“颏下”与“怀里”,又是颏下有一张纸片,又是插在雪人怀里,显得十分矛盾。第二组是“仔细看”和“像是”,既然仔细看了,为什么还要说“像是”呢?如果真的仔细看了,答案是可以确定的,那么他到底是仔细看了还是没仔细看呢?这不由得使我心生怀疑。

2、文章中插入了三张贺卡的内容,但这三张贺卡的格式都是不正确的。称呼要顶格写,然后在下一行写信的内容。而这里不是这样的。其次,这三张贺卡都是引用的贺卡中的内容,所以贺卡前面的句子不应该是句号,而是冒号。
    

3、第四自然段中的“接受”一词改为“接收”。
    

4、第6自然段中说:“第三天,我看见雪人肩膀上又插上一张贺卡”。这个“又”字用得不太恰当。之前的两张贺卡都没有插在雪人肩膀上,而是在颏下和怀中,肩膀上是第一次插,怎么能说“又”呢?
    

5、第8自然段中,作者在自家窗前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背影,站在雪人前,作者就说这必是李小屹。作者又没有见过她,连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更何况这还只是一个背影,作者怎么能这么确定她就是李小屹呢?也许是其他来这里玩的孩子都说不定。

6、雪人一般是童话文学体裁中的人物,我觉得文章更具有童话色彩,可以把文章中“李小屹是一个相信神话的孩子”改成“李小屹是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这样会更贴切一些。
    

7、故事的意境还可以更加深远,可以试着修改一下文章中心感情升华之处,比如:把最后一段的句号改成省略号,引人深思。或者在第9自然段后面加一句“在她白发苍苍之时,给自己的孩子讲述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等等。
    

以上几点是我发现的几个不足之处,如果能修改一下,一定是一篇完美的文章。

案例二:《黑信》质疑能力培养尝试。

本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性有意识地进行了探索。《黑信》一课,教者采取了是这样的方法:抛出两个问题——你觉得要从哪些方面来学习本文?你的提问?然后学生自主解读(2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第二课时,学生展示其学习结果。学生展示时,教者输入并指导提问方法,引导其把握提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下文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内容,全原生态。为加快进度,文题均没有加书名号。 


 
黑信

哈谢克

一、你觉得要从哪些方面来学习?

二、你的提问?

第三组:从故事情节、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写作技巧与方法四个方面来学习。

问题:

1、信的内容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2、黑信中的警察局长与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为什么有着不   同的命运?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蠢的人?

3、第一自然段中的“晴天霹雳”有什么作用?

4、第14自然段中“虽然议员们不知出了什么岔子,但还是宣誓以表明对国王的忠诚呢?”体现了议员们的哪些特点?

5、警察局局长贴出告示后为什么会下台大吉?这仅仅是一封信,国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

第二组:

我们认为可以从写作背景、作者、文章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来进行学习。

问题:

1、为什么警察局长踌躇满志地说他的这一次侦察一定会一鸣惊人?“暂时还不能告诉您鄙人的这次侦查一定会一鸣惊人”体现出了警察局长什么性格?

2、文章主题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3、他为什么要把信的内容告诉公国的所有人?

4、“为江山社稷计非查出那名敢冒犯寡人的歹徒不可”可以看出皇帝的什么性格特征?

第一组

补充:我们可以从字词、分析语句;

提问:

1、  歹徒信中所说的内容对不对?为什么?

2、  文章所出现的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第四组:

补充一点:写作特色。

人物特点有分析:国王是愚蠢的、心胸狭窄、小题大做、凶残虚伪、色厉内荏、黔驴技穷。

大臣们:怯懦胆小、阿谀奉承;

警察局长:愚蠢

提问:

1、文章表现了什么主旨?讽刺了什么?

2、贯穿文章的主线是什么?

3、文章第12自然段体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

第五组

补充一点:字词积累。

提问:

1、黑信中的讽刺效果是如何做到的?

2、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全文故事情节是怎样的?你可以用小标题来概括每个情节吗?

4、本文题目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的主旨是什么?

5、信的内容所引用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形下出现的?

6、如何看待警察局长的做法?

7、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国王收到信后的反应?

第六组

学习内容不要补充了。

提问:

1、为什么国王非要找出冒犯他的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这篇文章体现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3、警察局长由开始的踌躇满志到最后的下台大吉,为什么会这样?

4、文中的线索是什么?

5、黑信与皇帝的新装都是童话,但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七组

补充:表达方式与场景描写

提问:

1、故事情节是怎样来划分的?

2、歹徒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3、黑信这篇文章突出的中心是什么?

4、写国王被狂热的簇拥着却收到一封黑信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对议员们的描写有何作用?

6、结合全文分析本文题目的含义。

第八组:

没有补充,但介绍了作者。

提问:

1、黑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文中的人物性格可以分为哪几类?

3、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

4、黑信有没有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你能概括出来吗?

5、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6、黑信这篇文章有没有反映生活中的某种事情?

第九组:

没有补充的学习内容。

提问

1、为什么警察局长这么有信心,却没有抓到歹徒,而且自己也下台了?

2、为什么男爵卡尔说那信不是写给陛下的,他是不是想谋权篡位?

3、国王为什么说“朕想卿等迟早会同意寡人的见解”的?

4、你认为国王和警察局长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5、江山社稷计与叛国罪、私信有什么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