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马王街道河头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坐落在沣河中游西岸,村东紧挨沣河堤,与斗门街道中丰店村隔河相望。村南与灵沼街道柳林庄村相接,村西与新旺村的新河庄为邻。距马王镇中心马王村约4公里。4个村民小组,220户,885人,耕地960亩。由于历史变迁,现以李姓为主,约占85%,其余为刘、吴、韩、蔡、郭、王、张、陈、彭等姓氏。最初李姓四兄弟,人丁兴旺,人口渐多,共分为4支,按地理位置分居,东支、西支、仓支(当时的南支)和北支。

据考,村建于元代,开始有刘、柳(鲁)两姓人由洨河南岸之河头村(五星乡所辖)迁来垦荒,得名刘柳村。后李姓迁来,村民纪念其祖先,遂改名河头村。至今两村尚同宗同祖,不通婚姻。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河头村。村民们依方位至今把五星乡的河头称作南河头,将马王河头村称作北河头。

村庄布局呈长方形,东西4条街,村中间一条南北街道,形成棋盘式的若干长方块,排列方整,整齐有序。

沣河中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面开阔,以至形成百余米宽的沙滩,河内沙滩称作河头滩,与梁家滩、韩麻南滩并称沣河三滩。沣河泄沙不及,淀沙量大,几乎与岸外地面平行。历史上沣河水暴涨时常从这里决口,洪涝灾害多发。几百年来,水患、沙患一直困扰该村村民。耕种的土地,土层很薄,粮食产量极低,干旱绝收,水涝逃荒,村民生活贫苦。

1957年7月15—16日,暴雨持续两天,沣、潏、浐河决堤81处。《长安县志》有记载,河头村是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全村被淹,房倒墙塌。由于政府和解放军及时救灾,才免于人员伤亡。后村民奋发图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群众感慨地说:“多亏了新社会,要不然,河头村就毁了。”

1965年“社教”后,全县动员,加高加固沣河大堤,根治沣河水患。国家在马王村设立马王火车站,修采砂场,沣河的沙子变成了摇钱树。经过50多年,沣河已无沙可采,河床下切,河岸垮塌,生态被破坏。

1974年10月,沣西公社决定在河头村东的沣河上修建沣河自动闸工程,全社300多名民工齐聚工地。

村子全力以赴,群众腾出房屋让民工居住,1976年夏竣工。闸前蓄水,碧波浩荡,回水直至灵沼梁家桥

以南。是年冬,河水引向堰外。河头、新旺、曹寨、大原等村都能浇地受益。改革开放后,土地包产到户,渠系难以管理而被损坏,河床下切、闸体护坡及消力池不能延长加固,急流将闸北掏空,自动闸东段被毁倒塌。

村子距沣灵公路1公里,过去是土路,修自动闸后,将出村路修成石子路,现已升级为水泥路,从此不再封闭。近几年,村里修水泥路,进行用电线路改造,打深井,建水塔、水泵房,家家盖起新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后,人们争相致富。王雨来,在西安等地从事建筑业,从当初的小包工,发展到现在的工程总包,成为村里首富;李耀,大学毕业后,任咸阳彩虹厂中学校长,在厂部主管营销、后勤等,1998年下海创办“日月城”“稼娃搅团”餐饮集团、终南文化公司等多家企业。“稼娃搅团”成为西安地区的特色餐饮并连锁经营。

早在清朝末年,该村就出了两位读书人,弟兄俩,老大李鹤龄,人称大先生,在私塾教书;老二李鹏龄,人称三先生,在里兆渠村的“清阳观小学”教书,为当地培养了许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村里又走出李颐令、李大全、李七令、李大明、李致敬、李家旺、李果分、李红和等大学生。

李俊山,1951年参军,1953年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李致亭,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任伊宁市委书记;

(图中:李仁和)

李仁和,兰州大学教授,后任国家教育部计划司司长,1999年为家乡筹资建校捐资6万元;李德亮任解放军新疆某部副师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