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东大街道水磨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东大街办南3公里的终南山下,高冠河西岸,长安、户县交界处。环山公路从村西通过,原属祥峪乡管辖,现归东大街道办。64户,245人,耕地325亩,主产小麦、玉米、水稻。

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数条小溪从村边流过。村四周果树百亩。

据《长安县地名志》载:“水磨村建于唐贞观年间。”《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水磨村,以该村原有水磨而得名。从唐到宋、元、明、清的行政划分都记有水磨村。

名胜古迹很多,村东角的水磨、东南角的古铁索桥,紧挨村东南的堰口、村东口的小石桥、西南角的骆头湾、西南不远处的万军寨、草堂营、草堂寺等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传说。

唐代,万军寨、草堂营住着很多军队,不但住着汉人的部队,还有少数民族军队和西藏喇嘛存放的骆驼。现在当地人到万军寨、草堂营出门走亲戚或办事,就说到寨子、到营里去。铁索桥年代也很久远,相传唐僧当年西天取经走过此桥,虽然是相传,但从古籍里查出,离这里20多公里的子午街道天子口村东南角有一条小径,叫神仙路,是唐僧当年西天取经走过的路,神仙路和铁索桥在东西一条直线上。铁索桥和水磨村一样古老,老辈人传:“南有铁索桥,北有水磨村。”桥毁时间不详,但水磨毁掉,是在改革开放初年,现在村南树丛中还存有一个直径3米的大碾盘。

该村虽然源于苟家,但经过历朝历代战乱、水患以及疾病等原因,苟家从村里消失,现在有邢家、杨家、黄家三大老户。邢家是唐代从河北紫阳迁来。元末明初,杨家从草堂营搬来,黄家从祥峪口移来。前几年在铁索桥旧址的河滩里挖出十多根胳膊粗的铁索链,当废铁卖了。

每逢天旱,高冠河水很少,村民就将河里仅有的水全截进大堰里,下游的东大村浇灌稻田就没有水,东大村人常来大堰口抢水,也因抢水打得头破血流。东大村大人多,一来就是好几百壮汉子,水磨村人少,力单势薄,为了保水,常以死相争。有一年干旱,东大村要上大堰口抢水,声言非打死几个人不可,还要砸掉大堰口。水磨村作了全体动员,誓保大堰口,誓保浇稻田的水,用生命和东大人干,并合了人的命价,命价全村人出。第二天东大村来了几百个壮小伙子,手拿铁锹、镢头、棍棒气势汹汹冲到大堰口,不多会儿水磨村人被打倒在大堰口旁。在堰口被毁,水磨村要死人的关键时刻,万军寨、草堂营把部队开过来了,东大村人才离开。大堰口经过唐、宋、元、明、清、民国多朝的激流冲击、风吹日晒,到新中国成立后已干疮百孔、面目全非,且难以开闸放水。1964年社教运动中,重新修建大堰口,现在人们常叫“社教堰”。

村东的南北大堰上有一座小石桥,是杨虎城将军修建。当年杨将军和母亲孙一莲到草堂寺上香经过村子,当时堰床很宽,而且水流湍急,就给堰上修了这

座石桥。当时杨将军和母亲要从高冠河东岸到西边水磨村再到草堂寺,因高冠河宽没有修桥,过河那天高冠河里架满了四寸厚三米长的木板。

村子从唐代开始就是溪流遍地,百亩方塘,水泽之国,稻田青青,每逢初秋就呈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丽景象。唐代以后,高冠河发生了几次洪水,冲淹了村中所有土地。洪水过后留下乱石滩、沙土地,很难长出庄稼。人们从此祖祖辈辈进高冠峪打柴,进深山掮木板维持生活,许多人流离失所,迁往他乡,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村庄到新中国成立前仅仅十多户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搬石移沙,填土成田,平整土地,终于改造成今天这325亩的能打粮食的田地。该村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村西就是户县地面。村民的言行举止,家教村规受到周边群众的赞扬,也常受到户县许多村民的夸奖。

近几年,调整全村产业结构,将老传统的种粮习惯,转变成以果业、养猪、旅游接待为主,种粮为副。种植优良林木,植树造林,引进户太八号葡萄。发挥村子人文古迹众多,特别是与长安八景之一的草堂寺邻近优势,办农家乐,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村委会给村里打深井,村民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进行全村整体规划,村里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又修村南800多米的环村路。正在以村周围环境秀美,村西大道直达高冠瀑布、草堂寺的优势,大搞招商引资。现在村南由曲江管委会开发,村北由高新管委会开发。

投稿、闲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