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郭杜街道东祝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郭杜街办正西2公里处,横跨韦斗公路。东邻太子羊村,北邻乳庄村,南邻小仁村,西邻中祝村。固有土地2500亩,新中国成立前为813人,153户。随着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向南延伸,比亚迪、法斯特、海关、美光、华新丽华等企事业单位落户,现有8个村民小组,631户,2118人,土地1873亩,627亩土地现已被国家征用。

原名东粥村,建于周朝。古有“太子羊村,奶乳庄,粥村跟着烧米汤”的传说,即传说东、中、西祝村人用稀粥饭养了周文王太子雷震子的故事。周文王在本村东北方向望眼之地,有了太子雷震子,所以北村后来叫做太子羊村。太子生后奶养于本村北邻村,所以此村叫乳家庄。

祝村祝字,无历史考证。祝村分东、中、西三村五堡。东有东祝村一村、挂面营一堡。中有中祝村。西有西祝村一村、小北村一堡。

新中国成立前属长安县河池廒营辖。新中国成立后为长安县郭杜镇(区)祝村乡所辖,乡政府设立在村中。1958年后划为长安县细柳人民公社五四大队,1961年细柳公社分为细柳、义井、沣惠、祝村、甘河五个公社,五四大队分为五四、西祝、中祝、东祝村大队(内含挂面营)。2000年长安县撤乡并镇,撤县建区后,属郭杜街道办管辖。

生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各种豆类瓜果蔬菜,曾有细柳原上小江南之称。1956年有苏联友好代表团来村参观访问。与村民开过联欢会,并赠有纪念性锦旗一面。1958年前多次被省市评为模范村、卫生村、文明村。村民以耕种土地为主,以纺织、养殖,做豆腐、手工挂面、竹杈,建筑业为辅。

有冯、王两大户,另有任、刘、李、钟、贾、贺等姓。以冯姓为主,明朝末年由西安市西门迁来,现在还有西安市四十二中学冯家祠堂存在,西安师范学校内一大门口现在还设有明代大儒冯从吾祖先石像。王姓复杂,非同祖同宗,无法考证。任姓,清朝中期由东祝村南迁入,老人称任家湾人。刘、李二姓原为村老户。新中国成立后贺姓从沣惠乡贺家村迁入。新中国成立后贾姓四户由河北省迁入。钟姓两户抗日战争时由山西省迁入。

(李元吉)

村北边原有唐高祖李渊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墓,各高20余米,占地各10亩,上边长满松柏,四季长青。“文化大革命”中墓被红卫兵所掘,现被圈进西安海关总部内。

该村去小仁村的南北路以东距村200多米处有棵千年古柳,腰围六七米,高30余米。

民国18年(1929)陕西关中大旱,三年六季无收获。村民挖井引水,获得了应有的收获,推柴、推煤往返于西安、秦镇、沣峪口之间。

如今成为远近文明的富裕村。三竖八横的大街,高楼林立,二三四层的楼房,平坦宽阔的混凝土路面,夜间灯火明亮,有小轿车70余辆往返村间,有100多户楼房出租户,有超市、公寓、旅社、货店,医疗室两所。

清朝时就有学堂。新中国成立前,有学堂两所,东有四门子学堂、女子学堂,西有六门子任家巷对面娘娘婆大殿内的男子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将原来的两所学堂合成一所初级小学。1956年后,将东祝、中祝、西祝村三所初级小学,又合并为祝村联合小学。“文化大革命”后又分为东祝小学,西祝小学两所。

新中国成立前后就走出了一批一批的精英人才。

王百明,当年曾与朱德委员长一起留学德国,学习军事。

冯志实,又名冯大生、冯思聪,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学生运动,1927年参加长安、户县农民起义组织农民协会。1929—1933年领导西北军官学校(也称汾阳军官学院)地下党组织工作,1933年参加张家口抗日同盟军起义。1937年至1945年投入抗日战场。

王百文,保卫延安的老红军。

新中国成立后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主任、数学专家王昌,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建华,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青年模范代表任生辉,西安市委副秘书长王良民和西安市中医院院长冯刚。

投稿、闲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