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郭杜街道前锋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1956年农业初级社向高级社进展时成立。当时杨家湾、地门子、蒿家湾归细柳乡管,大小官坊、大小侧坡归甘河乡管。成立高级社时有7个村,分成7个生产组,共有土地3988亩、1300多人,最小的地门子12户50多人。成立时村中没有办公地方,在侧坡私人房内办公,没有小学。1958年西安安装技校在几个村中间办了个农场,后在农场基础上办起一个新学校,设6个年级,当时学校校舍全部是土木结构。

1998年村里筹集资金50多万元盖起三层共13间的教学楼,共12个班,学生300多人。2004年村中又筹资60万元,盖学校宿办楼五间三层,村委会五间三层。2010年,有13个村民小组,749户,3028人,耕地2000亩。

各自然村组情况:

杨家湾村,西户公路跨村而过,东与大小仁村接壤,南连大小官坊,同兴隆街道甘河村相望,西邻细柳街道等驾坡中村。5个村民小组,280户,近1000人。土地1200多亩。

据祖辈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不足50户,200多人。杨姓居多,另有姚、樊、陈等姓。20世纪四五十年代,村子中心有一座大殿,人们称杨氏宗祠,共三间。1983年拆除,投资数十万元,在原址扩建起一座500多平方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小学,1993年小学被撤,改为宅用。村东原有一个大涝池,占地一亩,后被划为住宅地。

原来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红薯为主。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空闲时间搞起了第二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全村仅推土机就达四五十辆,被人们称为“链轨村”。最近几年又出现运输热,大小车30辆。如今,条条街道硬化,安装路灯,进行美化。自来水管网通到家家户户。

大官坊村,村名来历无考。据村民讲,蒿、王、程姓等先民早在清代以前就聚居此地,约已200多年历史。这是根据古墓发掘的陶片、清代光绪年间的牌匾、老的房屋建筑判定。

初级社时期,土地450多亩,28户,113人,旧瓦房73间。现有耕地370多亩,住宅面积80多亩,94户,288人,新修干道和路面4条,水泥路宽阔平坦,户户门前绿树成荫,家家新楼耸立,电视和通讯网络齐全,家用小汽车16辆,运输大车7辆,个体企业4家。

小官坊村,原与大官坊相距约500米。清嘉庆以前原名南家城。村庄南北走向,城墙南北约60米,东西约90米,城门面南。城楼顶牌匾刻有隶书“南家城”字样,全村约6户,除耕作外,主要以烧制陶器为生。陶器很有声誉,被官府征用为制陶作坊,故名为官坊,因村小顺口叫为小官坊。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在村东南发现烧陶窑址和残缺陶器等物。在村东南角建有古庙一座,共3间,青砖到顶。三国壁画栩栩如生,关羽雕像很有威势,屋梁挂有红绸八卦图,背面写有“嘉庆六年”字样。

新中国成立初全村只有二三十户,现在53户,如今已和大官坊成为东西一条长街。

蒿家湾村,据《长安县志》记载,村建于明成化年间,以姓氏及低于细柳塬而命名为蒿家湾。清嘉庆年间,又改为蒿章村(老人说叫蒿姜村)。清朝末年,因蒿家祠堂建成,又定名蒿家湾。

始建村唯蒿氏三大户组成。后又添两姓——杨、郭。据老人讲,蒿氏祖先于元末明初移民时,携家小从山西大槐树蒿沟来到细柳原下居住至今。杨姓由本地迁入,南小张有一女嫁于邻村杨家湾,其婿是一个浪子,家产浪荡散尽,人失踪,丢下妻儿无人照管,就带着三个儿子迁入。据说在清光绪年间。

另有山西石匠杨裕隆与本村蒿岳林为友,1936年前后来村给周围村庄“锻磨子”谋生。1940年携家小搬来。郭姓,山西生意人郭大启招赘入村,大约在1920年左右。蒿氏为一大姓,其余郭与杨姓不过20户。

1949年28户,耕地600亩。2006年140户,524人,耕地400亩。

侧坡村,由南、北两个村子组成,南大北小。地处西户公路东侧1公里,韦斗路南一公里。西与细柳镇南等村相望,南与兴隆乡东甘河村相邻,东逢羊原西村、小仁村,北接东祝村、中祝村。

地理环境为村南地势低洼,村西平坦,村东、村北地势较高,人称东坡、北坡。村子坐落于东坡与北坡之侧,故名侧坡村。相传曾经是大兴国寺的北山门所在地。据大兴寺碑文记载:大兴国寺原为唐朝皇家养马场。唐太宗时将其改建为大兴国寺,南至官渡村,北至侧坡村。

新中国成立前南北一条街道。村子四周有城墙,墙外有城壕。村西有座天喜庙。村西北两村相逢处有一塔,高三丈许,名曰“无量塔”。据祖辈人云,老祖先鉴于村子东方厚重,西低轻薄,为了保持平衡,求平安,故于村西建庙修塔。

村南低洼处有一圆形涝池,全村雨水汇集其中。1956年连阴雨引发内涝,村南百亩良田被淹。公社化后,祝村公社曾组织全公社人马在此修水库,留下一个占地2亩多,深十多米的“小水库”。

分为3个村民小组,小侧坡村为一个组。新中国成立前大侧坡村仅32户,120多人。有胡、王两大家族。另有三姓独户:李、高、沈。小侧坡村只有10多户,约六七十人,姓氏很复杂,有张、蒋、师、刘、朱、姚、苟、宋、李、高、叶、胡等。多从事农耕,虽有少数人在外经商,但都是为东家之掌柜或学徒。村里住房大多破旧,危房居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家都是楼房。大侧坡新中国成立前为“1”字形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工”字形格局,现在是“Ⅲ”字形格局。小侧坡村也由原来的一条街发展为两条街。现在大侧坡村有170户690人,小侧坡村93户380人。两村耕地为1180亩。

新中国成立前将村西天喜庙改为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将天喜庙迁至关帝庙后,把两座三间房大的庙宇改成前后两座教室,建起“侧坡村普小”。公社化时,大队又在七个自然村的中心建起“前锋联小”。

新中国成立至今,先后出了不少英俊豪杰。胡建昌,1935年生,1951年参军,后转入国防系统,曾任庆安公司党委书记、陕西省国防工办副书记、陕西航空工业局局长等;胡宗儒,1936年生,字润者,幼承家学,好喜书画。香港回归时,投资数百万自建香港回归纪念塔,堪称长安大地的标志建筑。生前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西安梅灵工艺美术联合公司总经理;王涛,曾任机械工业部11设计院政治部主任;李小捷,毕业于西工大,现任西工大教授。

自从侧坡村被规划为西安地铁三号线出口,尤其是2011年5月三号线正式开工,租地种树,搞苗圃的商人纷至沓来,两个村的可耕地全部租出,如今的侧坡村已变成“树林村”。

投稿、闲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