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王寺街道和平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由桃园村、南田村和丁家寨三个自然村组成。有陕西省最大的废钢铁交易市场。

桃园村。据《长安县志》记载,桃园村和现在的南田村原本是一个村,由于清道光年间发大水,村民分两部分各向较高的地方搬迁,一部分搬到原址的北面,即现在的南田村,一部分搬到原址的东面即现在的桃园村。桃园村原名东田村,新中国成立后因村子附近有一片茂盛的桃树林,所以村名改为桃园村。桃园村的庙门前有一棵直径为两人才能合抱住的白杨树,生长的郁郁葱葱。据老人讲,这棵树就是村民搬迁到这里以后种植的,距今有200年。

1962年后,桃园村、南田村、丁家寨合并为一个大队,即和平大队。将南田村分为三个小队、桃园分为两个小队、丁家寨为一个小队。

1980年时任第四小队队长的李炳儒和副队长王新堂,带动本队社员开壕卖沙。卖沙一年后,劳动日工价猛翻几倍,五小队干部群众效仿,收益颇丰。

1989年,时任第四小队队长的王战民,为改变桃园村的村容村貌,多次偕同五小队队长和群众代表,终于把老庄基规划一致,街道笔直通达,结束了半截街道的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独有的地理条件,招引十多家民营轧钢厂。1996年,村民郭炳良和本村十多名村民以垫资的形式自发打了一眼深井,建起水塔,户户吃上自来水。1997年完成各条街道的混凝土硬化工程。还给村各主干道安装了路灯。

2002年,村周边又建起几家大型造纸厂、煤场和钢构厂,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企业打工的外来人口纷纷在村民家中租房住。村民健身广场正在积极的筹建中。

目前,桃园村两组共有257户、1080人,厂房占地、公用土地、村民住宅地共1253亩。2011年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正式成立,该村进入城镇化改造之列。

南田村,东南由岭环绕,西北方地势略高。村落四方建庙宇四座。约在明朝末期,位于村南方十里远的马窑村外沣河涛涛,屡次决堤。地势低洼的南田村屡遭水灾,迫于无奈,搬到向西一里偏北的高地上。建村伊始,村民边耕作,边建城,历时三年有余,终于建成了一个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10米的“围墙”。设南北西城门,门沿为砖箍。城门上方各有箭楼一座,用以指挥、瞭望、城墙四角,各凸出炮台一座,备有土炮,土墙支架等。城内分为南北两街,呈“工”字形街道。有庙宇六座,街道两端各布一座,“三义庙”香火最旺。20世纪60年代,城墙消失。

在周围地域,最早成立南田村第一完全小学,校址设在三个村中间的“阎君庙”内。新中国成立后划归为三桥区中隆乡第三完小,尔后称长安县南田小学,其生源西至冯联,北至北陶。“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增设南田中学、纪杨农中。“文化大革命”结束,农中解散,中学迁至新建中学,但小学一直存在至2011年,老阎君庙中的庙店小学撤销,划归另设的和平小学。

王寺的庆镇典礼,长安县的锣鼓大赛,南田村的锣鼓队都是一大看点。

(白世峰)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由村民王纪忠引进的一对井架子,在关中平原上搞水利建设,既解决了平原灌溉的难题,又为集体挣回工钱。后从一副发展为四副。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搞多种经营,压花机、轧花机、磨石机、榨油机多种多样,集体大院热热闹闹,在周围影响较大。随着人口的增加,现在的宅基地总面积比从前的城墙内大了一倍有余。

丁家寨村,又名丁寨,位于西安市西红光大道延伸线12公里处。北有北田村,南接南田村,西邻庙店村,东边是王寺街道办事处。居住有丁、方、何三姓,丁家属大姓,后因种种原因,方、何二姓搬出,剩余的村民全姓丁。300余户,总耕地400余亩,村内有两条街道,长约150米,素有“小台湾”之称,地势高,遇水灾可高枕无忧,属风水宝地。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居住十七八户,100余人。村南建有南村门,村周围筑成土城墙。

1958年公社化,在丁民政等人的领导下,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劳务输出和小型机械运输等副产业收入。之后,在丁永堂的领导下,本村开办预制厂,剩余劳动力得到安置,劳务输出至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

1983年土地经营权分包到户,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现户户余粮。并开始办些小企业,做小生意等。

1990年后,打了十眼机井,埋设地埋线,农业生产得到保障。

2003年至2006年期间,打深井修水塔,进行用电线路改造,并完成两条街道硬化。2006年6月,完成出村道路的全面硬化,出租土地办厂,增加村民收入。

投稿、闲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