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林外史》中,美女高知沈琼枝的原型是张宛玉,张宛玉又是谁?

 写乎 2020-11-03

作者:刘永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撰写的一部反映明清时期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生存状态的古典小说。书中描写了在古代科举制度统治之下的众多文人形象,他们或醉心科举、执着功名;或故弄风雅、欺世盗名;或助纣为虐、欺压百姓;或洁身自好、超然不群。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范进中举”的故事。

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塑造了众多闺阁女儿形象。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是为众多文人知识分子画像,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们的言行,语言简洁,寓意丰富,多含幽默讽刺。按照贾宝玉著名的“女儿论”说法,《儒林外史》里的多数人物就是他认定的追名逐利的须眉浊物了。

然而,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吴敬梓特别描写了一位女知识分子——沈琼枝。她如同一枝在冰雪世界中傲然屹立、迎风怒放的红梅,分外引人注目。

一、能文能武的传奇女子——沈琼枝

沈琼枝这个人物出现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扬州盐商宋为富依仗财势,下重金礼聘,蒙骗沈大年、沈琼枝父女俩,妄图让品貌兼优、才十八九岁的沈姑娘给她当小老婆。于是,上当醒悟过来的沈大年就去打官司,希望官府主持正义,解除这桩婚约。宋为富恼羞成怒,花钱贿赂了县官,说沈大年无理取闹,判他驱逐出扬州城。

沈琼枝一边安抚父亲,一边只身前往宋家,冷静地观察、应对。在富丽堂皇的宋家,沈琼枝不为眼前的富贵浮华所动,内心更加鄙视这位土豪的荒淫奢靡。她看明白了,宋为富并不想娶自己为正妻,无非只是想把她作为玩物。于是,当天夜晚,沈琼枝卷了房里的金银首饰,买通了宋家安排来监视、看管她的丫环。五更时分,她扮作老妈子的模样,偷偷从后门跑了出去。

第二天清晨,沈琼枝终于登上了逃离的客船,她想:“我若回常州父母家去,恐惹故乡人家耻笑。”又想,南京是个好地方,有许多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沈琼枝当即在仪征换了江船,直奔南京而来。

沈琼枝在南京王府塘手帕巷内租了间房子,还在屋外挂了个“毗陵沈”的招牌,打广告说自己“精工顾绣,写扇作诗。”。于是,沈姑娘靠刺绣、卖文为生,过上了自食其力的日子。渐渐地,她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南京城有了名气,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南京名士杜少卿称赞她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却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话说回来,那个丧失颜面的扬州土豪宋为富,岂肯对沈姑娘逃婚的事善罢甘休?他闻讯来到南京,凶狠地把沈姑娘告进了官府。衙门大堂上,江宁知县对沈琼枝的传奇经历将信将疑,他以堂前的槐树为题,命沈姑娘现场作诗。沈琼枝不慌不忙,当即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真的是又快又好。知县大人暗暗折服,不禁起了爱才、惜才之心。他推口说,逃婚这件事归扬州县衙管辖,让差役好好把沈姑娘送往扬州审判。暗中,他又给自己的同学、好友扬州知县写了封密信,装入关文内,请同学行个方便,放了沈琼枝。“断还伊父,另行择婿”,了事。

就在押送沈琼枝的途中,两个差人趁机敲诈,要沈琼枝花钱消灾。沈琼枝当即怒斥差人,发气走出船舱,突然跳上岸去,两只小脚飞一般跑动,说要自己走回扬州去。两个差人吓慌了,恶狠狠地追赶上去。他们正要对沈姑娘动粗,却被沈姑娘三拳两脚,打了个四仰八叉。一时间,局面大乱。没办法,惹不起官老爷的船家,好说歹说,雇了一乘轿子,抬了沈姑娘上路,好不容易才打发了两个差人离去。这时,那位平日里看起来美丽柔弱的沈姑娘,在吴敬梓的妙笔下突然化身为勇敢的红拂女侠,她身手敏捷,大展神威,好不让人痛快、为之喝彩!

二、沈琼枝的真实原型

古代妇女的婚姻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沈琼枝的被骗婚主要责任在于她那个财迷心窍的父亲。作为受害者,身为知识女性的沈琼枝没有逆来顺受,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对,奋力反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走出家庭,自力更生,在南京城开创出自己的事业。一个古代弱女子能有如此胸怀担当,的确是惊世骇俗。

《儒林外史》对沈琼枝的赞扬,也反映出作者吴敬梓超凡脱俗的女性观。

妇女唯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实现身心的自由、解放。沈琼枝无疑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具有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小说《伤逝》,里面也描写了一对现代的男女知识分子,为了爱情而私奔,最终女主人公“子君”被父亲强行带走,回家之后,抑郁而亡。现代的知识分子的爱情命运竟然如此的惨不忍睹,鲁迅先生为他们呐喊、控诉,其笔调却是灰暗、阴沉的,气氛压抑,充满绝望。对比几百年前的沈琼枝,《伤逝》中这个“我”和“子君”实在是相形见拙,不禁令人唏嘘感叹。

也许有人会说,沈琼枝不过是吴敬梓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古代受封建压抑的妇女不可能有这样的独立意识。然而,从古至今被压迫的妇女奋起抗争的事迹,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虽然《儒林外史》在书中交代所叙的人物、故事,发生在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际上,其描绘的却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社会生活。据专家考证,吴敬梓笔下描写的知识分子,大多是清代人物,有的人物原型甚至就是他的朋友。“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金和《儒林外史·跋》)沈琼枝这个艺术形象,当然也不例外。

在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里,记载有松江女子张宛玉的故事。张宛玉不堪忍受丈夫的低俗,从淮北大盐商程家出逃,来到南京,以写扇作诗、代人刺绣,谋取生活。后来,程家告官,诉讼张宛玉逃婚。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县令于是行文江宁衙门协助,捉拿张宛玉。当时的江宁知县正是诗人袁枚,他庭审张宛玉,命她现场做诗。张宛玉不卑不亢,立身倚案,挥笔疾书诗歌一首。最终,袁枚爱惜张宛玉的才华,以“才女难嫁俗商”为由,将她开释,从轻发落。这件事在南京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有研究者据此考证说,张宛玉就是沈琼枝的原型。当然,《儒林外史》毕竟是小说,张宛玉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沈琼枝。“沈琼枝”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形象更为生动,更为完美。吴敬梓还特别赋予了沈琼枝女侠的风采,她不但诗才出众,还有一身了不得的拳脚功夫。沈琼枝能文能武,正是吴敬梓心目中仰慕的女英雄。

三、吴敬梓与袁枚的交往之谜

既然《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和《随园诗话》记载的张宛玉的故事情节相似,这很容易就让我们联想到两位文章作者之间的交集。他们曾经在同一时期生活在南京城,都是南京文坛的风云人物,而且都共同拥有一批相互熟知的朋友。按理,吴敬梓与袁枚在同一个“朋友圈”内,相互交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不但两人的诗文作品从未提及对方,也找不到任何两人存在交往的信息。

吴敬梓生于官宦之家,父亲病逝后,他不善生计,将家产挥霍一空。“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雍正十一年(1733)吴敬梓从安徽全椒县移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吴敬梓数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中,于是厌恶官场,绝意名利。乾隆十九年(1754),吴敬梓逝世,终年54岁,他的生活一直到老都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儒林外史》描写了众多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其中某些人物可能就是对其自身遭遇的写照。

反观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24岁时,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中二甲第五名进士。后来他又在多地为官,曾经担任江宁知县之职。乾隆十三年(1748),34岁的袁枚“以三百金购得江宁隋氏废园,易名随园”。从此,他辞官归隐,定居南京,世称“随园先生”。袁枚是乾嘉诗坛赫赫有名的诗坛将领,他交友广泛,养尊处优。对比吴敬梓的穷困潦倒,二人没有什么往来,想来也就不奇怪了。

《随园诗话》曾经记载《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儿子,随园就是所谓的“大观园”。袁枚的道听途说和胡乱猜想臆断,被后世的红学家视若珍宝,成为《红楼梦》曹家自传学说的铁证。而对同样伟大的小说《儒林外史》,袁枚却只字未提,似乎有所顾忌。《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或稍前时间,身处南京的袁枚对近在咫尺的吴敬梓、这部儒林小说应该有所耳闻。

值得注意的是,《儒林外史》不仅记载有江宁知县审问沈琼枝的故事,而且书中还塑造了一个儒生叫“荀玫”,他少年得志,一路都有贵人相助。荀玫高中科举,升官发财,衣锦还乡,最终却因为贪赃枉法,落得个身陷囹圄的下场。“江宁知县”、“荀玫”都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赫赫有名的袁枚身上。一些专家据此考证推断,袁枚正是看了《儒林外史》这些敏感的文章词句,觉得吴敬梓是在挖苦讽刺他。于是,袁枚大发雷霆,反对吴敬梓的妄书,闹出了一场文坛争斗,直接导致了二人关系的交恶,彼此的无视。

然而,推断毕竟只是推断,大可不必当真。好在吴敬梓与袁枚这两位同时代的文化名人,他们的生平事迹都有文字记载,是清清楚楚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确援用了一些有关袁枚的传闻,作为小说创作素材,这点毋庸置疑。袁枚与吴敬梓的交集最直接的证据就体现在《儒林外史》中描写的人物“沈琼枝”身上,如此看来,这又何尝不可以说是因为美女“沈琼枝”而引发的一场文坛风波呢?

【作者简介】刘永,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