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四课《题临安邸》

 阿雷吟诵讲堂 2020-11-03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四课《题临安邸》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

一首乐景哀情的讽喻诗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的一首仄起七绝。它也是一首题壁诗,也有人叫“墙头诗”。何为题壁诗?顾名思义:就是题写在墙壁上的诗。而《题临安邸》就是题写在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一旅店墙壁上的诗。

那这首诗写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游人醉,

把杭州汴州。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峦叠嶂、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既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一位一诗一词的林梦屏

事情就是那么巧!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的《乞巧》的作者是谁吗?对,林杰!和林升一个姓,而且两人活得都不大,林杰是十六岁,林升是25岁,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是存诗极少的诗人,但却一举成名!

你知道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多少诗吗?据说是40000多首!但好像没有一首受到人们的赞誉而熟能成诵。

还记得林杰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留下几首吗?两首!而诗人林升也是如此,不过是一首诗,一阕词,却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们!

林升除了这首几乎妇孺皆知的《题临安邸》之外,那阕词是什么呢?阿雷老师也给大家写出来:

长相思

宋代:林升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其实这阕词和《题临安邸》有些相似,前半部分描述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人沉浸在美丽的风景中,不愿出来。然而,下半部分笔锋一转,描写诗人晚上独自看夜空中的星星。他满脑子都是想法。他让诗人想起了过去,这个国家曾经是多么繁荣,但是现在被金人占领了。南宋官员只沉浸于美酒歌舞中,而不顾国家的安危。

诗人认为如果这些美丽的景色不被好好珍惜,它们将永远成为别人的财富。因此,诗人觉得自己的力量更加微不足道。看着夜空,他觉得没有人会注意和关心他心里的想法。他只能默默地悲伤。

真是一首一词一腔情啊!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今天,我们来讲吟诵九法的第二讲:依义行调。

何为依义行调呢?就是吟诵者要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组织旋律框架,及字和字的关系。

我们上节课讲到依字行腔,说的是每个字的发音,它的音程走向是由声韵调决定的。那么诗句里的字与字之间的音程走向关系,即旋律框架。

吟诵的旋律走向,或者讲吟诵的语调是有规律可循的,叶圣陶说过,吟诵语调的差别无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那这些差别往往是和作品表达的意义密切相关,根据语句表达的情感不同而采用相应的语调加以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吟诵就像说话一样,怎么说话就怎么吟诵,绝不矫揉造作,绝不带有煽情表演之感。说话人人都会,是人的本能,那其实依义行调也应该人人都会,不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吟诵者的知识积淀、理解能力的差别,所以有时候依义行调有时候也是个性化的。

一曲歌舞升平的哀婉调

这首诗表面上描写的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们只沉浸于美酒歌舞中,而不顾国家的安危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担忧。

我们看看这首诗用的是“尤”韵,这个韵是一个比较舒缓悠长的韵,其实表达的就是作者对统治者不思悔改,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幽幽愁思。第一句“山”和“楼”的重复用字,且长读,就有延展之意,可以体会到山与楼之多,突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而末句的两个入声字,“直”“作”相互呼应,口气决绝,表现了作者对权贵们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愤懑!

让我们尽量做到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来吟唱一下这首《题临安邸》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