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三课《稚子弄冰》

 阿雷吟诵讲堂 2020-11-03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三课《稚子弄冰》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稚子弄冰》。

一首稚气满纸的童趣诗

同学们一定玩过冰吧,古代的小孩子是怎么来玩冰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吟诵一首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读罢此诗,相信你就知道古代的孩子高级的玩法啦。我们赶快来一睹为快吧。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来看看题目,什么是“稚子”?稚子就是幼稚天真的小孩子;何为“弄冰”?就是摆弄玩弄冰块的意思。那么幼稚可爱的小孩子是怎么玩冰的呢?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其实,作为创立“诚斋体”的大诗人这种童趣诗也还不少呢。比如,我们之前学的《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以及《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等

一位两袖清风的清廉者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杨诚斋这位一生写过两万多首诗的大诗人,也深得统治者的青睐,一直邀请他为国效力,当着不大不小官的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从不贪图享受,一直两袖清风。

凭他的才能做个三四品的大官是没有问题的,那为何总不得大用呢?这就要说说他的“直肠子”性格啦!

据说这位杨大人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这样不知迂回的“直肠子”,在官场上自然无立锥之地,终受排挤,故终不得大用。

不得大用似乎正和杨大人之意。据记载,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在箱中,藏于卧室,又一再告诫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上节课我们说了声母的含义,这节课我们来简单说说韵母的含义。讲到韵母,我们要首先区别开口音和闭口音。

何为开口音呢?什么又是闭口音呢?这要看这个字的韵腹。一个音节中,韵腹就是标注汉语拼音调号的那个字母,就是这个因接力开口度最大的那个音。那个音如果是“a、o、e”,就叫开口音;如果是“i、u、ü”,就叫闭口音。

“a、o、e、i、u、ü”这六个音的排列就是开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开口音感觉比较开朗,闭口音感觉比较细腻。

具体来说,a有开放之意,o有圆通之意,e有延伸之意,i有扁小之意,u有舒缓之意,ü有细长之意。它们的组合则是某种变化过程之意。

鼻音韵尾ng发音不为比较高,有时候有高位之意。所以ang有开阔向上之意,ong有通透正大之意,eng有延伸深入之意,ing有细长上升之意。n发音部位比较低,有低位和平位之意,an是伸展下收或平收之意。又因为n是闭口音,因为人哭泣的时候,鼻子会堵住,说的字都带有n韵尾,所以反过来n韵尾也有抒情之意。“清明时节雨纷纷——”“月落乌啼霜满天——”,只要拖长韵尾,就能感受到抒情的韵味。

这里只是根据徐健顺老师的《普通话吟诵教程》中简单概括地说一说,韵母的含义还需慢慢体会。

一首幼稚嗜玩的童乐曲

读着这首诗,我们似乎感受到孩子们在制作、玩冰的兴奋,眼前似乎看到他们玩冰、冰碎的场景。

据说,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此时的杨万里已经52岁,作者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我们在看看这首诗的声韵。这首诗是一首仄起七言绝句,第一句用的是平声“蒸”韵,第二、四句用的是平声“庚”韵,因为首句入韵可以用邻韵。拖长的字都有延展之感,读高的字都有强调之意。“忽作”二字为入声字,读得又高又短,如同玻璃碎地的声音,使人一惊。

大家在把握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和声韵平仄后,我们好好来吟唱一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