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三国志 180:郑浑传》

 襄子的箱子 2020-11-03

这是《真·三国志》第 180 篇文章

今天来讲 郑浑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郑浑,字文公,今河南人。

郑浑的五世祖郑兴、高祖父郑众都是东汉的一代名儒。郑浑的兄长郑泰,曾与荀攸、何颙等人一起策划谋杀董卓一案,只可惜还未来得及动手,就走漏了风声,被董卓关了起来。

随后不久,董卓身亡,郑泰、荀攸等就被放了出来,可怜的何颙却未能熬过那最后的三厘米,在狱中越想越怕,自杀了。

郑浑早年为躲避战乱,携侄子郑袤到淮南避难,受到在寿春的袁术礼遇,然而,郑浑认为袁术不是一个好东西,早晚会自取灭亡。于是,郑浑投靠了豫章太守华歆。

之后,曹操听闻郑浑的事迹后,征召他为丞相掾属,郑浑前后历任县长、县令等职。

当时,天下还未平定,百姓都流离失所,吃了上顿没下顿,未来遥遥无期,只能一边想象着红烧肉一边依依东望。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呢,更何况是孩子,因此,当时的人们都不看重生育,甚至出现了很多弃婴的现象。

郑浑每到一处任职,都督责民众务实,种地养蚕,加重对弃婴罪的处罚。一开始,大家都怕犯法而有所收敛,后来渐渐地,在郑浑的治理下,地方经济得到复苏和增长,吃穿都有些富余,就再也没有出现弃婴的现象了。大家生下来的孩子,很多都取郑字为名。

212年,败逃蓝田的凉州军阀梁兴等人无路可走,劫掠百姓五千多户人家,并强迫他们一起入伙。周围郡县都无力抵抗,甚是恐惧。

当时很多人都提议将办公场所搬迁到别处据险防守,以避其锋芒。郑浑却不同意,认为这是向梁兴示弱,会让他得寸进尺。

一方面,郑浑修筑城墙,另一方面以重赏鼓励大家打击梁兴部众。一时之间,梁兴的军队慢慢瓦解。郑浑见状,加大了力度,派人劝降梁兴手下的士兵,梁兴为此感到恐惧,于是退守鄜(音同“夫”)城。

不久,夏侯渊赶到,与郑浑联手击破梁兴,并斩杀了梁兴及其党羽。

之后,盗贼勒富等人绑架了夏阳县长、邵陵县令及许多官员、百姓逃避山中,郑浑带兵征讨,大破勒富,成功将人质解救了出来。在地方上,郑浑整顿吏治,将周边的山贼都一并扫平,当地得以恢复安定,专心生产。

后来,郑浑转任上党太守。

215年,曹操征伐汉中,郑浑被任命为京兆尹,制定移居之法,令新搬迁到京兆地区的人民安定生活,更向前线的汉中提供后勤保障,曹操因此十分欣赏郑浑,再次任命他为丞相掾属。

220年,曹丕称帝,任命郑浑为侍御史,加职驸马都尉。先是调任阳平、沛郡太守,而后又任山阳和魏郡太守。只要是郑浑所到之处,政绩卓越,地方井然有序,郑浑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郑浑在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为当地百姓修筑了水利工程,以防总是遭遇的水灾。建成之后,百姓每年都大丰收,土地年年增产,百姓为了歌颂郑浑的功绩,把他修建的水利工程称为“郑陂”。郑陂沿用多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都有记载。

曹丕死后,明帝曹叡听闻郑浑的事迹后,下诏将郑浑的功绩公告全国。之后,郑浑调任将作大将。

郑浑为官清廉,妻儿都经常忍冻挨饿。不知在几几年,郑浑逝世,朝廷下诏任其子郑崇为郎中。

三国中的三四线人物已经写了好几个了,我相信没有深入过三国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他们,就算听到过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们具体是谁。本来襄子还一直犹豫,要不要写这些不知名的人物,毕竟大家都不了解,唯恐冷门人物的阅读量不会很高(现在看来还真是)。但如今却觉得,值得!必须要写!

我们以为的三国,是表面上的刘关张、或是火烧赤壁、火烧夷陵,各路谋士、武将各显神通,直呼精彩。可你们是否想过,东汉末年,是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中,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没有之一!从乱世初始,到三国归晋,九州大陆上十室九空,人口减少数是相对比例最高的,相对比例!绝对比例减少最高是太平天国时期。

从小到大,襄子也看了很多的三国著作,但很少,几乎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襄子只看到关羽等人如何如何英勇、郭嘉等人如何如何聪明、以及各种各样的三国办公室攻略。

他们可能不聪明,在面对关羽等人的时候,也许一回合不到就会被斩于马下,但他们都是一个个务实的人,他们真心实意地在做事,为国家谋安定,为百姓谋福祉,在他们心中,没有魏蜀吴的政治区分,在他们心中,只有脚踏实地地干事。

他们,不能也不该被我们忘记!这更是坚定了襄子要完成《真·三国志》的决心!

END

 欢迎在底部留言,精彩的留言也是文章的一部分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