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文化探源——苗姓

 谭论古今 2020-11-03

姓氏文化探源——苗姓

姓氏释义

苗是指初生的植物或没有秀穗的庄稼,如禾苗,麦苗,树苗,幼苗,苗子(亦喻继承某种事业的接班人)。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芈姓,芈姓中一个分支,即是源自楚国姓氏。最直接得姓史祖是楚国公族大夫。

        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贲皇封地,属于以封居名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鲁襄公二十六年,楚国若敖之乱,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在晋国与楚国交战中,伯棼之子贲皇技献晋国使晋国取得战斗胜利。后世传有楚才晋用的典故:

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晋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苗,遂为商周古国,西周初国亡,成为周邑。

        在贲皇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遂成苗氏,并尊贲皇及其父亲斗越椒为得姓始祖。这也是汉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来源。楚国氏族伯棼及其子孙定居河南济源苗亭,遂这支楚国大夫子孙姓氏为‘苗’。

在济源当时记载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有对联曰“草长莺飞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财兴”,描述当时地理环境。

源流二

        源于芈姓,源出自上古时期神医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由于苗父根本不象后世医生们那样用“四诊”去诊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术治疗,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种巫医,如今看来,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疗法,或心理疗法。在传说中,他为众多病人治过病,而且还疗效卓著,称其为“医”并不过分,因此,人们把他认为是“上古为医者”。(该起源存疑)

源流三

        少数民族中的姓氏,灭亡后的百济、高句丽国民,被唐朝政府内迁辽中、辽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汉姓为苗氏,以别于当地汉民。在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为田”,改苗氏为田氏,世代相传至今。

蒙古族,回族中的汉姓,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赐姓,满族中的苗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少数民族苗姓与汉族苗姓没有任何关系。

得姓始祖

        贲皇(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因不满楚王被奸臣所蒙,遭受奸臣陷害排挤,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

       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历史人物

苗晋卿

        苗姓虽得姓仅两千多年,全国均有分布,但苗姓可谓翘楚,其历代名人不绝于史书。今天为您介绍苗晋卿的生平。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唐朝宰相。

苗晋卿年轻时勤奋好学,善作文章,后考中进士,授为修武县尉,历任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度支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开元二十三年,苗晋卿升任吏部郎中,后与孙逖一同被拜为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命苗晋卿主持吏部铨选事务。候选官员为求肥缺,有的软磨硬缠,甚至出言不逊。苗晋卿性情谦和,对此毫无怒色。

        天宝三年(744年),苗晋卿改任魏郡太守,兼河北采访处置使。他在河北任职三年,政绩突出,又调任河东太守、河东采访使,但魏郡百姓仍为其立碑。此后,苗晋卿历任工部尚书、东京留守、宪部尚书。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反唐,窦廷芝弃守陕郡。宰相杨国忠嫉妒苗晋卿的声望,便奏请以苗晋卿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企图将他排挤出朝廷。苗晋卿却自称年老多病,坚持不肯赴任。唐玄宗很不高兴,便让他致仕退休。至德元年,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入蜀避乱。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是为唐肃宗,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当时,朝中大臣多被叛军俘获,陈希烈、张均等数十人被送往洛阳,接受伪职。苗晋卿则由小路逃往金州。

        至德二年(唐肃宗到达凤翔,将苗晋卿召赴行在,拜为左相,每遇军国事务都要咨询他的意见。同年十月,郭子仪收复两京,唐肃宗返回长安。苗晋卿改授侍中,进封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乾元二年,苗晋卿见唐军逐渐平定叛乱,便上表乞骸骨,请求退休。唐肃宗下诏褒奖,免去他的宰相职务,改授太子太傅。上元元年,唐肃宗又思念旧臣,再次征拜苗晋卿为侍中。

        宝应元年,唐玄宗病逝。唐肃宗卧病不起,便命苗晋卿摄冢宰,苗晋卿极力辞让。不久,唐肃宗病逝。唐代宗继位,又命苗晋卿摄冢宰,苗晋卿仍然不肯接受。当时,苗晋卿年纪老迈,行走困难,请求隔天一入政事堂。唐代宗允许他在入朝时不用急步而行,并在延英殿召对,以示优礼。

        广德元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当时,苗晋卿正卧病在家,遭到吐蕃军威逼。他闭口不言,吐蕃军也不敢加害。不久,郭子仪再次收复长安。唐代宗免去苗晋卿的宰相之职,册拜他为太保,随即又命他退休。

        永泰元年,苗晋卿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赐谥懿献,唐代宗还命京兆少尹为他操办丧事。宰相元载此前曾得到苗晋卿的提拔,因此讽劝太常寺,将苗晋卿的谥号改为文贞。大历七,苗晋卿的灵位被放入唐肃宗的宗庙。

        李华称赞其:“公成童好学,弱冠工文,二登甲科,三入高等。始自郡邑台省之任,终乎廊庙台辅之器。”希望小编今日能带您了解一位才华横溢的唐朝宰相——苗晋卿。

姓氏文化

 郡望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伊 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陆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

堂号

东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传承姓氏文化           弘扬中华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